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途径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路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这为学校教改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通过让学生亲自制作陶艺作品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鉴赏力、进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中国陶瓷艺术历史源远流长、造陶形式及表现技法繁多,而我的家乡景德镇又给我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何把具有千年手工传统的陶艺制作技巧,轻松愉快地教会给中小学生,使他们拥有灵巧的双手,让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社会能力在玩陶的享乐中得到不断升华,是素质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青少年陶艺活动,主要是让青少年使用陶泥进行雕刻与塑造物体的一种艺术活动形式。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手、眼、脑三者的协调能力与心智技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并且具有认知功能。当手在接触物体时,会感知到物体的属性(如软与硬、冷与热)。手部在劳动操作中,产生的触摸感觉,形成一种机能复杂的运动分析能力。而这种能力,青少年可以在搓、捏、团陶泥、塑造陶泥作品的过程中获得。此外,在陶艺活动中,青少年获得立体三维空间感和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平面艺术所欠缺的。
一、陶艺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1.身份的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快乐地玩陶,让孩子不受世俗的功利性,概念化的教条影响,以一种直接的、单纯的、自然天成的、淳朴的心态来创作陶艺作品。使他们已有的艺术潜能可以很好地被激发出来,把技能和技巧变为引导辅助孩子保持活动兴趣和进行创造的手段。
2.追求语言的带给孩子们无限的创作源泉
在上创作课时,我要求同学们在创作前先闭上他们的眼睛,想一想他们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想要表现的作品可以是故事中的天使、人物、动物、植物、用具等等。然后反复强调陶艺课是动手课而不是动嘴课。一定是用泥巴来当作一种“语言”来描述的,要有主体、细节、还可以有表情、动感、喜怒哀乐的情绪在里面。这种语言是极其丰富的,也是极富想象、个性张扬的特性的。力图丰富他们的知识面,为发展再造想象力和创造想象力打下基础。
二、陶艺的教育功能
1.陶瓷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
陶艺教育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陶艺教育是以造型图象来传递信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艺术的欣赏和实践来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繁多的造型图象信息,如平面的、立体的、光滑的、粗糙的、软的、硬的、色彩等的收集,丰富了学生大脑中形象信息的储存,陶艺教育以它这种参与性、直观性的特点,使学生获得风格不同、表现各异、色彩缤纷的视觉冲击,并通过视觉从外界刺激中获得信息,在实践中与科学的、严谨的逻辑思维交替作用,从而产生新的启示和发明。
正如上述所说,陶艺由于其制作过程的随意性以及丰富的可能性特点,促进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人们常说陶艺的制作过程如同玩的过程,从制坯成型到高温烧成,即从泥土变为陶瓷通过陶泥变为一件活生生可触摸到的艺术品,这种如同孕育生命般的感受无疑会让学生产生出成就感,在玩的方式中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坚强的意志投入到学习之中,这些看似非智力的培养,恰恰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及学习兴趣的因素。
2.陶艺教育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但大脑左右半脑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的,右脑偏重于控制动作和形象思维;左脑偏重于语言和抽象思维。目前人类对大脑的智力开发只占一小部分,而就这一小部分,也以左脑的抽象思维为主。陶艺教育作为以形象思维为主,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方式,在挖掘和开发学生智力的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陶艺教育过程中大脑智力活动通过动作技能外部表现形式这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共同参与的特点,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记忆、思考、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能力,提高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广阔性和深刻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以及逻辑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来发展学生的智力。
3.陶艺教育能树立个性、陶冶情操
时代在发展变化着,陶瓷艺术这一古老的传统优秀艺术既有着丰富的传统性,又在不断变化着。当今,人们对陶瓷艺术的审美追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社会的人的情感、心理日趋多样、复杂,在大工业化生产整齐划一的环境中,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意识也日益加强。因此,陶艺制作由于具有火与土的丰富多变、自然天成以及其朴实性特点,已成为更多的人们寄托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制陶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处手工所体现出的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个性化意识更被人们重视,使现代陶瓷艺术更增添了一份个性特征。在自我精神价值受到肯定和尊重的氛围中,陶艺提供给学生的无限可能性,是学生树立个性的良好土壤。
4.在陶艺素质教学实践中所得到的收获
⑴原来不擅长动手的孩子、性格内向的孩子,通过无拘无束的“玩泥”,手变勤了、胆子变大了、自信心增强了。
⑵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陶艺课的熏陶之后,原来最担心的他们陶艺创作课反而变得最简单、最精彩了。例如,每个班都有一些孩子,在前期的创作课上什么也不肯做,只是一味地说“不会”,在老师的耐心、细致的不断鼓励下,最后的创作课上,一些孩子用鞋底去踩泥片,做出一些极具创意的肌理陶艺作品。让老师和家长感到惊喜!
