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卫父亲山,巍峨秀美背后故事深
贺兰山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维系着西北至黄淮地区气候分布和生态格局,守护着西北、华北生态安全。按照党中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精神,银川市响应自治区号召于2017年5月打响了贺兰山。秉承“一年整治、两年修复、三年提升”的思路,今天的贺兰山巍峨俊美、风光秀丽、山涧潺潺、林涛阵阵。
透过旖旎风光,记者看到了默默驻守在贺兰山保卫战上的银川人,他们勤劳、善良、朴实、友爱。在大刀阔斧的开展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后,昔日失色沧桑的贺兰山重新焕发生机。一片片拔地而起的新绿,一棵棵顽强生长的草木,还有山林间不时穿梭的马鹿、岩羊、褐马鸡、狐狸……为贺兰山披上了五彩斑斓的衣裙。
随着贺兰山生态环境逐渐焕发生机,贺兰山东麓人居环境逐渐向好,以葡萄酒产业为引领的致富故事正在山下逐一上演。产业兴旺造福一方百姓,无数增收致富故事在这里静静孵化。银川,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精神在这里已经找到了最温暖动人的佐证。
(建设者的手沾满泥土↑)
为生态环境整治精耕细作,为生态环境保护舍弃小家成全大家,为生态建设产业兴旺添砖加瓦……在一幕又一幕的贺兰山保卫战中,生态修复技术员吴天清把守卫贺兰山当成了最大骄傲,养护工人海正武把贺兰山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护林员尤勇把贺兰山当成了继承父志的寄托,移民苟占琴把贺兰山当成了增收致富的希望,执法人员于辉把贺兰山当成了留给子孙后代的礼物……记者用笔记录里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
技术员吴天清: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为贺兰山科学披绿
在贺兰山下的一处生态修复治理现场,技术员吴天清对自己亲手装点的这片绿植有着无以名状的情感。
“12月1日是我第一天踏上这片废墟,半年多的时间治理,这里竟已经焕然一新了。”吴天清激动不已。贺兰山脚下,这片曾经满目狼藉、飞沙走石的废墟,如今已陆续植下4万多颗乔木。常青树、樟子松、侧柏、金叶榆、国槐等10多个树种在这里扎根安家。约有42平方米米的绿草装点着新干公路两旁,冰草、芨芨草、针茅、紫花苜蓿等草种在这里生根抽绿。
“什么地方种树什么地方种草有讲究,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才能让草木顺应这里的环境。恢复生态就是要顺应草木自然的生长需要。”像画家挑剔颜料配比一样,吴天清从项目场地平整开始时,就与项目设计方成了无缝对接的伙伴。每天7点打卡贺兰山,晚上8点打卡下班,研究查看项目现场的高地地势、土壤环境、灌溉情况成了吴天清每天必修的功课。
他说:“只有掌握每一寸土地的生长脾性,才能让草木在这里顺利安家。”
(铺设滴灌管道节约用水↑)
贺兰山下海拔高、地下渗水快,在原本寸草不生的砂砾石之上种树种草谈何容易?
