问卷设计论文精选(九篇)

昨天 1阅读 0评论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捐赠文化;建设方略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119-02

近年来,国家不时会面临大的自然灾害,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2013年的四川雅安地震等,造成严重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在面对灾难时各方的表现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企业捐赠就是备受关注的一方。捐赠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正确的捐赠理念引导,未必会产生好的效果。企业捐赠应该成为一种文化,以健康的捐赠理念为指导,形成一种浓厚文化的氛围,捐赠不再是被迫的行为,而成为观念中理所应当的事,这不仅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正向能量。

一、企业捐赠的社会责任与捐赠文化

问卷设计论文精选(九篇)

企业为什么要捐赠?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是受到法律监督的行为。企业捐赠行为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必然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企业捐赠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起源于欧洲。它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的统一体,是对传统的股东利润最大化原则的修正和补充。”[1]

捐赠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是道德上的自愿性责任,如增进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慈善责任等。”[2]中国企业捐赠问题被广泛关注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国家面临巨大的自然灾害,整个社会都积极的捐资捐物来帮助灾区的人们度过难关,其中企业作为一种集体力量,尤其是大型企业能够捐出的物资数目是非常可观的,企业此时的捐赠行为和对于捐赠理念的认识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也是其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显性表现。

(二)企业捐赠与捐赠文化的关系

“捐赠文化是慈善捐赠行为得以实施的内在动力,也是衡量一个民族道德水准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3]中国文化自古就有乐善好施、扶困济贫的传统美德,在长期的捐赠行为中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企业捐赠是捐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现代意义的企业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家庭手工业和商铺等商业形式,它们在国家面临灾难时通常都会布衣施粥、向国家提供财政支持等,这就是企业捐赠最早的形式。所以企业捐赠自古就是捐赠文化的中坚力量,尤其是蓬勃发展的现代企业,已经成为握有社会财富的最大群体,必然要为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捐赠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日益深厚,为企业捐赠文化的形成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导向,企业捐赠文化的形成和不断进步也必然会促进我国捐赠文化的整体进步。

二、企业捐赠中的文化误区

目前,我国企业捐赠文化尚未成型,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出现了一些误区,这使得企业捐赠行为未能达到最好的效果,阻碍了企业捐赠文化的健康发展。

(一)企业捐赠中经济利益至上原则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越来越成为主流,财富的多少已成为衡量一切的最重要的尺度。企业是以获得最大经济利益为目标的组织,但在捐赠行为上并非全部如此,但有的个别企业确是遵循了经济利益至上的原则。对于企业捐多捐少,我们是不应苛责的,逼迫企业多捐赠就成为道德胁迫行为。但是,企业的盈利是从广大消费者中获得的,在某种程度上说企业捐赠的钱物是消费者提供的,其中甚至包括受灾的人们,尤其是暴利行业或者效益非常好的企业。

苹果公司和诺基亚公司在今年雅安地震中的捐款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苹果2012年在中国销售1100亿,捐了5000万,诺基亚2012年在中国销售了240亿,捐了100万。人们没有苛责诺基亚,因为近几年诺基亚处于亏损状态,人们反而敬佩其坚持捐款。反之,苹果公司在中国的盈利非常可观,因此其捐款的数额人们不满意。显然,苹果公司在对雅安地震捐款的行为上是以其经济利益至上为原则的,这不利于我国良好的企业捐赠文化的形成。

(二)企业捐赠中的道德胁迫现象

“道德胁迫是一方以道德名义迫使另一方做与道德相关之事。道德胁迫通常使用的手段是对他人的人格、名誉、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某种负面的评价,并依靠社会舆论、公众言说对其进行强有力的比对。”[4]“道德胁迫”的现象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捐赠文化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1.公众利用舆论迫使企业捐赠

企业捐赠与否,捐赠多少也许会受到公众的舆论谴责和压迫,尤其是知名企业。这些被关注的捐赠企业会因捐款少或捐赠动作迟缓轻易被舆论攻击,那些潜在的捐款企业也会背负道德压力,将捐赠这样一个自发的爱心行为蒙上了一层阴影。

2.企业捐赠理念陈旧,缺乏健康的企业捐赠文化

现代企业捐赠由于受到计划经济影响,其捐赠理念多为被动。改革开放以后新兴的企业仍然认为发展公益事业是政府的责任,迫于舆论或者政府号召的压力,把政府募捐看作是行政摊派。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未能为企业形成一个健康的捐赠文化氛围,行政摊派的概念成为捐赠文化的重要词汇,企业也因此形成了被动捐赠的理念。

(三)企业捐赠钱物的去向不透明、管理不完善

由于企业捐赠的动力主要来自社会募捐和政府号召,企业的捐赠活动比较被动,因而缺乏对于自身捐赠整体规划的重视,不注重捐赠资金的来源、管理、去向,导致管理不善,未能达到捐赠的最好效果。我国现代企业捐赠的过程中多数是针对某一特殊事件单独进行捐赠决策的情况,缺少系统的处理流程和财物决策机制,往往个人的主观意志占主导地位。企业没有明确的捐赠计划、捐赠目标,不重视所捐赠项目的执行情况,认为只要把钱捐出去获得了名声就可以了,这样就容易造成企业捐赠的巨额财物去向不明确,不能保证其全部用于援助的人群和项目,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企业捐赠的有效性无法保证。

三、企业捐赠文化的建设方略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对内形成向心力和约束力,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

(一)树立“仁者爱人”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正确的理念的树立,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所在。“仁者爱人”,就是要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天灾人祸不可避免,受灾的不仅是人的身体、倒塌的房屋、损失的财产,还有遭受重创的心灵和精神。企业的捐赠和援助,也不仅是提供财物,更是给灾民送去精神上的慰藉,让他们在艰难面前感受到爱和希望。企业捐赠要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是为了塑造企业形象或者迫于舆论压力,而是能够切实感受灾区人们的痛苦,急他们之所急,给他们之所需。企业应将“仁者爱人”作为企业捐赠文化的核心理念,在企业成员心中种下一粒慈善的种子,最终使企业和整个社会都会受益。

(二)建立捐款的透明公开机制,重视传统信任文化

信任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和社会的产物。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要赢得是“人心”,也就是消费者的信任。重视传统信任文化的作用,把企业捐赠变成一种文化,通过积极正确的捐赠行为,重获企业内外的信任,使得企业更健康的发展。