⑶考虑到他们的实际年龄和承受力,每节课课程的设置时间控制在60分钟之内,少讲理论,多示范。并每堂课都要配置一名辅导老师,协助主讲老师完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课堂上要不断地鼓励孩子们同老师一起动手玩泥。
陕西省宝鸡市新秦子校 李梅 邮编 721004
德育,作为一种教育过程,是永恒不变的,而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其内容又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德育过程和德育内容,都是针对教育对象特点和教育目标要求进行的。所以,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探索德育教育的新途径,才能更好的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角色。在教育中,我努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情感为纽带,在情感爱心的交织中实施德育教育
有位作家说过,如果你想要了解孩子,你就得蹲下来跟他们对话。其实,仅仅蹲下来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必须尝试着用同龄人的思维方式,用理解和信任这双重密码,启开孩子的心灵之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洞悉他们灵魂中矛盾的交织,才能倾听他们内心中苦痛的呐喊。要做到这一点很难,难就难在我们是否愿意敞开自己的心,去容纳另一颗幼小的心。所以,以情感为纽带,在情感爱心的交织中实施德育教育应是一面不倒的旗帜。“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情”的投入是育人工作的内在要求,情到深处,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才会向你敞开,他才会有话愿意跟你说,有事愿意请你帮助,有苦闷愿意向你倾诉。这样,你的“爱”他才能领悟,你将的道理他才能接受,你指出的错误他才愿意改正,从而使双方建立起心灵的情感纽带,种下德育的种子才能发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自己和蔼可亲、助人为乐的生活态度、愉快开朗的表情、大公无私、平易近人的性格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二、体验,德育的新途径
让学生走进生活,实现体验、内化和外化的道德培养过程,是德育教育的好方法。我曾要求学生早上从家里带一个生鸡蛋到学校,并妥善保管好,等到下午放学是再将鸡蛋完整无缺的交到老师手上。当天,班上58名学生只有10多名学生将鸡蛋完整无缺的保存着。这时,我对学生说:“一个鸡蛋,你们保护一天都这么难,可想而知,你们的父母辛辛苦苦地将你们养育成人,每天要付出多少心血啊!”那一刻,班上所有的学生都“呆”住了,我“趁热打铁”,语重心长地向学生讲述了应该如何热爱自己的父母,热爱自己的家庭。在学生“心”动的时候,为了让他们的“行”动起来,要求学生当天回家后就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让父母高兴。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父母对家庭、对自己的付出,从而以感恩之心对待父母,培养学生敬爱父母的优良品德。
三、教育,有时需要等待
我们所面临的学生,是一个有差异的群体,他们当中有的接受能力强,有的接受能力弱;有的做事、学习动作迅速,有的做事、学习动作磨磨蹭蹭,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是整齐划一的要求,尤其是对那些智力平平的孩子,那些淘气不听话的孩子,我们往往对他们失去信心,缺少应有的等待,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自信,这其实是一种可怕的教育现象。今年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第一学期刚开始时,大部分学生离老师的要求相差甚远,我没有急着去训斥、批评学生,而是静静地细心观察和等待,通过心理效应积极地去鼓励学生,暗示学生,引导学生,多鼓励优秀学生,让他们去做示范。慢慢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由此,我深深地理解了教师的一个无意的等待,有时候对一些学生,尤其是小学低段年龄偏小的学生显得那么重要!是等待让他们重新感悟和进步!
更新德育观念,探索德育教育新途径,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面临的永恒主题。用科学的方法,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我们光荣的使命。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具体途径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施教方和受教方之间的重要纽带,是高校市政政治教育进行广泛传播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发生着变化,所以对其载体进行创新途径探讨十分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自身的时代性、承载性、导向性等特点,我们在探讨其载体创新途径中应该注重结合高校和社会实际情况,寻求全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创新途径探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一、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重要性
1.顺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满足其当前的实际需求,以往单调的课堂教学载体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和开展。现代化电子通信设备在高校中的广泛应用使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愈发重要。加上庞大的互联网资源完全展现在学生和教师面前,这些资源中有优秀也有比较低俗的信息,教师或是学生自己不经过严格的信息筛选,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导致不良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顺应信息化时展需求的同时要注重信息化时代的两面性影响。2.顺应当前科技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步入全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特色事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人们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充实的同时越加注重对自身精神文明的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面临着全面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断进行载体上的创新才能顺应科技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在不脱离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高校对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积极创设,以促进师生之间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和交流,尤其对提升学生积极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促进作用。3.顺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需求。飞速发展的社会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的体制改革,在高校开展的管理制度和创新教育为主的改革探索之中不断有新鲜事物和新鲜元素出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载体难以完全顺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需求。这些新鲜事物和元素的出现要求我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创新改革,不断开发新载体。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法要求其在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式进行改变,对其载体进行创新十分有必要,能有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其日常管理、学业课程、文化氛围等方面的作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途径的具体探讨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载体的创新建设。高校日常管理作为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载体,贯穿于高校学生整体的大学生活之中,包括高校学生的生活管理、日常活动管理、教学管理以及思想行为管理等方面的载体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意义。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这些日常管理工作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升。我们在进行高校日常管理载体优化工作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高校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处于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充分激发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热情,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载体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在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管理的职责,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统一;一方面转变传统单一化的管理模式为现代化以服务为主要目的的管理模式,多重视对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关怀,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身日常管理工作的监督和反省之中,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生活作风,将日常管理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发挥到最大化。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业课程载体的创新建设。学生进入高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业课程载体对实现高校学生这一目的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通过学业课程载体对高校学生的传道解惑功能,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业课程载体的创新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充分说明:首先,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充分发掘专业知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的资源属性,形成系统、完整且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的学科课程体系。其次,适当增加适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外活动,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选修课程、辩论会、演讲赛等形式的活动丰富高校学生课余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让高校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自我思想政治教育觉悟的提升。最后,在教学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主动进行自我价值的提高。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氛围载体的创新建设。良好文化氛围载体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影响。通过对校园文化中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开发和利用,学校实现文化氛围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融合,达到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双重作用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氛围载体的作用。高校通过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让学生在隐性的文化教育载体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顺应时展和高校精神文明的实际需求,重新定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不断提升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创新追求。进行文化氛围载体创新建设时,学校需要坚持以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增强图书馆、展览馆等高校现有文化资源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对高校文化和高校精神产生更为直观的印象,实现对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4.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载体的创新建设。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使高校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实践活动载体的创新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促进作用。通过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适当学会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高校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起到了直接的组织作用。实践活动载体的创新建设应该符合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在高校原有的实践活动经验基础上,对当前或是未来的实践活动进行创新改革,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实践活动中。学校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组织安排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与科研调查、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志愿者、参观红色文化圣地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自我提升。5.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媒介载体的创新建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步发展,我们在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应用最能体现当下高校特点的传播媒介,以此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及时性的明显特征。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提供了最新最全面的条件。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强大的互联网平台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相关的网络使用的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其次,建设具有针对性的网络教育平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增加。最后,学校可以通过网络的隐秘性,在校园范围内搭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社区,让学生和教师相互之间都能及时了解认识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保证教师能够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引导,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时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小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的工作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顺利开展其他教学活动的坚实保障。我们以高校全面发展大局为出发点,顺应时展需求,以便高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更好地实现高校作用于学生、社会的有利价值。