没有水,从10多公里外的银西防护林途经3个蓄水池,才将水源从低处向贺兰山高处引流;没有电,工人们自己驾电线,从几公里之外把电源引上山;砂砾石不适宜于植被生长,大家伙清掉地表遗留矿坑、废渣和遗弃建筑物,为这片寸草不生的地表覆土换土……刮骨疗伤式的整治恢复,让贺兰山逐渐重拾生机。在对土质水质进行“科学体检”后,吴天清才带着绿植工人们开启植绿模式。他清楚地记得,4月10日,他亲手种下了项目现场的第一棵树。
这块地种什么,那块地覆土多深,乔木换土多少,灌木换土多少,科学种植在技术员吴天清心中有本精细账。两个多月过去,眼前的这片贺兰山已今非昔比,植被们纷纷进入养护期。从最初三天浇一次水到如今的一天浇一次水,再到眼下全面铺开的小管注流,这其中饱含着草木与土壤的自然融合,也倾注了吴天清大半年的辛劳。
“看到咱的父亲山逐渐恢复生机,身为一个银川人,我打心底里高兴。”从小在贺兰山下玩大的吴天清坚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贺兰山恢复生机指日可待。
(贺兰山东麓戈壁滩上铺上一层“绿地毯”↑)
贺兰山维系着西北至黄淮地区的气候分布和生态格局,守护着西北、华北生态安全。无数像吴天清一样的绿植人员正守卫着贺兰山,守卫着祖国大好河山的生态壁垒。
绿植工人海正武:精耕细作
为了守卫父亲山的绿色长城,一批养护工人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第二个家。海正武就是其中一位养护工人。
(养护工人海正武正在安装注水管↑)
“4月份就来了,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6点下班,拼车过来往返80多公里……”家住西夏区南梁农场的海正武,每天和50多个村民拼车赶往西夏区套门沟建筑石料矿区及新干公路周边生态恢复综合整治项目现场。生活虽然艰辛,但是赚着这份收入就要干出像模像样的活,这是海正武和村民们心里始终坚守的做人标准。浇水、围堰、打桩……养护工作至关重要,养护工人们精耕细作方能保障草木成活率。
山上植树不比山下。山上滴水贵如油,种一棵树的成本是山下种一棵树成本的2.5到3倍,投入的人力、无力、养护成本不小,所以种活一棵树更是容不得半点马虎。海正武和村民们分了责任区,每个人负责养护各自的片区。“每天早上先看看土干不干,现在是三天大水漫灌一次,一片一片灌,灌四到六次才能把土浇透。灌完再看看每根管子注水顺不顺……”引水不易,海正武和村民们格外珍稀这远从10多公里之外引来的黄河水。
和海正武一起来当养护工的50多个村民中,年龄最大的50多岁,年龄最小的20岁。一天100元的收入成了维持生计的一笔可观收入。
中午太阳辣得刺眼,林草之间,养护工人们席地而坐,包囊里的包子、花卷、馒头、小菜成了辛苦劳作一上午最急切的嘉奖。海正武端着媳妇亲手炒的小菜,吃得津津有味。一阵凉风吹来,汗水浸湿了衣襟,一身疲惫尽消。
(养护工人海正武正在安装注水管↑)
在西夏区套门沟建筑石料矿区附近,和海正武一样做养护工人的除了西夏区南梁农场的村民,还有永宁县闽宁镇、贺兰县金山乡的不少移民。这两天,每天都有七八十位养护工人进山。
眼下,海正武和村民们精心呵护的这片林地已经进入养护期。在两年养护期内,海正武和村民们要一如既往坚守在自己的责任区。经过两年养护期,这片草木方能完全适应贺兰山脚下的环境,并与这里的生态体系融为一体。
植绿不易,落地生根更不易。在逼退荒滩戈壁、驱走飞沙走石的战斗中,无数像海正武一样的养护工人也把根扎在了这里。这里是他们维持生计、养家糊口的期望,也是他们用劳动创造幸福的期望。
护林员尤勇:薪火相传守卫贺兰山
22年,尤勇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贺兰山。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苏峪口管理站,43岁的尤勇用22年时间从一名普通的护林员成长为法制员。问及余生规划,不善言谈的尤勇笑了笑说:“还是贺兰山,守着贺兰山心里就满当当的。”