建立捐款的透明公开机制,从制度和管理上重视企业捐赠,也是重塑企业形象,获得公众信任的重要方法。企业应设立专门的部门来管理捐赠的所有事宜,包括企业捐赠目标的确立、决策过程民主性、财务决策机制的完善、捐赠信息公开制度的健全等等。企业要重视捐赠资金的来源,制定合乎企业现状的捐赠计划。对外的信息公布要简洁、易懂、明确,便于公众理解监督,达到双赢的效果。注重事后评价,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追踪善款所资助项目的建设和应用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最终目标是使善款发挥最大的救助作用。人们对于明确可以把握的事物容易产生信任感,明确的制度和机制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有利于信任度的增加,信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良好的企业捐赠文化营造是有利的。

(三)借鉴犹太人捐赠思想,促进责任向义务转化

1.宣扬慈善文化

慈善行为自古就有,这是基于向善之心而出现的行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助人为乐、乐善好施即是一种典型的慈善文化。“慈善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爱全人类,这种爱通过个人的善举或通过捐献钱物来促进人类的福利,提高生活质量;二是指通过捐赠、提供服务或其他志愿活动来减轻人类的痛苦和灾难,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的活动。”[5]在企业中宣扬慈善文化,引导每一个员工的向善之心,从而聚集成一股强大的慈善力量,把捐赠行为这个慈善的显性方式融合成一种文化的力量,从而形成企业的捐赠文化。

2.追求公义是核心理念,强化捐赠的社会义务

犹太人将慈善行为变成了一种传统和习惯,追求公义,是他们捐赠思想的核心,这对企业建立捐赠文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犹太人捐赠思想的形成最初是由于,后来变成一种民族的共识。无论富人还是穷人都要捐赠,资助比自己贫穷的人,这是一种义务,而非是出自同情,是更高层次的慈善文化。“犹太人捐赠观的基础和提出主要不是出于‘爱’的思想而是出于‘义务’的观念,出于一种道德的无上命令。不管其个人是否‘喜欢’或者‘爱’受施者(有财产者即可以说是富人),都有义务为减轻穷人因贫穷造成的不幸或痛苦而实施救助。而这种救助已经超越通过税收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自觉捐赠的方式实现的。”[6]

总之,捐赠行为应该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对企业和社会起到正向作用。营造健康浓厚的企业捐赠文化的目的,就是要让捐赠在文化的熏染下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理所当然要做的事。不是出于俯视的同情,不是由于被迫,而是出于爱,大难有大爱,将其看作自己的义务,营造以“仁者爱人”为理念的企业捐赠慈善文化。将捐赠变成一种文化,重视信任的力量,对内能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会对企业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J].现代法学,2001,(3).

[2]王玲.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性质、特征和内容[J].法学家,2006,(1).

[3]宋传文.我国捐赠文化的缺失及成因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4]张北坪.困境与出路:反思慈善捐赠活动中的“道德胁迫”现象[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研究能力;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2)06-0117-06

一、引言

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和弊端屡屡被曝光,饱受诟病。学界就此也有许多研究。少数观点主张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更多的关注和研究集中在如何改进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方面。总结回顾近年来相关的研究,笔者发现,就本科毕业论文阶段工作本身思考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观点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从本科阶段教育全程来考虑问题。如朱劲松和陈欣提出毕业论文不仅是对本科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全面考核,又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以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1]。蒋亦华认为,毕业论文是对我国本科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的表现维度[2]。乔瑜和李康主张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论文意识,锻炼学生的能力。课堂教学尽量运用启发式、探讨式、辩论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和积极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较高质量的专业学术论文,尽可能地在中期测评或者课程考核中较多使用论文写作的考核方式,及早开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开展研究或参与教师从事的课题研究,尽早参与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来[3],等等。

笔者一贯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是对本科阶段教育质量的一种综合性考试;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就意味着本科教育质量不高;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根本途径,应当是全面改进本科教学工作[4]。从这个角度讲,多数研究的方向是正确的。但相对而言,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是此方面已有研究的一个缺憾。由于缺少数据支持,有关的研究结论还不足以令人十分信服。鉴于此,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同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若干研究假设,并设计问卷收集第一手数据,用数据分析来验证相关的假设,支撑研究结论。

二、问卷设计和样本

1.问卷设计

问卷主要基于下列研究假设设计:

第一,本科生研究能力低下,难以按规定的标准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工作。

第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一定的设计缺陷或未得到有效落实,导致学生研究能力低下。

第三,包括教学、考试等环节在内的本科教育模式存在问题,不重视研究性、探索式教学与学习,影响到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第四,本科阶段缺少学术研究氛围,对学生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不利。

第五,毕业论文工作期间,受学生心态不稳、写作时间不足、学校资源不足和导师指导不利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问卷第一部分包括性别、年级、专业门类、学校类型等4个问题,作为分类变量使用;第二部分拟了解评价被调查者的研究能力,分为5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4个问题;第三部分旨在调查分析影响研究能力的因素,分为4个维度,每个维度也各含4个问题;第四部分设4个问题,由正在撰写毕业论文的应届毕业生回答,了解对论文写作条件的评价信息。

第二、三、四部分共40个问题均采用李克特七级累加量表方式提问,被调查者根据符合自己情况的程度打分。最不符合自己情况的记1分,最符合自己情况的记7分。其中有些问题的提问不完全属于询问主观态度,还包含了行为结果,如“我曾经公开发表过学术论文或曾尝试投稿”,对此本文也采用了由被调查者评分的方式,原因在于笔者想了解被调查者“做这件事(如)的意向强度”信息。相应地,对这类问题做数据分析时,笔者也不使用绝对的表述方法,而采用“认可”、“倾向于”和“不认可”这样的表述。其中,本文将得6分或7分的结果判定为“认可”或“倾向于”某种说法或结论,而将得1分或2分判定为“不认可”某种说法或结论。即:“认可”、“倾向于”等同于得高分,“不认可”等同于得低分。

40个问题中有24个为正向问题,16个为反向问题,在数据录入时做了分数转换调整。

分数汇总后,研究能力各维度和合计得分越高,表明被调查者的研究能力越高、信心越足;影响因素各维度和合计得分越高,表明该维度或全部维度对研究能力的正向影响越强。由于量表的7级计分方法在分析表述时不够方便,为此,本文分析时将量表的7级制得分转换为百分制得分。