参考文献:
[1]封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
[2]张俊洁.刍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应用[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
关键词:地方高校;组织文化;素质教育;创新途径
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地方高校、教师与学生越来越关注素质教育这个话题与课题,围绕素质教育也开展很多的工作,不过成效不是很理想,没有很好地展现出一个地方高校的特色,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地方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时没有很好地分析把握好自身的组织文化,尤其是办学文化,导致素质教育开展没有自己的创新之处[1],也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组织文化的发展。因此,从组织文化影响视角下研讨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创新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价值。
一、地方高校高校组织文化与素质教育的相关性分析
高校作为一种教育文化机构,具有自身的组织文化,这种组织文化对其管理、教学、科研、学生工作、教师、学生、对外服务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课题,深受高校组织文化的影响[2]。
(一)地方高校组织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1.地方高校组织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组织文化,从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组织所拥有的文化。就地方高校而言,从类型上讲,分类很多,有的学者将之分为学者文化、学生文化、管理文化等,也学者将之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3],还有的将组织文化归结于一个组织的精神、理念层面的文化,比如,价值取向、规范、信仰信念等,将之作为一种比较狭义的理解。大学组织文化对地方高校各个方面具有很多的作用与功能。一是大学生组织文化反映一所地方高校的形象、水平、气质、内涵,是一所高校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能够促进高校的办学方向与办学水平,能够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与学生工作等方面的创新发展;二是大学组织文化能够极大影响学校的素质教育发展、学科教育发展、就业创业教育发展、公民教育发展、学生的内涵式发展、学生的人格魅力与气质的发展;三是大学组织文化的发展能够很好地促进高校的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发展和依法治校,促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成功。2.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素质教育是地方高校教育系统的重要课题、内容与任务,主要是指向对大学生进行各方面素质的教育,从不同侧面理解,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容内涵更加丰富多彩。从价值视角来讲,地方高校素质教育具有很多的功能与作用。开展素质教育一方面能够极大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大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极大提升地方高校办学质量、办学形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竞争力,也能够推动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及企业合作,不断提高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二)高校组织文化与素质教育的逻辑关联
1.高校组织文化为素质教育提供很多的软管理,对素质教育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影响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因素很多,比如,地方文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教师文化、高校管理文化、高校学生文化、高校校园文化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等,都是影响地方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隐私,其中,大学组织文化对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作用巨大,从方向的作用到具体的方式、内容的开展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开展素质教育务必要注重大学组织文化的建设发展。2.素质教育为高校组织文化的贯彻、融入等提供很好的平台与途径。大学组织文化既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的条件与动力,还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与课题,怎样发展大学组织文化一直是地方高校思考与探索的重要话题,大力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发展、公共教学创新发展、科学研究转型发展、教师队伍的再教育培训、校园文化建设、青年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大学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等。这些都是地方高校组织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开展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复杂工程,涉及很多的方面与因素,需要地方高校组织文化的支撑,也会受到地方高校组织文化的多方面影响。
二、当前地方高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一)素质教育理念层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与可持续运行
1.教育的融合性、协同理念坚持不足。地方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时没有很好地注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等的融合,没有注重将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等融合在一起,致使素质教育的内容不宽泛;没有很好地注重各大教育主体的协同驱动,没有很好地调动教师、学生的互动协作,致使素质教育还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彰显素质教育的碎片化发展的现状。2.教育的创新性与复合型理念坚持不足。地方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时没有很好地结合学校组织文化发展的情况、学校办学的情况、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学生的素质情况来及时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创新发展;没有很好地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考核督导与保障等方面加以整合。3.教育的实践性理念坚持不足。地方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时往往注重理论性的理念坚持,忽略实践理念的贯彻,致使素质教育中的学生实践活动开展明显不足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高校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4.教育的科学性理念与系统性理念坚持不足。地方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时没有很好地分析把握大学组织文化发展的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高等教育的规律、素质教育的规律,致使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合规律性不足;没有很好地将素质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运行与统筹,没有很好地协调处理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要素的逻辑关系,致使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完整性不足。
(二)素质教育内容层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1.目前,地方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时,往往注重创业素质与就业素质、艺术素质、学科素质等方面培训教育,忽略人文素质的教育,以为人文素质教育很虚;正因为这样,地方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往往没有很好地将人文素质的教育融入大学生的专业学科素质教育中,导致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教育整合明显不足。2.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是当代中国科技强国的需要,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需要,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是当代中国建设网络强国与网络文明的需要,都应该受到地方高校的重视。地方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时,对大学生的科技素质培育显得很不够,没有专门的教材支撑和专题讲座;对大学生的法治素质培育虽然有一点措施,但完整的大学生法律素质培育的课程体系没有形成;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培养虽然有所重视,但专业的网络素质教育的培养读本没有出版。3.大学生的社交素质与心理素质都是大学生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的重要素质与能力,应该受到重视。当前,地方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较为重视,但是落实得不够好;对大学生社交素质教育有所涉及,不过重视得不够。
(三)素质教育方式层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覆盖面与惠及面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都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与途径,都应该受到重视。地方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时往往理论活动开展较多,各类素质知识的传授较多,真正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化为大学生能力的实践活动开展明显不足。2.与地方政府合作,与地方企业合作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与桥梁,也应该受到重视,但是就目前来看,地方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素质时,往往重视校内的活动与教育,重视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与调动自身的教育力量,没有很好地打开素质教育的思路,没有充分利用地方高校与地方合作的平台来探索思考与创新发展素质教育的平台、形式,这难免会导致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缺乏社会实用性。3.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师生互动教育形式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手段,地方高校应该高度重视。环视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现场,往往还是注重教师的主体作用发挥,忽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创造性的发挥。4.网络教育方式是互联网普及下的一种教育方式,应该受到地方高校重视,不过就素质教育而言,地方高校没有很好地开发网络平台,没有很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慕课建设开发,致使地方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网络教育模式开发利用的力度与广度还非常不够。
(四)素质教育主体层面与保障督导层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有力推动
主体力量的调动与保障督导机制的构建运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推手与条件,应该受到地方高校的重视,但是就目前来看,地方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素质教育的意识不够,能力不强,学生本身的素质教育意识也不积极,师生两大主体的互动合作问题以及各个部门的协作不够;完整的素质教育考核督导机制缺位,完善有力的保障措施没有真正到位。
三、主动应对大学组织文化的影响与发展,不断推进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构建好地方高校优秀、富有特色的组织文化,为素质教育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和强大的动力
1.加大地方高校制度层面的建设,不断做好其组织文化体系的制度文化建设。这方面需要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相关法规的指导下,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化建设经验与做法,强化制度观念,做好自身大学生的现代大学的各项制度文化建设,以此奠定整个学校发展的制度基础。2.加大地方高校物质层面的建设,不断做好其组织文化体系的物质文化建设。这方面需要地方高校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充分做好大学生活动的各大场域的建设,强化办学设施的质量与数量并重,以此奠定整个学校发展的物质基础与物质条件。3.加大地方高校精神层面的建设,不断做好其组织文化体系的精神文化建设。这方面需要地方高校领会大学的内涵与本质,积极做好整个学校办学方向、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文化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做好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发展,以此提升整个学校的办学境界。
(二)主动适应组织文化的发展,全力推进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创新发展
1.以精神文化为指导,不断完善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系。地方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务必要契合自己学校的精神文化,切合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将学术性理念、教学性理念、研究性理念融入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坚持科学、系统、协同、创新、复合整合的教育理念。2.以教学文化、地方文化为支撑,不断提升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主体力量,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地方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务必要契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文化、地方文化、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以此充分发挥学生与教师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教育等整合融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将学科素质、专业素质、心理与社交素质、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网络素质与法律素质等纳入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视域之中。3.以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为保障,不断创新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平台。地方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务必要契合自己学校的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充分利用与开发这些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价值、功能与内容,将之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过程,推动素质教育制度化运行,以此不断夯实素质教育的制度供给与物质条件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庞海芍,郇秀红.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5(9):32-46.