(尤勇带着护林员一同巡山↑)
尤勇和贺兰山有着难以割舍的情节。“我父亲就是贺兰山人!”说这话的时候,尤勇一脸的自豪。父辈当了40多年护林员,从小跟父亲巡山的记忆成了尤勇内心挥之不去的趣事。
那时候,护林员巡山骑着毛驴或自行车,看太阳凭经验定方向,巡山安全难以保障。年幼的尤勇,捡拾着奇形怪状的石头,追赶着山里的毛蟹子,雨季采一筐贺兰山野蘑菇,记忆中埋藏了无数对贺兰山怪力乱神的想象。“那时候山是灰蒙蒙的,植被覆盖率也低。”
不少护林员强行把儿女们留在贺兰山继续当护林员。起初这些年轻人不懂,现在他们明白了,尤勇说:“父辈一辈子老老实实守着贺兰山,安稳踏实度日,把儿女留在这里也图个安稳踏实,更重要的是这里能看到希望。”
希望,对于贺兰山人而言就是贺兰山逐日刷新的青春容颜。
今天,尤勇跟同事们巡山不用再看太阳凭经验。智能巡护系统打卡巡山、智慧巡护,导航仪精准导航、随时拍照,现代化设备让护林员们安全巡护、高效守山。山里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是护林员们的朋友。贺兰山人不爱说话,但是问起贺兰山里的岩羊、马鹿、狐狸,贺兰山人总有道不尽的故事。
(护林员装备齐全定时进山巡查↑)
进入深山林区巡查需要徒步8-15个小时,有时要在大山里住3-5天集中进行巡查。在贺兰山上俯瞰大美银川,家的方向好像近在眼前,却远隔几十公里甚至一百多公里。节假日是护林员们最忙碌的日子,节日期间阖家团圆对护林员来说成了难以触及的温暖。尤勇说:“父亲的足迹曾经留在这里,他们守了一辈子,想想父亲也就不觉得孤单了。”尤勇知道,守住贺兰山就是守住了家园,就是守住了贺兰山精神。
这里不仅留下了父辈守卫贺兰山的足迹,还留存着爷爷退山还林的记忆。脚下的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曾经是爷爷奶奶赖以栖居的小村庄。为了守卫贺兰山的安宁,整村下迁的割肉之痛曾是贺兰山人难以泯灭的回忆。今天,这股割肉之痛换来了贺兰山草木葳蕤、鸟兽穿林。
如今,护林员们时常看到马鹿、岩羊等珍稀动物从深沟里走到沟口觅食,沙沟里的灌木一年比一年多,蒙古扁桃、贺兰山丁香等保护植物也逐年增多。山涧潺潺、林涛阵阵,像父亲一样尤勇也经常带着儿子巡山。不同的是,儿子的作文里,贺兰山里的动物不太怕人,贺兰山里的植物草色长青。
(尤勇站在贺兰山上,眺望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移民苟占琴:贺兰山东麓产业兴,勤劳致富有盼头
在志辉源石酒庄的2000亩葡萄种植基地里,移民苟占琴心情劳作一上午,在葡萄架旁安详地小憩。
除草、抹芽、搭架、灌水……从固原老家移民到银川,苟占琴的营生从未离开过土地。从固原老家靠天吃饭式的种地养家,到酒庄规模化生产的种植工人,苟占琴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俺们庄稼人,就是不怕吃苦!”苟占琴移民到银川后,四处打工,哪有活就去哪儿干,两口子一月5000多元供三个孩子上学,苟占琴在银川为孩子们找到了希望。
(移民苟占琴正在葡萄园里忙碌↑)
眼下,苟占琴的新房即将交工,她着急攒钱装修新家。“酒庄干一天90元钱,中午带点馒头、花卷、咸菜管住肚子,啥也不为就为娃们回来看到新家。”苟占琴的三个孩子都已学业有成、在外打工。装修好新家等候孩子们归来,是苟占琴两口子眼下最大的心愿。
在志辉源石酒庄,苟占琴学到了葡萄栽植技术,见识了葡萄酒酿造工艺,还亲历了采砂厂变身戈壁绿洲的过程。听闻苟占琴在酒庄找到了好营生,村里近20位村民都跟着苟占琴来到酒庄打工。中午休息时间,大家伙拿出自带咸菜、饼子、西红柿,盘坐在一起边吃边唠家常。迎着明媚艳阳,抬眼便是巍巍贺兰山,低头便是千亩葡萄园,大家伙心情格外舒畅。生活好了,打工容易了,酒庄打工也成了一件享受的事。