问卷初稿曾做过小规模试验性调查,经过分析和修订后用于正式调查。

2.样本

本次调查采取派调查员到有关高校校园或自习室,随机发放并现场回收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涉及辽宁省的8所高校,其中包括1所985院校,1所211院校,6所普通高校,共发放并收回问卷1 465份。对收回的问卷做了可靠性分析和筛选,凡校验问题得分结果明显矛盾的问卷均予以剔除,最终保留并用于分析的问卷为1 251份。

该1 251份问卷构成一个样本。基本结构是:

第一,性别结构:女生占53.6%,略多于男生。

第二,专业类别结构:共涵盖了11个专业门类。占被调查者总数比重较大的为经济学(16.1%)、法学(5.4%)、文学(4.1%)、理学(12.5%)、工学(40.3%)和管理学(16.8%)等6个门类,哲学、历史学、教育学、农学和医学等5个门类被调查者数量较少。为防止造成分析偏差,在进行专业门类分析时未包括后者。

第三,年级结构:调查表共设了5个年级选项,除正常的1至4年级外,针对个别专业或试验班有5年学制的情况,另设了一个“其他年级”选项。各年级被调查者人数结构为:1年级21.6%、2年级34.6%、3年级32.3%、4年级和其他年级11.5%。

第四,学校类型结构:普通高校、“211”院校、“985”院校(虽亦属“211”院校,但分列)被调查者占总体比重分别为70.3%、14.1%和15.6%。

受条件限制,本次调查所形成的样本不是随机样本。但从高校类型、专业门类等方面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这个样本的分析可以大致折射出辽宁高校本科生总体的一般情况。

通过信度分析,笔者认为本次调查的信度处于可以接受的水平。研究能力合计(含20个问题)的α信度系数为0.859,其下各维度(各含4个问题)最高为0.734,最低为0.350;影响因素合计(含16个问题)的α信度系数为0.667,其下各维度(各含4个问题)最高为0.673,最低为0.398。

三、样本数据汇总及描述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以韩国的先行研究论文为对象.浅析目前展示空间是以怎样的研究方法,调查工具来实现展示空间与参观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对10篇论文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总结得出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一般以参观者行为为中心,通过参观者的满意度和跟踪调查分析展示空间的展示方式和展示类型的情况比较多。因此,今后对展示空间的研究不是以空间和展示物的布局为主,而是以参观者为中心对展示空间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 :展示空间研究方法调查工具先行研究趋势

中国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42-03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展示空间是通过观看实现展品和观众之间交流的空间,展示空间带来的空间体验不同于其他建筑物,是参观者在展示空间行动期间与固定的展示物和空间通过直接且连续的视觉接触实现的。

这种展示空间内的参观者体验过程是“参观者的动向”,对空间构成、展示物的布局方法起直接的作用。参观者的动向是展示物在空间布局上可行性原则的实质性手段。因此,比起展示自身的价值,通过参观者得到的反应更具有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浅析参观者所需要的展示空间目前是以怎样的研究方法和调查工具来实现参观者和展示空间相互间的研究的。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以韩国的先行研究论文为对象,浅析目前展示空间是以怎样的研究方法,调查工具来实现展示空间与参观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最终总结得出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为以后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提供参考。

1.2研究的方法和范围

首先,为了提取韩国展示空间的先行研究,在韩国研究财团登载的论文杂志韩国室内学会和韩国基础造型学会里提取了以展示空间为

关键词 的10篇论文。其次,研究的内容通过展示空间领域,调查对象,

关键词 ,研究方法,调查工具等进行了分析。论文研究采纳了2010年前后的论文,领域虽然是展示空间,但是是以有主题的展示空间为主进行,

关键词 是以表现特性、视觉、吸引、参观行动、满意度、基本评价、符号学、展示类型、色彩形象的顺序进行。研究的方法是通过文献考察,实例分析,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对象调查,实验调查,调查工具是问卷,SD法,spss统计软件,跟踪调查,观察调查,基本评价,色彩调色板进行研究。最后,为了得出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选择了10篇论文进行比较分析。(表1)

2展示空间的先行研究考察

2.1先行研究案例考察

事例1.犹太人纪念馆的造型性表现特性研究

这是徐素静于2013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论文,考查了以大屠杀为主题的展示内容与展示空间共同构成的造型特性,通过对特性的综合分析,研究纪念馆的设计特质。通过实地调查得到了第一手资料并综合文献进行了研究。对已存空间的构成进行分析,包括展示空间的构成内容以及自然光使用在内的采光系统和造型特性。研究的结论为不能单纯的展示空间内容,而是要考虑观览者的体验感受,空间的造型特性与感性设计的关联。

事例2.对文化遗产进行活用的主题公园型博物馆研究

这篇论文为朴素拉,吴胜浩于2013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主题公园型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关联的论文。为了提高韩国历史遗迹与博物馆的竞争力并提出主题公园型博物馆的提案,对展示空间的规划构成进行探讨。首先在全世界范围内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公园与博物馆事例进行选定,对关于文化遗产活用的报告书,各种文献资料等进行综合考察,将得出的特性要素与类型制成分析表并进行活用。该论文主要是为之后的主题公园型博物馆的设计规划进行了先行的基本资料研究。

事例3.展示空间的空间感表现方式研究

此篇是金韩娜与徐志恩于2013年于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展示空间的空间感表现方式的论文。首先对展示空间的空间感的满足度进行分析,研究空间感的特性和空间体系的表现方法。以大邱市四大江文化馆为研究目标,通过理论考察与调查问卷的方法研究出展示空间的空间感相关的代表性语汇,得出空间形象的评价。通过有特点的空间规划反映出空间感的表现手法与设计方向。

事例4.根据历史博物馆的展示形态分析游客的满意度

这是李素英与边大中于2013年在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论文,根据展示形态的不同来调查游客的类型差异和特点,对游客的观览体验进行调查。研究目标为韩国历史博物馆的展示馆。通过先行研究和文献考察进行研究,游客与调查者以1对1的形式进行访问,通过访问调查,对游客的行为观察,得出共同行为这三个步骤对博物馆的整体满足度进行分析,将问卷结果用spss统计工具进行分析。对调查中游客对展示馆不满意的部分进行整理,通过模型展示,影像,现场体验等各种方式来提高游客的访问量,以此为目的进行集中分析并得出改善意见。