[2]郭凯,陆雷娜,况志华.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教育路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53-61.
关键词:新课改;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创新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化,使得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并被人民推崇。在此,高校音乐在教育管理方面也在积极地做出改进,试图得到一种新的教育管理的模式。经过努力,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成绩,学校中不同的管理阶层在高校学生的管理模式上基本达成了共识,坚持以人为本人。不仅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还要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过,因为全国高校扩招使得高校音乐教育的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全力找出解决的办法。让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在管理上更加的科学与规范。
一、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含义
音乐教育管理的意义在于让音乐教育得到长久的、越来越好的发展,音乐教育管理不是一种硬性的规定,而是综合了人性化、科学化的一种制度,教育工作者利用这种管理制度可以应对目前音乐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又因为音乐教育的特殊性质,使音乐教育管理创新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创新途径
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能够更好的应对教育工作,使教师热情的授课、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学习的潜能。而不同高校的音乐专业情况不同,所以没有一个统一的音乐教育管理模式,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根据自己所在院校的是实际情况来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创新:
(一)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
高校教育的目的是能够为国家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随着高等教育在我国的普及,使其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管理制度,并且成为了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主要方向。其实,管理的制度化就是高校以国家颁布的相关法规为基础,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此外,还要将原有的管理上的制度作出修改,使其更能符合高校的发展。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本着精干、高效的管理原则,在建立管理机制的过程中还应结合教育管理所具备的特点,对其中所涵盖的多个管理制度作出科学的安排。此外,为让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制度得到全面的落实,还应该说明高校的部门在其中应尽的职责,使高校教育管理的效果发挥到最大。
(二)对于考核与评估的质量做严格的掌控,深化绩效的管理
高校音乐管理不应该只看重管理的过程而轻视了管理的结果以及管理的成效,一旦这样,就使得管理制度徒有其表。而严谨的教学考核以及教学评估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使高校音乐教育的管理存在的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所以,在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中,高校就应该重视教学考核以及教学质量评估,使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做到名副其实。进一步来说,首先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就应该具备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与评价体系,其次再拟定贴合实际的评估指标,其中包括了学生评估、教师评估以及一系列的教学评估与考核。使用正确的办法实现最准确的评估,让高校音乐教育管理者能够及时的意识到教学管理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弊端。此外,高校最好针对评估以及考核的结果实行奖励或者惩罚,对表现优秀的管理者进行嘉奖,对渎职者视情况进行惩罚,这样一来在管理者之间就存在了竞争,管理者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定期的让管理者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使其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音乐教育以及音乐教育管理所肩负的责任。将音乐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与考评体制间进行有机的结合,让音乐教育管理者得到最客观的评价,并促进音乐教育管理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把音乐教育体制中的激励机制同人文关怀进行有机的融合
激励机制是对一个人在工作上的认同的一种表达的方式,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激励机制占据了及其重要的位置。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工作不同于其他,教师的自我价值需要得到大众的认同,而这种认同感则是由激励机制来实现。因此,高校应该重视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来带动音乐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高校管理阶层应该了解教师的心理诉求,根据教师的心理活动指定一套较为完善的激励制度,可以用职称、职位甚至是金钱达到激励的目的。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当中,人文关怀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在激励制度中最好适当的结合人文关怀。最后,高校应该尽可能的为高校音乐教育管理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其能够从各个方面感受到高校对其的关怀与重视。
(四)重视思想上的管理,找到有效地管理措施
教育管理的中心是学生。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高校教育的重点已经从教授知识转变成了思想教育。所以,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思想工作体制。以学生的角度去展开思想教育工作,逐渐的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对社会以及文化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还有,可以以大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为中心,开展一些评比的项目,旨在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改变不好的行为习惯及激励学生不断向上。同时,高校音乐教育管理者还应该从实践中总结音乐教育管理的窍门,并不断向其他的教育部门学习借b,做到高校音乐教育与社会完美的融合。
三、结语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音乐的性质体现了其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创新是教育进步的一种表现,其代表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的重视。因此,高校应该不断的对其进行研究使学生的需求与教学效果同时得到满足,完善高校音乐教育的管理制度以及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静宇.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策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9).