响应保卫贺兰山的号召,志辉源石酒庄用10年时间改造了4000亩采砂厂,建成了贺兰山运动公园和酒庄千亩葡萄基地。贺兰山运动公园迎来了无数游客驻足观光,葡萄基地迎来了无数和苟占琴一样的移民,他们既是葡萄基地的种植工人,也是生态环境的建设者。这两天,每天有三四百位像苟占琴一样的种植工人在志辉源石酒庄劳作。
志辉源石所在的西夏区昊苑村,是贺兰山东麓一个典型的以葡萄产业推进脱贫致富的移民村。目前昊苑村种植着1.5万亩酿酒葡萄,拥有17座酒庄,全村60%左右的劳动力都从事着与葡萄酒产业相关的工作,依靠葡萄酒产业村民们的平均收入每年可达4万元~5万元。
村民们靠着葡萄酒产业增收致富,昊苑村也成了远近驰名的葡萄酒产业特色村。随着葡萄酒产业持续升级,贺兰山东麓人居环境秀美怡人,葡萄酒产业辐射带动了昊苑村民宿产业发展,村民们增收致富的路子不仅宽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也更足了。
执法人员于辉:坚决打击盗采不留情,为子孙守住绿色父亲山
“没有多么光鲜,但算得上伟岸!”这是银川市自然资源局国土执法监察支队西夏大队执法人员于辉,对自己职业的界定。执法一线工作16年,打击贺兰山矿产资源盗采是于辉拿得起、放不下的事业。正如于辉所言,他说从事的执法工作鲜为人知,但是他所坚守的执法岗位却是一件为子孙后代谋利的事儿。
夜间11点,城市灯火一盏盏熄灭,于辉却不得不和同事们踏上夜间巡山的路途。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色,于辉跟同事们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洞察山脚下的一举一动。听到铲车的声音,亦或是发现拉运车的灯光,几乎是夜查中最提神的信号。稍有动静,几个执法人员就心头一紧。
狡猾的盗采者惯于在凌晨一两点出没,在凌晨五六点收网。有时候于辉和同事们似乎听到了铲车的声音,转个弯却又没了声响。“所以必须守住出山的关键路口!”于辉和同事们每两天就开展一次夜查,队里8名执法人员,不分男女,成了贺兰山的夜间常客。
夜查期间不允许开手机,不允许高声喧哗,因为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惊动盗采者影响执法。
“跟踪盗采车辆遗留的油迹、车辙印,发现盗采铲车火速拔掉钥匙控制车辆。执法时必须拍摄现场情况,不能给盗采者留下丝毫钻孔的机会!”于辉说,在与盗采行为的针锋相对中,他和同事们曾经经历过人身危险。每次夜查,于辉的妻子都惴惴不安,因为丈夫一去就是一夜电话失联。但是,面对眼前巍峨的贺兰山,守卫父亲山的安宁对于辉和同事们而言却成了义不容辞的责任。
(崎岖险峻的山路也无法阻挡护林员在巡山的步伐↑)
从2015年起,对打击贺兰山矿产资源盗采的执法力度持续升温。近两年,随着贺兰山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大量树木也成了围堵盗采行为的屏障。于辉对此打心底里高兴。
长期的夜间作战,让于辉成了彻头彻尾的黑脸汉子。实际年龄35岁的于辉时常被人戏称是53岁的“贺兰山夜行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夜间执法,让这支夜查队伍形成了坚强战斗力。队里的李丹执法时最稳重、取证最细致,武警出身的王瑞智和高敏洋身手最敏捷,总能第一时间控制住盗采车辆,杜凯和韦飞传这两个小伙做笔录最扎实、最优技巧……说起自己的队友,于辉一脸的兴奋。
“也许今天的人看不到我们为保护贺兰山作出的努力,但是子孙后代一定会体会到我们的付出。我们一定要留给子孙后代一座绿色贺兰山!”于辉坚定地说。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zy的个人网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