事例5.生态型展馆的亲环境空间形象研究

这是吴志英与朴慧京于2012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亲环境形象评价的研究,分析韩国主要生态性展馆的空间形象和评价尺度,分析这种尺度的形成诱因和空间构成要素特性,为之后的亲环境空间设计进行基础资料整理和研究。选定八处以生物环境为主题的展示馆,通过尺度分析得出亲环境空间形象的表现语言,并通过调查问卷得出最符合亲环境形象的语汇,分析展示空间的形态,色彩,材料等要素的联系,使亲环境空间的形象更具有自然要素的特征。

事例6.美术馆物理性展示环境的满意度和观览形态的特性研究一以平面作品为主的展示空间为研究中心

这是李桂煌于2012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论文,目的为掌握作品、展示空间的物理环境评价要素与美术馆现场观看的满意度和关系。以此为基础,更有效地欣赏展示的特性和物理环境变化等组成的展示空间,为以后的设计提供方向。整体评价结构分为普通人评价与专家评价,满意度问卷调查得出评价结构,通过1:1移动路径跟踪观览者的游览途径并记录。得出低密度的展品布置会使观览者的注意力提高,根据整体作品的布置密度和布置特点来适当减少作品数会优化展览环境的物理变化并增加满意度。

事例7科学博物馆展示空间和参观者动向的特性研究

这篇论文是林彩珍,邱程远,朴武浩于2011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科学博物馆空间构成与参观者动向的论文。研究对象为韩国国立科学馆,韩国中央科学馆与日本科学未来馆。调查研究对象的进出口位置,游客的游览动线及展示方式。对150名小学以上的游客(每个展馆50名)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游客的观览时间,游览动线与展品的展示时间和展示环境。研究出科学博物馆展示空间和参观者动向的特性。

事例8.美术馆各单元展厅与游览行动特性的关系调查

此篇是崔俊赫于2008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论文,通过研究展示空间的参观者移动的特性和途径得出改善该类型的展示空间的布置和参观路线的方案。研究对象为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首尔市立美术馆,釜山市立美术馆,通过对三个美术馆的平面图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追踪调查一名游览者的移动路径,观察其行动特性,游览时间等讨论展示作品的空间配置与设计趋势。

事例9.博物馆展示空间的符号学研究

这篇论文是韩训喜与允才恩于2013年于基础造型协会发表的关于博物馆展示空间的符号学的论文。论文对展示空间的记号学进行了分析,研究使参观者得到更为明确的文本信息的方法,为今后的设计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研究对象为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民俗博物馆和韩国历史博物馆,以此为对象分析游客的观览体验和文字符号认知度,从中得到改善方案。

事例10.体验展馆的视觉性要素分析研究.以京畿道儿童博物馆为研究中心

该论文为宋京华于2013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儿童体验感受的论文。以色彩等视觉要素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形象和视觉要素等的理论分析,研究京畿道儿童博物馆的视觉性要素改善方案。因为参观者的特殊性,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视觉改造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以此提高访问量和满意度。

3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分析

3.1研究对象展示空间领域的特性

为了研究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首先探讨了怎样的展示空间才能成为调查对象。与展示空间有关的10篇论文中以展示馆为对象的研究有3篇,以美术馆为对象的研究有2篇,以博物馆为对象的研究有5篇,比起以平面展示居多的美术馆,以立体展示居多的博物馆为主的研究比较多。(表2)

3.2调查对象的特性

调查对象主要有儿童、普通人和专家。与博物馆相关的研究中以儿童为对象的研究有两篇,以普通人为研究对象的有5篇。以专家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中为了把握展厅的物理环境和整体评价结构都是事先完成的。(表3)

3.3与

关键词 相关的特性

以参观者行动为

关键词 的研究比较多,因此可以看出展示空间是以参观者为中心的。其次出现比较多的

关键词 有表现特性,视觉,满意度,基本评价,展示类型。这些都对展示空间的计划起着重要的作用。(表4)

3.4研究方法的特性

10篇论文中有8篇论文用的是文献考察方法,剩下的两篇论文是前面论文的后续,事实上也可以成为文献考察的史料。而且不只是一个研究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例分析,以文献考察为基准的研究也比较多。使用问卷调查和实验调查的论文有4篇。实例4和实例6的研究是通过文献考察,实例调查,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实验调查不同的研究方法来实现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表5)

3.5调查工具的特性

根据调查工具的特性划分的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跟踪调查有5篇,基本评价有5篇。是展示空间的展示方式和展示类型的计划和设计的重要的要素。在整个空间设计中是可以通过跟踪调查和基本评价得知参观者路线和参观者特性的工具。问卷调查一般是运用SD尺度法(3尺度,5尺度),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的。(表6)

4结论

本文为了探讨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以研究展示空间的论文里的研究方法和调查工具为主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整理如下:

一,展示空间领域特性的研究趋势是比起美术馆主题展示馆和博物馆的研究比较多。就目前的展示空间而言并不是单纯的以视觉为主的观览,而是以体验为主的观览行动和提供体验思考的场所。

二,展示空间的研究出现了以参观者为中心的研究趋势。10篇研究中有8篇是以参观者为中心的研究。以研究对象为儿童,普通人,专家的区分来看,展厅存在不同年龄的参观者,而且应该根据空间的构成要素可以研究不同类型的对象。

三,根据

关键词 的特性分析结果,是以参观者行动为

关键词 的论文有4篇,之所以参观者的行动为中心的研究比较多是因为展示空间的展示物和参观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重要。通过参观者的行动和反应可以看出,展示空间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四,研究的方法中用文献考察的方法的论文比较多,其次是问卷调查和实验调查,文献考察是以实例分析为基准的先行调查。展示空间的特性研究中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居多,是因为与参观者的满意度有关,实验调查是通过分析参观者行动实现的。问卷调查和实验调查同时使用的研究也有,通过展示空间的定性、定量的研究可以看出展示空间构成计划的可行性。

五,调查工具使用跟踪调查,基本评价,问卷的比较多。问卷调查和满意度调查的研究中以问卷构成和基本评价为主,使用实验调查和观察调查的研究中跟踪调查和观察调查是必须的。

关键词:篮球专项,男生,踝关节,运动损伤,高校体育系

 

篮球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校园,深受学生喜爱。然而,运动损伤时常困扰着学生,也制约着学生篮球技、战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论文参考,运动损伤。探索高校体育系篮球专项男生运动损伤易发部位的规律,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相应改进训练方法,掌握规律性,以有效减少损伤对学生训练和比赛的消极影响已成为当务之急。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问卷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分别以湖北师范学院和黄冈师范学院体育系07级男子篮球专项学生。