【关键词】思政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有机结合;新途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1.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
(1)他们的智力发展达到了高峰,但缺乏思辨能力。
(2)他们追求理想,但动机功利化。
(3)他们的自我设计愿望强烈,但自我评价片面。
(4)他们情感丰富而强烈,但带有较大的波动性。
(5)他们要求独立,但又存在依赖心理。
2.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大学时期是人生最活跃和最丰富多彩的时期,但也是大学生的心理匮乏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现实社会生活中各N问题和矛盾冲突的交织,使思想异常活跃,感情丰富的大学容易产生许多心理障碍,因而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状况并不是很乐观。下面,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做深入探讨。
(1)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
(2)人际关系困扰
(3) 恋爱心理困惑
(4)就业心理困惑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引发大学生思想动荡和心理动荡的的因素越来越多。由于大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处于一个成长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对各种事物还缺乏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当理想和现实发生错位产生落差时,便会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这些都需要我们从新的方位和角度去分析、研究和思考,开拓创新,不断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总结加强改进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有效对策和方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误区
1.高校思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征和现状缺乏足够的了解,教育没有针对性和及时性,由此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育人”工作的“贫血”现象。心理素质教育不只是对心理疾病的防治,更重要的是对正常人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起积极的作用。
2.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者高校常以说教式的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点。老师讲、学生听,期末考、考完丢,几乎成了惯例 , 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从人的心理角度入手,进行入心入脑的教育。
3.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政治问题。大学生处在心理成熟、人格成熟的关键时期,很多问题不是思想问题、道德问题,而是认知问题、心理问题,重点应放在如何引导上 ,同时应该多从人的发展和人性的角度来开展教育,如果将心理困惑、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处理 , 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会出现负面效应。
4.教育内容滞后、方法简单,缺乏科学性。一是教育内容的片面性,学校只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忽视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学生活动中,涉及到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少得可怜,更没有心理健康的标准,以至于一旦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后果就较为严重了。二是思想政治工作上的“空对空”。受市场经济和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部分领导干部和教师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5.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匮乏,经费欠缺。经费保证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能否真正落实的关健,高校应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有单独的经费预算,专款专用。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即吸纳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精神卫生医学等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发挥任课教师的工作优势,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相关教育。高校应高度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并在评优、职称评定方面给予一定的制度保障。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新途径
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高校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做到“三个保证”,即领导保证、经费保证、队伍保证。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与组织机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团各部门和各方面工作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
1.准确把握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关系
通过准确地把握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关系,做到二者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各有自己的侧重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对自我、对客观世界有正确的认识、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能正确地评价他人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到心理与行为的和谐统一等方面,它侧重于对人的潜意识心理活动的研究,有助于从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的全过程施加作用,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使教育内容更具科学性。
2.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
开展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针对性不强,“一刀切、一勺烩、一锅煮”的问题,就是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大学生个性心理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第一、同一年级,要根据学生不同性别、不同来源,分类把握他们的思想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进行归纳、整理,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克服可能出现的情况。第二、要针对不同年级,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
3.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学生的心理、思想教育贯穿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一是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指导并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开展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工作,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为政治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情况档案。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障碍 , 很多是在中学或更早时期就存在的。因此,在新生入学之际,可以进行必要的心理状况普查。学校可利用各种量表,通过测量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登记备案,并主动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咨询 ,帮助他们尽早走出心理困境。三是重视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思政工作者要特别重视做好经济困难、学业困扰、家庭变故等有心理困惑的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树立自强不息、立志成才的精神,有效地将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
4.在教育内容和目标上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但是作为学生,他们遇到问题不仅有思想方面、品德方面、行为习惯及法律观念方面的问题而且还伴有心理方面的问题,而且大学生所碰到的各种现实矛盾与问题,许多是思想问题和心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W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遵循大学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从心理的角度入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方法,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既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顺利成长,同时也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并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5.在教育策略和方法手段上的有机结合
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恰当地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共享资源、互补互益、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发挥“1+1>2”的整体效应,将有力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更高的台阶迈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方法和手段上既有交叉又有不同,我们要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多采用和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真诚、接纳、倾听、尊重、同感等理念,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在教育引导学生中感受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方式,这样才能更会面地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特点,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使育人理念成功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付诸行动,产生良好的行为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改进过去坐等学生上门、个别、保密进行的方法,要主动、公开、广泛地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心理问题,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6.在教育队伍上的有机结合
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支队伍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一致,共同完成好育人任务。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两支队伍在人员构成上有很大比例的重合与交叉,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专职政工干部、德育专业教师等来完成。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尚不稳定,其人员构成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占很大比例,再加上心理学专业教师、医务人员等组成,很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并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要达到二者结合,教育者除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把实的专业知识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具备明确的自我意识、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流畅的语言、强烈的责任心、真挚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等。这就要求让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习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知识,提高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身作责,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去教书育人,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区别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与心理障碍问题,并提供力所能及的针对性的帮助。
7.利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应构建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网络教育平台。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学生在网络上可以毫无顾虑地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况,教育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对受访者进行指导,相互交流沟通并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
8.实现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结合
依据在校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吸纳到“两课”教学中,也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选修课,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实现两者的结合。