1.1.2 访谈调查对象

访谈调查以上述两所学院的篮球专项教师和运动医学教师为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阅读国内外有关的著作多部,并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查阅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论文参考,运动损伤。

1.2.2访谈法

对上述两所高校的10余名篮球专项教师和运动医学教师进行了访谈。

1.2.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要求设计了问卷表格和访谈提纲,并请有关专家进行了经验性效度和信度检验。对学生发放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6份,有效率为90%。

2 结果与分析

2.1 在篮球运动急性损伤中, 踝关节损伤居首位, 患者有疼痛、压痛、肿胀、淤血、跛行等症状, 经检查都属踝关节韧带损伤。论文参考,运动损伤。踝关节韧带损伤主要有两种类型: 踝内侧韧带损伤、踝外侧韧带损伤.经调查得知; 在这两种韧带损伤中, 踝外侧韧带损伤最常见。论文参考,运动损伤。论文参考,运动损伤。

2.2 两院篮球专项学生踝关节损伤部位,篮球专项的36 名学生中,踝关节有伤史的31 人,占总人数的86% ,踝关节内翻而使外侧韧带损伤,占总人数的87 %(见表1). 其它4人是因为场地过滑使身体重心向内偏移,使踝关节突然外翻,导致内踝三角韧带.占总人数的13%.踝关节的主要韧带及损伤机理,踝内侧韧带有称三角韧带,呈扇形,其功能是防止足跟外翻及距骨异常外翻及前后错动.损伤的基本作用力是足的旋前力.踝外侧韧带包括距腓前、后韧带和跟腓韧带.功能是防止足跟内翻及距骨异常内翻及前后错动.该韧带薄弱松弛,其损伤包括足的内旋,跟距骨关节内翻及前足内收.

表1学生在篮球运动中损伤部位统计表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实践能力

教育部办公厅在2004年4月发出《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强调:毕业设计(论文)旨在培养大学生探索真理,强化社会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教育部在2009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再次明确要求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难度工作量适当,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从2010年起至今北京城市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学部英语(国际商务)专业进行了相关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结合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实践,作者对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一、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方向)毕业论文的现状

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学术气氛浓厚、重复率高。多集中于“商务谈判的技巧”、“商标的翻译策略”、“商务广告的语言特色”等,与商务实践密切相关的文章寥寥无几。学生在选题上还是侧重于文学和文化,没有充分体现出商务英语的专业方向性。多数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写作内容脱离实际,没有注重毕业论文的自身价值与实际意义。缺乏实证分析,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有的同学撰写的内容与将来所从事的商务活动毫无关系。大多数学生都是根据指导教师布置的论文题目独自搜索文献、分析整理资料、缺乏了团队协作、限制了思想火花的碰撞。如果毕业设计能够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撰写必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与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索与实践

1.毕业论文改革的形式和内容。

掌握商务文书的基本知识、写作方法、写作技能,能运用娴熟、得心应手地撰写各类商务文书是衡量现代商务工作者的素质、能力的重要标准。根据我校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学生实际情况和商务文书撰写的难易程度,英语(国际商务)学生选择商务报告中的调查报告(SurveyReport)开展毕业论文改革。调查报告具体要求:调查报告由2人共同完成,学生需进行社会调查、访谈或其他调研方式。要求调查报告的字数不少于5000字英文,其中含1000字中文概要,调查问卷样卷和访谈提纲样卷为中英文对照版。

2.行业人士进行调查报告撰写的指导和培训。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商务文书的撰写规范,行文要求,专业安排了行业人士对调研报告的撰写进行了指导和培训。调查报告撰写的培训方案:调查报告撰写指导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调查报告的定义、结构、撰写过程进行宏观指导;第二部分主要讲解调查报告的研究方法、资料的收集与研究、问卷和访谈内容的设计;第三部分调查报告的选题和开题指导。

3.调查报告双导师指导的管理与监控。

毕业论文“双导师制”指导模式是依据北京城市学院办学目标和特色,结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特点,通过校内英语指导教师与来自其他学院跨学科或者行业的合作导师“双导师”联合指导,重点实施理论学习环节、调研环节、理论与实践整合环节等双导师式培养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选题环节。毕业论文的选题是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指导教师严格把好选题关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条件。校外合作导师提出若干个用人单位在实际工作操作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毕业论文选题来自于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问题,既体现了实际应用价值,又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学习环节。为了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进入第七学期的学习和第八学期工作岗位的实习,我们将理论环节的学习提前到夏季小学期。由校内指导教师和行业合作导师进行联合讲解。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选题、开题报告准备等环节。调研实践环节。在夏季小学期结束后的暑期,学生要开展为期约4周的调研活动。在调研实习期间,由实习单位的校外指导教师,监督和指导学生的调研实习实践活动,补充学生理论学习的缺陷,提高学生商务实操能力。在这一环节,校内英语指导教师也需要及时与校外指导老师沟通,协助学生完成调研实践环节。理论与实践整合环节。学生在调研实践活动后,即完成问卷发放和访谈活动,回到学校进行调研报告的撰写。学生需要在这个环节听取校内英语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建议,展开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调研报告的撰写。双导师综合评定给出毕业设计的成绩。答辩环节。采用校内老师和行业人士联合组成答辩专家组,对调查报告中涉及的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提问,双导师以及答辩专家组综合评定后给出每组同学毕业论文成绩。对于学生各项成绩的评定,第一指导教师占总成绩的60%,第二指导教师占40%。专业要求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严格进行前期、中期检查与考核。如果因为教师指导不力,学生没有圆满完成毕业设计,将追究校内导师的责任。对于毕业设计工作不认真、投入不够、完成质量差而又达不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学生,学部将根据毕业设计要求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毕业论文“双导师制”指导模式强调了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的有机结合,弥补了高校英语教师缺乏商务实战经验的弊病。“双导师制”将显著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得学生在进入企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环境,从而直接进入工作状态。学生通过这种模式的训练,巩固发展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为日后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4.调查报告的评审标准要适当调整。

毕业论文评价体系是引导毕业论文工作的杠杆和指挥棒。重点考察学生毕业论文的原创性、实效性,即毕业论文必须是学生经过努力研究真实做出来的,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某一个问题,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水平。在评价程序上,整个撰写过程采用双导师(校内英语教师与行业专家)综合评定和指导,在评审的各个环节均采用英语教师和行业专家双评审制度。评分标准也相应地区别于传统的学术论文,例如在选题上要评定“选题是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符合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要求”;调查问卷的设计上要评定“调查问卷的结构、内容设计科学、合理,较为清楚地说明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数据综合分析能力上要评定“能够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图表对调查问卷所得结果和数据进行恰当、科学、有效分析”;在调查报告整体质量上要评定“研究结果摘要部分:论述清晰;正文部分:理论运用正确,数据分析科学、合理,论述充分,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结论与建议部分:结论正确,具有创新性,实用性。调查报告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全文专业术语使用准确。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规范,图表完备、整洁、正确”;毕业论文的答辩和评审标准都结合实际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保证评价的得体性和公平性。

三、政策建议

1.深化毕业论文以及配套商务英语教学改革。

商务英语专业应该以毕业论文改革为契机,不断深化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整合各种实践教学资源,使教学理论、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一致。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商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学校与企业和政府建立实践教学合作关系;请行业专家到学校授课或开办讲座;提倡英语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现场教学;鼓励英语社团组织承接社会项目;等等。

2.加强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强教师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课题研究、对专业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培训等,并且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体系中;学校派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外企外贸公司挂职锻炼,以此来增进教师对社会的了解,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渗透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学校也可以将具有创业经历和实践经验的各类人员融入到教师队伍里。通过上述措施,强化学校的实践人才培养特色,加快相关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教学条件的改善步伐。

3.毕业论文的体裁和形式多样化。

毕业论文体裁可以多样化,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特点,体裁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学术论文,而且可以将其拓展为商务实用文书的撰写和商务情景的模拟。前者包括标书的撰写、市场调查报告、广告策划、营销方案等,后者包括商务谈判、国际会展、商务洽谈、产品推荐会情景模拟等。毕业论文的各种体裁和形式均采用团队协作的模式,使学生能够各尽所长、发挥集体的智慧。

参考文献:

[2]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R].

[3]李志生.建筑工程招投标实务与案例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刘晓辉,魏俊玲.浅谈经济全球化中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J].中国商贸,2009,(15).

[5]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R].

关键词:感性工学;坐具设计;感性量化;研究方法

感性工学,主要通过探讨人的感性来得到人们需求的产品,凭借人的喜好来设计产品。它包含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其中常用的是定量分析法,它是对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包含我们常见的访谈法,问卷法和实验法等。

感性工学作为一种产品研发方法,它主要研究人与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人们对自己存在的或心里的产品或概念转而翻译为设计方案和各种参数数据。

感性工学的设计过程可以从基于感性层面的产品背景分析、用户对产品的感性认识、产品形态元素的感性设计实验、结果验证等这几个方面展开。感性工学设计过程有如下特点:

第一,注重感性实验过程。它非常注重实验过程,实验是对最终结论进行验证的科学依据,使之后的设计具有非常准确的理论和可靠的数据支撑,更加具有说服力。

第二,通过准确的数据支撑。它的设计过程也注重用户于对产品的感性分析,而这些分析都来源于调查的详细数据,最终的实验结果也是通过数据呈现。

本文介绍如何运用感性工学对坐具产品的进行设计。坐具的种类众多,按照它们的使用环境可分为各种各样的椅子,不过本次研究以结构最普通的椅子为样本,排除专门为某种环境或某种用途而设计的座椅。具体操作如下:

1 基于感性层面的坐具产品背景研究

1.1 从设计者的角度分析

首先,座椅作为承载用户对于“坐”的感受之物,研究其相应产生的心理现象和过程是重中之重。根据马斯洛心理学,在人们满足了最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后,大家就开始关注更高层次精神上的需求。而感性工学原理正为座椅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设计者应以充分的实验数据组建设计的构架,通过对人情感的量化并转化为设计要素,将情感以数据呈现出来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1.2 从使用者的角度分析

在满足座椅基本功能的同时,丰富使用者的现代生活方式,正是人性化经济时代人们的需求所向。

1.3 从坐具产品本身的角度分析

座椅本身在满足“坐”之后,对于人们感性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重视。从最开始的草席,到后面胡床、明清座椅、现代椅、沙发、蛋椅等的出现,座椅本身“坐”的表达越来越精确,与使用者之间感性情感的传递越来越紧密。

2 人对坐具产品的感知功能研究

2.1 人对坐的认知

座椅的主要功能是“坐”,所以要达到满足用户感性需求的目的,作为重要的设计依据。

第一,人如何感知坐。从心理学上来说,“坐”并不是一种物理上的刺激,它只是我们通过对相对持续和不断变化的体验而得到的认识。

第二,影响坐感知的因素。我们经常发现,有人对于同一件座椅坐的感觉不一样,有舒适的,有趣味的。比如对于一个公园的座椅,有坐着不舒服,但是对于正在忍受疲劳的人来说,坐着很舒服。这说明人对于“坐”的感知与做事情的内容、个人身体、做事的目的和态度相关联。

第三,座椅感知的内容。比如坐沙发感觉是软、舒适,公交车站座椅是硬、结实、不美观,再比如蛋椅是美观、舒适。

2.2 人对坐具产品的感性需求实验

本次对于坐具产品实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调查问卷设计,有两部分:一是调查目的,不同人群在各种环境下对“坐”的体验以及对于“坐”的情感需求。二是问卷设计,基于上面进行的调查目的来设计调查问卷。

第二,问卷分析,首先对得到的问卷结果进行筛选,去掉一些作废的问卷,并将有效数据进行计算机分析以得出更加精_的目标人群及相关特征,为后期进行的调研访谈选择合适的参与人选。

第三,调查总结,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在“坐”的呈现上,怎么才能使人对于“坐”的感知更近,从根本上应答人的情感需求。

3 坐具产品的感性工学实验

三个实验:一是座椅要素的提取;二是座椅设计感性要素的提取;三是感性要素与设计要素的相互关系。下面第一阶段主要进行第一和第二个实验,第二阶段对座椅实验结果进行验证。第三个阶段是提取座椅的感性要素与设计要素之间关系。