四、结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在逐渐得到重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正在探索着前进。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新情况,各种各样的不适应,他们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面对这种情况,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好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之不足,给学生以正确的心理疏导,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是当代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更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选题背景的分析,阐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从理论及实际工作中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现状分析,具体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和区别,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机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与紧迫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对策等几方面进行了很多的分析及探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结合起来,以达到一个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工作和学习都会受到影响。随着我国体育教学的不断完善,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高度重视,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本人身体素质的提高,还直接影响了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所以,在素质教育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认可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体育教学的创新工作,已经成了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大课题,大学体育教学的创新究竟应该走向何方值得我们探讨。
一、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陈旧、单一,学生缺乏积极性。目前国内很多大学体育教学的方法依旧沿袭之前的三步走的方法,一是进行理论课程讲解,二是进行操场演练,三是学生自由活动,内容上也是以跑跳类为主,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接触这些内容,这种单一的模式,缺乏实用性及趣味性,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质量评价不健全。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普遍存在着体育课考核评估中,无视学生的个体个性差异,要求学生片面的追求预定的达标分数,限制了学生自己选择性学习各种题目项目的自由,反而引起学生的不满情绪,这种考核机制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更让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收到限制。只能导致体育教学发挥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的创新途径
(一)以“素质教育”为基本方针,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理念。素质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与全面推进,大学体育教学要以素质教育为方针,树立符合时展的正确体育教学理念。通过树立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学的体育教育理念,来领悟大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并深入贯彻,严格落实“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以此来指导大学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人们根据大量的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并且顺应时展的潮流得出的,培养未来高校高质量体育教学离不开这些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
(二)制定多样性的体育课程,丰富体育教育模式。对于现在的体育教学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的现状,要求我们对传统的课程进行分析整理,制定出一套适合当代社会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一套体育课程,具体来说,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校体育活动的具体特征和规律进行整理总结,及时补充更新新的知识内容,使体育课程更遵循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不仅注重改善健康,并且能适应学生对体育的个性需求。提高教育模式,丰富的促进高校管理者强有力的支持,因为丰富的体育教学模式,对于参与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角色,因为丰富的教育模型通常都离不开,物质资金的支持,如果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丰富的体育教育模式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除了增加物质投入外,丰富高校体育教育模式也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丰富的教育模式应该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兴趣,在分析各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后的基础之上,对学生的教育模式进行革新,自然效果显著。第二,教育模式的丰富应注意体育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教育内容实现无缝结合模式。
(三)构建合适的教育评价体系。体育运动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体育知识、体育教育的目的,体育的技术和技能,提高运动成绩,同时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和整体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过去的单一的技术和运动性能的评价方法并不能满足当今的教育质量的需要。对于目前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完善教育评价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在评价模式的方向,必须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分数评估模型,通过引入定性评价模型等,这些模型可以很好的进行行为评价和相互评价,充分体现体育教育的影响。第二,是评估的内容,针对体育运动本身的运动精神的评估,比其他方面的评估更科学合理,可以引导学生重视培养体育精神。第三,评估和反馈应迅速及时的跟进,评价的根本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反馈评级,从而朝着正确的方向研究运动项目,使体育教学评价更加客观、全面、公正。
(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体育教师是决定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实施高校体育改革的主力军。打造一支政治合格、素质过硬的体育教师队伍,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建立一个高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从而加强教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也可以通过进修、培训和岗内外、高校交流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当代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或通过网络来完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师培训,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提高教师的各种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和高校教育改革及发展服务。
三、结语
总之,体育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基础,肩负着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和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腾飞。深深植根于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应向着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迈进,各个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要求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并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探索创新;养成教育;有效途径
针对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提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倡导以“德”服人,“让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的教育思想。学校建立了“校委会——政教处——年级组——班级”和“党支部——团委——团支部”双轨目标责任体系,坚持以“德”为核心,以新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阵地,以活动为载体,以家校结合为辅助的德育教育新机制,积极探索学校德育活动的有效途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文化育人的生命场。
一、编定学生手册,规范学生行为习惯。这是我在南通挂职培训,感悟南通教育的精髓后所做的决定。手册共六篇:前三篇分别是《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第四篇是学生学习、生活规范,共计十八项内容。其中包括课堂纪律、集会纪律、出操要求、教室卫生、文明礼貌等方面。第五篇是奖励条例。主要包括先进班集体、三好生、优秀干部、文明学生、进步学生、优秀指导员等评比条件和方案。第六篇是处分条例,包括学生违规处分条例、考生违纪处理办法、学生处分撤销办法三项内容。手册学生人手一份,要求师生认真研读,班主任具体落实。
二、实施小组合作课堂,构建养成教育的主战场。在新一轮课改中,我校创建了“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展示拓展、检测反馈、归纳总结”的五环节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来构建了我校教书育人的主战场。
1、创建班级文化,营造育人环境。为了营造课堂改革的氛围,我们倡导班级自行设计布置教室,建设学习小组。学生提出了“我的课堂我做主”、“用我的进步回报我的父母”等响亮口号,并张贴在墙面。小组命名,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要新颖,有内涵,体现小组的特色与追求。如“昕悦”、“猛进”、“智慧之星”等;每组都要有自己的口号,要求凝聚人心,激发士气,凸显小组特色,如“猛进!猛进!奧耶!”“智慧之星,我最亮!”等。
2、推行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合作能力。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重点推行了“小组合作”和“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引导教师不仅会导学,更重要的是育人。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既学会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学会了沟通、倾听、尊重、包容和欣赏,从而点燃了每位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3、制定评价机制,健全学生人格。我们制定了小组捆绑式评价机制,就是在个体评价的基础上,将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有机结合进行综合评价。以组为单位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成绩,可以增强伙伴互助的实效性,这样既重视集体的进步,有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既可以避免大锅饭,又可以避免个人英雄主义。同时,同伴之间要讲究交流和表达技巧,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悦纳他人的品格。在奖励方面,我们加大了进步学生奖,增设了优秀小组奖,优秀小组长奖,并颁发奖杯等。
三、坚持每周“两会”制度,促进学生养成教育。“两会”指星期一上午第三节班主任例会和下午第三节的班会。班主任例会要求校长、教学副校长、政教主任和班主任参加,在对上周的德育工作总结的基础上,重点部署本周德育教工作,确定养成教育具体内容、方法和步骤。班主任根据政教处的学期工作计划和班主任例会的安排,确定班会的内容,班主任要不断创新班会的组织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或演讲,或讨论,或辩论,或表演,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
四、组织每天“两宣誓,一点评”,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天早操后全校学生集合,由值周班级学生主持全校学生集体宣誓《认真做好自己的每一天》,内容共有十条;每天课间操后全校学生集体宣誓“班级八荣八耻”。宣誓后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组织对学生的做操情况,卫生、纪律、学习等工作进行简短的点评。通过宣誓,促使学生自我激励,挖掘潜能,提升认识,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从而使学生活得充实,活得阳光,活得潇洒,使班级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班荣我荣,班耻我耻”的良好集体意识。
五、实行“三包”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强化班级和学生管理,学校实行以班主任管理为主,领导包级包班,教师包学生的管理制度。领导包级包班,要做到“三个一”即:服务一个班级,引领一门学科,蹲点一个年级;教师包学生,要求每位任课教师至少承包3名后进学生,使每位学生思想有所进步、薄弱学科成绩有所提高。每学年组织考核一次,分基本工作、工作实绩、民主评议、学生评议四个方面,对成绩显著的领导、教师学校给予奖励,并在职称评聘、评优选先方面优先予以推荐。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创新途径
作者简介:邓荣华(1964-),女,四川南部县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政治、法律。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0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90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研究”(编号:CJS10-060)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69-03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及正在不断深化改革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已然成为当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本文认为要认真做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则必须突破以往传统而守旧的思想教育观念,科学客观的正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所处的环境、成长特点、心理变化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坚持以“解放思想”为重要法宝,加强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应对当前网络对高职院校学生发出的挑战,进一步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争取在内容、方法、手段、形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以此来书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篇章,开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更新教育观念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当前有效实现教育改革,培养祖国栋梁之才的根本保障。从本质上,我们可以将科学发展观简单地理解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更新教育观念是当前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及根本保障,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寻找学生个人目标与教育目标的契合点。在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应坚持以人为本众所周知,在社会多元化、思想多元化的今天,从学生自身着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起码的要求。而要做到这一点,则要求学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越来越有自己的思想与个性,如果继续以传统而守旧的教育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然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在信息多元化及个性彰显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应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真实客观地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包括学生个人的理想、个人目标,了解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以此来寻找与之相切合的教育目标,制定具体的教育实施计划,争取做到将学生的个人目标与教育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更好地完成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素质的提高。
(二)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育观念应与时俱进。如上所述,在彰显个性化的时代下,学生个性化的特征愈发明显,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则应与时俱进,改变守旧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思想,尽可能多地争取给学生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听听学生的心声。一味的苛责或训斥只能挑起学生的叛逆心理,特别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以各高校的学生相比,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比较大,叛逆心理更为强烈,在就业压力方面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为此,笔者认为,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应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心理及思想变化,讲究教育方式及教育手段。在这一点上,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多听学生的意见及观点,给予学生更多的包容与理解,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与帮助,放低老师的姿态,与学生成为朋友,努力争取做到亦师亦友的境界,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以“解放思想”为改革创新的重要法宝
(一)传统而守旧的思想观念有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如有些教师、甚至是个别主管领导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单地理解为对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引导与关爱,在精神方面的关注度不够;抑或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或传统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觉悟的影响等,有相当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我们传统的政治课没什么区别,同样是一门关于阶级、斗争、革命的学科。还有一些因素则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企业更为看中的是毕业生的技能及各项资格证书,而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如是否受过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如何等基本上从不过问也不重视。
(二)转变旧有的思想,树立全程、立体、多方位的教育理念。等等诸如此类的认识及问题都亟待我们转变旧有的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解放思想”为改革创新的重要法宝,解放思想,才能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树立全程、立体、多方位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放弃权威思想,深入学生实际,深入社会现实;才能在教学上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和行为,赋予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根据当前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把新观点、新问题、新事物整合到教学中来,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作为师者只有先解放自己的思想,才能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新鲜的知识与技能,才能用先进的思想与教育教学理论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及修养,才能与时俱进地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及变化,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创新,才能更为真实客观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不断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此来推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改进或创新教育手段及方法,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将是目前较为可行、有效的途径之一。
(三)有效的教育手段及方法,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首先是随着个性化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必须率先解放思想,以此来适应个性化背景下多元化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特点,把讲授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辩论法和问题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让教育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向上的成长过程。其次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为此,在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过程中,要求授课老师必须解放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未来的就业需求,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多增加一些实践内容或环节,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消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生热情,积极参与各项实践环节,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并转化为积极的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三、发挥社会力量,利用校企合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前现有的社会力量。纵观当前的教育师资力量相较于发达的西方国家而言则明显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此,笔者建议,高职院校可以从社会上去寻求更多的支持与合作,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前现有的社会力量,如通过校企合作来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专业实习实训的优势与企业这一教学平台,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企业与学校、学生三赢的必然选择,也是一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绝好的新的途径。
(二)在实施校企合作的同时必须与高职院校自身的教育教学规律相协调。由于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是有所区别的,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也决定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两者的定位与实施也有所不同,并具有不同的特色。换言之,高职院校在实施校企合作时则必须建立在与高职院校自身教育教学规律相协调的这样一个基础上,这样才能促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高职院校与企业两者间的培养目标必须要相协调。作为高职院校,其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要培养出大批能够从事成熟技术应用和运作、实践能力强、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工作的,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种培养目标主要是以能力培养为主,即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注重综合性与实用性。而社会中企业的用人标准也同样强调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求他们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合作能力等。与此相适应,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这些特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实现与培养目标的协调。其次是与办学特色相协调。在高职院校中主要是采用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积极努力地探索学校与企业二者之间合作的具体方式,促使学校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企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第三是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相协调。如前文所阐述的,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着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其综合素质与普通高校相比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为此,在构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将现实与未来结合起来、将学习与实习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与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坚持以“解放思想”为改革创新的重要法宝,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利用校企合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的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以此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京中,罗丽英.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基于“工学结合”的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3).
一、网络课堂的特点及优势
就成人在职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特点而言,英语网络教育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诸多实际问题。
第一,多媒体网络技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以多维度、多方式渠道展现传送内容,实现了动静结合、声像皆备的效果。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有助于缓解诸多客观因素给在职学习者造成的学习易疲劳、记忆难的缺陷。
另外,巨大的网络空间所提供的丰富新颖的英语教学资源不仅能够提供课内的语言学习内容,又可提供课外延伸或补充,为学习者训练语言技能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机会,有利于拓宽学习者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第二,网络课堂不会出现因职业原因造成课堂缺席而导致的学习损失,不仅如此,由于交流中没有了视觉因素引起的诸如羞涩或尴尬等心理障碍,在职学习者参与语言学习的讨论和训练时会感到轻松自如,这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与愿望。
第三,网络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因材施教的特色。由于网络学习受时空限制较小,这为学习者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机会和氛围。国外的一些研究显示(Carr, 2000),吸引学生注册网络课堂学习的主要因素是:(1)网络学习不易与其繁忙的工作安排产生冲突,反而显得便利、灵活;(2)网络学习不会对其参与家庭活动和实现家庭责任带来障碍和影响。因此,构建完善的网络课堂体系是解决在职学员学习与工作、学习与家庭矛盾的有效途径。
网络课堂还为师生间的充分沟通提供了便利。在虚拟课堂里,教师提供自己的教学内容,布置批改作业,通知,补充教学材料,了解学员学习动向,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而学员也可随时随地与老师保持联系,寻求咨询与帮助。总之,网络课堂轻易地颠覆了传统教学中师生缺乏互动的局面,实现了师生一对一的互动,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四,网络环境的自由与灵活性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责任感。网上学习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求更高,加之网络课程对知识选择的余地大而灵活,学习内容广泛多样,学习者会更愿意自觉地投入精力和时间。这样一来,学员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单纯地与学业或“学位”考试挂钩的功利学习态度自然会削弱,甚至消除,随之对语言素质的要求提高,一个良性的内在语言学习机制便得以产生。
更重要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虚拟课堂是一个由学习者参与选择和完善学习内容的过程。网上学习存在着对学习内容及策略的不断协商,在相当大程度上,它是一个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不断做出调整、修正的过程。另外,由于在职学员社会经验丰富,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归纳演绎能力相对较强,网络课堂所需要的自主性能够使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彰显与加强。