第一阶段:收集大量座椅样本及进行座椅感性词汇收集筛选。实验用坐具样本的收集主要参考大量坐具专著与参考书,选定坐具后在网络,书籍,期刊等媒体收集相关图片。

第二阶段:选择出代表性座椅样本及代表性座椅形容词,对实验结果验证探讨分析。此阶段是为了从第一阶段调研中的产品样本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座椅样本,然后让受测者对这些样本进行主观描述,从而统计感性词语。挑选代表性形容词也以调查问卷方式进行,首先将所选的感性词汇和代表性产品样本加以结合。运用语意差异法制作评估问卷,让没有接受过设计方面训练的测试者进行主观评测,数据由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最后分析挑选出反映椅子感性意象的几对词汇。同样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要求受测者对上面几对形容词进行打分,比如-2,-1,0,1,2.最终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座椅样本在感性意象语意认知空间中的分布图。

第三阶段:感性要素与设计要素的相互关系。首先,运用问卷调查归纳出构成椅子的主要元素及形态分类,比如座椅的外形形态元素构成,座椅外形形态元素特征,座椅靠背形态元素构成,座椅靠背整体形态特征等等,通过调查发现各部件的造型形态元素与意象语意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制作分类形态元素表和意象语意调查问卷,依据被访者的主观感受对椅子不同部分给予不同程度的评价(以-2,-1,0,1,2分评价)。此次打分选择具有设计教育背景的在校大学生,将问卷进行分析和整理,运用计算机软件,统计出的各个样本在各意象语汇下的平均数。

第四阶段:结果验证评价。首先,感性程度分析,这个阶段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坐具的的视觉质感和造型视觉舒适感。其次,体验效果分析,就是坐着感觉舒适。

4 坐具产品的感性设计方案

基于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结合设计要素分析,以“坐”为总的出发点,设计出座椅的设计方案。

5 结语

本文从感性工学的角度进行,对坐具形态语义和造型方法的应用进行理论分析,最后总结出感性工学在坐具设计中如何应用。为设计师利用感性工学研究产品时更为方便。当然还有许多不足,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 徐伟峰,付永民.利用感性工学原理设计产品造型[J].焦作工学院学报,2003(5):406-409.

[2] 梅宜冬.从感性观点探讨数码产品造型意象特质[D].台北:大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 徐江.面向消费者偏好意象的产品造型法则建构研究――以手机产品为例[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 胡新明.产品设计中感性的认知与表达探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关键词:毕业论文;撰写;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477?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06-03

撰写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内容,是需要学生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学生在毕业前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尝试。为深入了解江汉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目前毕业论文的写作状况,提高我院毕业论文的质量,我们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我院毕业论文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1 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我院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现状,并分析调查结果,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2 对象

我院2007级及2008级共415名学生,其中护理专业314名、医学影像专业58名、口腔医学专业43名,均完成了在校期间各门课程的学习。

3 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动机及方法、毕业论文的选题类型及数据来源、论文的完成时间及场所、影响论文撰写的主要因素、获教师指导的情况、论文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对教学的建议等。发放问卷415份,收回有效问卷403份,有效回收率为97%。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所得数据。

4 结果

4.1 撰写毕业论文的动机及方法

在对毕业论文的认知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动地完成学校的任务,12.8%的学生认为是检验学习成果,仅有8.5%和1.1%的学生今后有做科研的打算和兴趣驱使。而在论文写作中有17%学生肯定自己是会抄袭的,30.9%的学生还持犹疑态度。

4.2 毕业论文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4.3 影响论文撰写的主要因素

4.4 毕业论文的选题类型及数据来源

在选题方面仅有23.4%的学生会选本专业科研论文,30.9%的学生对所选课题略有研究,27.7%的学生认为该题目好写,而只有22.3%和19.1%的学生是从图书馆、实习调研中获取研究数据。

4.5 获得指导教师指导的情况

在论文完成过程中有52.1%的学生是由指导老师指导的,有21.3%学生受到老师5次以上指导,还有38.3%的学生既有指导老师指导,又有其他老师共同指导。

4.6 学生对教学的建议

5 讨论

5.1 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从表1、2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未能全面认识毕业论文对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及影响今后的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虽然专科生是否有必要撰写毕业论文目前仍存在争议,但是毕业论文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看,它能使学生树立科研精神,形成创新思维,强化创新意识、信息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以及成就意识[1]。

5.2 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从表3、4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缺乏基本的科研与写作能力,所以第一需花较多的时间去选题,第二较难确定合适的选题,第三获取数据、分析资料的能力较差,第四写作水平仍处于总结、回顾分析为主导的阶段。从实际看,科研是专科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医学专科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在临床工作中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撰写科研论文的方法,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2]。

5.3 改进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

表5显示,我院参与毕业论文指导的老师工作态度端正、责任心较强,能积极履行工作职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较高,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请教老师。但由于论文写作到第三学年毕业实习前才布置,学生因在医院实习而无法回校,而指导教师也大多不忍心要求学生回校见面,所以多以邮件、电话的形式相互联系,使指导工作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因此,在表6中学生就要求增加与导师沟通的时间、提前训练写作技巧、开展学术活动、订阅论文期刊等。

6 建议

毕业论文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6.1 调整课程结构

笔者认为将毕业论文的教学从最后一学年提前到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提早布置论文写作任务,增加《科研设计》、《文献检索》等课程,在写作类课程中融入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开展专题讲座、学习交流活动或学科竞赛等。既能让学生较早地接触毕业论文的相关知识,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和规范,加强思想认识,培养科研兴趣,锻炼写作能力;又能大大减轻学生和教师的工作压力;还能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现问题,查阅大量的资料,选择合适的课题,并有充足的时间科学地进行科研设计、实验研究及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书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6.2 完善指导方式

利用我院良好的院校合作基础如分校、实习基地及教学医院等,提前向他们毕业论文题目类型及要求等信息,不仅可以共同设计毕业论文选题,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条件,更可以请实习带教老师共同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这样既能够让相关医疗单位通过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对所需人才进行设计定位,又能够使毕业论文选题更贴近医学临床实践并增强其科学性和吸引力[4],还能够通过毕业论文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医疗单位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并熟悉实际工作中科研工作的开展方法,更能够让学生尽快确定合适选题,顺利撰写毕业论文,完成培养计划。

6.3 丰富论文形式

专科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根据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将传统单一的毕业论文模式,向应用性、实用性方面转变。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可丰富论文形式,如学生可以自己的实习医院为背景撰写调研报告,结合实习期间的所见病患编写大病历、病案分析;还可以丰富论文内容,如既可涉及临床也可涉及专科护理、健康宣教、医德伦理、卫生法规等;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教师或实习单位的科研活动、社会调查和学科知识竞赛等,以提交学年论文或其他毕业实践的报告来抵免毕业论文的学分。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或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建宙,周歧江,李壮.医学毕业论文教学的初步实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1,23(5):831-832.