第五,网络英语课堂能够强化和拓展学习者的已学知识,培养开放、友好、和谐的品质。网络课堂里,师生、学生彼此不见,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大胆地与人建立沟通,否则,学习中的困难无法克服,问题难以解决。相反,通过交流,学习者可以去帮助别人,或者得到别人的帮助。此外,在传达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之后,还可获得他人的真知灼见,这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强化与加深的过程。网络课堂创造的是一个和谐交流、相互促进的开放、友好的学习环境。
二、在职人员英语网络课堂的设置原则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职院校;会计;课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在专业及工作性质方面的作用也越发凸显。就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而言,其发展也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不断实现市场定位下的创新发展,同时借助于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做好理论与实训课程完美衔接,从而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市场定位
高职会计专业是会计教育的重要层次,这个层次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会计、财经、管理、法律等知识。高职院校会计教育重点放在“职业”层面,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教育时,也要加强会计技术和技巧的练习。从市场方面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定位来说,毕业生多数在中小型民营、合资企业就业;从岗位能力来说,主要进行会计核算、会计记账等基础工作;从知识结构来说,高职培养的学生不单具备会计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也要掌握所处企业或行业相应的生产管理知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要满足社会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提供服务。
二、市场定位下高职院校会计课程教学创新途径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方法无法适应新时期高职会计专业教学需求,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参与式课堂教学是指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在每节课和每章节教学内容中实施概括总结,促使学生真正意义上参与教学中。在课堂教学引导中,可把社会比较热门的财经问题引入课堂。具体参与中,学生借助每日查阅最新的财经信息,从而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经济活动进行联系,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会计课堂教学时,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和看法,提供教学平台让师生、生生展开讨论。每章节结束,让学生组成小组归纳其重点内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训练。
为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必须加强实训教学,循序渐进的让学生适应就业岗位要求,提升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展现高职会计教育的特色。会计实训就是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企业会计工作程序和方法,深入理解所学会计核算理论知识。在具体的会计课程设置过程中,还应敢于且善于对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所造成的束缚,并以此为基础对将会计工作过程为实质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开发。依据会计职业自身特点,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相应能力扩展课来讲,应将财经应用文写作、口才训练、场营销及企业管理等课程囊括其中。此外,为了更好的就用人单位的相关需求予以满足,高职院校还要对学生办公软件、数据库及财务软件等需要用计算机操作的内容进行强化学习,使其能够予以熟练掌握,还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考试,使其获取诸如助理会计师证、计算机等级证及会计从业资格证等。此外,高职院校要加强会计课程实训教学。首先,把会计单项技能训练归纳到实训课程中。其次,开展分岗模拟训练。根据企业财务可是设置情况,把会计实训学生实施凤岗,并依据岗位和智能设计实训流程,学生模拟企业会计人员人事安排情况,从而更加接近财务具体操作情况,重点培养学生会计岗位职能。最后,开展分岗顶岗综合训练:学校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接受训练,主要帮助学生准确了解企业生产流程、认识各部分与财务工作的关系,真正意义上感受财务工作流程及技能。
(三)实行多样化考核形式。
高职院校传统课程考核方法过于单一,主要采用卷面笔试的方法,不利于对学生展开综合评价。因此,对学生成绩展开评价遵循方式多样化、重视学习过程的考核。通过卷面笔试与实践操作相互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评价方案,允许学生以会计有关资格证书当做科目考评成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职业资格考试,在毕业后获取双证。《基础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等课程,可通过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分开考试的方法。基础理论使用闭卷考试的办法,并依据不同课程特点通过会计分析报告、产品成本核算、会计分析报告等形式考核专业技能。这种考核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也提升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市场定位与专业发展也是整个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各院校应根据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目标,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发展构建创新教育模式,使其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
每一代大学生都有其在社会生活影响下形成的时代特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时俱进。随着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日益活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这一趋势,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尝试、去探索。启人以思考,教人以智慧。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要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的要求,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对于目前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识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这是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一个好方法。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展工作的途径仍然比较单一,与时间结合的不是十分紧密。通过对学生开展各种知识教育和普及活动,渗透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既能使所传授的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可使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深入人心,这样开展起来的教学活动或课余活动意义深远,在学生当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多项内容。思想教育必须经由知识教育,知识教育是思想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与载体。思想教育即教育者依据相应的教育目的,择用合宜的教育方法,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活动。思想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对相应思想理论的宣传、讲解。宣传、讲解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融入知识教育,更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进行相应深入的讲解,使正确的思想理论走进学生的内心,从而武装其头脑。正是通过对相应思想理论的宣传、讲解,教师确立了学生与教育内容之间的基本联系,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思想理论的理解、选择并付诸行动才有了可能。也就是说,在传授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处处体现出时代主流思想,知识作为思想教育的活动起点,引导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内涵的理解和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认知性的教育、知识性的教育,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丝毫不能脱离知识教育这个好的载体。
另外,在专业知识教育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内容增添了很多的趣味性,便于大家接受,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如通过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或社会现象的评说,可以层层展开相应理论的深入浅出的宣讲,其中包含经济、政治、哲学、法律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也是老师富有主导意义的引导教育活动。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生成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坚定的信心和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种思想道德素质,表现为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及其在对待相应思想理论态度上的坚定性与科学性;表现为学生正确思维能力与行为能力的形成及其在运用相应思想理论指导自身行为方面的自觉性、能动性。
二、多方面引导,提升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1)学生干部队伍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他们面临着和普通学生一样的实际问题,普通同学也更愿意向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通过学生干部,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实际的思想状况。同时,学生干部也是联系学校各部门的纽带,传达各项任务的桥梁,贯彻和落实各项工作的骨干。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联系、团结、教育大学生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
转贴于
(2)学生干部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一般而言,学生干部都是在德、智、体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他们有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较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对周围的同学起着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政治上的核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学习科研上的标兵作用。
(3)学生干部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学生干部是学生的一员,自身是需要接受教育的,在一定意义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我们要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契机,培养学生干部具备相当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加强师德建设,注重言传身教的统一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工程师更注重的是实践,既要会说,更要会做。要做好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就要探索到达他们心灵的途径。教书育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言传身教则是教书育人的基本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更要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言传与身教是一个统一体,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然而目前在教育中却有重言传轻身教的倾向。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有的教师学术水平很高,但对本科教学却敷衍了事;有的教师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自己却时而迟到或随意调课,甚至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还有一些不雅之举。
教师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讲授的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在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角色。而作为学生,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在通过教师的“形体语言”获得德育方面的信息,从而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道德高尚、治学严谨的教师多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知识,他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一定是最为广泛、深刻、持久的。在高科技的现代信息社会,大学生们通过媒体听到的已经很多,但是他们更需要的是行为上的楷模,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既要“学为人师”,又要做到“行为示范”;既要有学术水平,还要有品格、有人格,用博学和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使他们能自觉地接受传递给他们的信息,滋润他们的心田。
参考文献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和方法.《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张群.
[2]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04期,陈谦.
[3]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2期,张锡侯.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zy的个人网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