[2]张景龙.成人教育护理专科生毕业论文评价标准的分析[J].护理研究,20,(05):295-296.

[3]赵旦峰,李刚.论科学选题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中的重要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109-I10.

论文关键词:初中,排球模块,教学效果

 

1.前言

“模块”理论是由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感知神经学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教授于1976年提出的。他认为:“新的观点认为脑是由在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上进行活动的子系统以模块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1983年,认知科学家、美国拉特格斯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哲学教授J.福多(JerryA.Fodor)出版《心理的模块性》,从理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角度,提出了智能的模块性。此后,西方心理学界对心理模块性的探索热情一直兴盛不衰,认为它是人类对心理的本质,特别是对“认知加工是怎样被组织起来的”认识的一场革命,它被发展成为与“模拟论”“理论论”并列的“模块论”,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三大理论之一。

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成功的范例是加拿大荷兰学院的CBE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以培养技术岗位型人才为目标的模块式教学。这种模块式教学也被引入到体育的教学改革中,在高中排球教学改革过程中,排球模块课的推出,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这也为初中排球教学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其是否也适合初中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效果如何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本人结合自己排球模块课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实验与调查研究,论证了模块教学在初中的可行性。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校初二年级参加排球模块课学习的初中学生72名与参加传统排球课的初中生72名。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询了有关模块教学的论文和材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理。

2.2.2 问卷调查法:访问了有关专家,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初稿征求了10位专家的意见,之后对问卷进行了修改,表明问卷所列问题能够或基本上能够反映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

2.2.3实验法:对沛县五段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为期36学时的排球教学实验。实验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体质调查,并均匀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排球模块教学;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排球教学方法。。

2.2.4 数理统计法:对有关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归纳、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对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

表1 选排球模块课与传统课实验前学生身体素质表

 

 

 

立定跳远(米)

36M横向移动(秒)

纵跳(cm)

排球模块

X=1.75±0.16

X=19.2±3.42

X=42.3±6.78

排球传统

X=1.76±0.12

X=19.18±2.86

X=42.7±5.29

P

>0.05

论文关键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评价  

论文摘要:本文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现状进行调查,对体育教学评价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揭示其产生原因,发现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实践提供参考。对于丰富和发展体育教学评价理论、促进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体育教学评价概念的界定  

“评价”一词在《辞海》中是指衡量人或事物的价值。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社会的教育性质、教育方针和政策,对所确立的目的,选择和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及其效果,对实现教学目的的程度进行定量与定性描述,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及其有关标准,对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调查,并判断其价值和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新时期教育评价研究、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与教育发展研究已成为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体育教学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整理,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判断,从而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对于丰富和发展体育教学评价理论、促进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作者查阅了全国学术期刊网中相关的科研论文80余篇,以及博硕士学位论文和大量相关书籍,为本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思路。  

2.调查法。①专家访谈法:笔者先后走访了国内著名专家学者27人,就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研究的内容、研究思路和操作过程等问题进行了请教和咨询。②问卷调查法。(1)调查对象。为了解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在新课程改革后教学评价的现状,根据研究调查的需要,按照分层抽样的原则,选取我国七个行政区的12个省份和1个直辖市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是这些省份的大、中、小学校(包括城市、乡镇和农村)的体育教师和学生。本研究调查省市情况:华北:北京市、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东北:吉林省、辽宁省;西北:陕西省;华东:山东省、江西省;华中:湖南省;华南:广东省;西南:四川省、云南省。(2)问卷的设计。根据社会学调查研究的需要,作者设计了教师和学生两套问卷。为保证反映被调查者的真实情况,问卷以统一方式发放与回收。(3)问卷的效度检验。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在问卷设计初期聘请13位专家对本问卷进行了效度,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4人。检验结果为学生问卷效度平均分9.22分,教师问卷效度平均分9.25分,均符合社会调查学的要求。(4)问卷的信度检验。为保证问卷和获得的数据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作者采用再测法,在第一次填写问卷15天后,进行再次问卷填写,最后求得两次调查结果的相关系数并检验其显著性。  

3.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l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为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现状的分析和探讨提供依据。  

4.逻辑分析法。对统计结果进行逻辑分析,探讨教学评价现状及其产生原因,揭示目前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主要特征,为后续的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四、结果与分析  

1.各级学校对学生体育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是整个教学评价的核心,数据显示,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仍然以“技能、体质”占主导的地位,选项较多,排序较前,其他如运动参与、合作精神、理论知识、心理健康等方面也体现出了多元性和全面性,但作为体育学习重要目标之一的“情意表现”排名较后,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加以重视和思考。  

2.目前学校经常进行的评价类型。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学校进行的综合评价较多,单项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较少,反映出各学校目前较为重视正规、大型的评价,而形成性或者单项评价相对较少。尤其是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在实际学习结果的评价中较少用到,在目前的评价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学习过程的体会和品德发展方面的培养。  

3.对教学评价主体的认识。目前教学评价改变了教师单一主体的现象,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从调查结果来看,参加的评价主体主要有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班主任、其他文化课任课教师、校医等。统计分析可以看出,除体育教师外,学生也是自己成长的评价主体,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其他主体的评价也占重要地位。在实际操作中,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能够有效地利用综合评价效果改进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只不过参与评价群体的评价重要性所占权重有所区别。  

4.教师对教学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自我评价是通过反思来分析问题与不足,并及时进行总结做简要评述的过程,是一种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是教学思想、体育教材化、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应用、教学效果等。教师间的教学相互评价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师同行之间进行的业务性评价,也称同行参与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是教学思想、教材化工作、教学设计、教学风格、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教学效果等的开展。  

五、结论  

1.目前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对于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评价内容及评价主体基本上能够体现出多元性和全面性,但在新课程健康第一原则下学生的情感目标作为重要的学习目标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目前学校进行的评价类型中,综合评价、终结性评价较多,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较少,反映出各学校目前较为重视传统的大型、综合性评价,而对于塑造学生个性的形成性评价的应用还不够普遍。  

3.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后大部分学校还不能形成及时的反馈机制,未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教师和学生不能及时地总结和调整教学,不能很好地利用评价改进教和学,进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4.目前学生的体育意识在逐渐增强,具体体现在自主选择内容参加体育活动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杨铁黎.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2.  

[2]范晓玲.教学评价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5.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zy的个人网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