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体育的政治功能范文

今天 1阅读 0评论
――Take the construction in the library of Hang 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ZHANG Ya-qin SHEN Yin-yue (Library information center of Hang 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ies are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enter as well as a basement of education. Library can improve its service level from the literature,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training for vocational skill test based on “college-enterprises community”, and a full information service with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haracter can be provided after the library exploits the potentialities of the community.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easure will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ining for vocational skill test and make useful to the train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lent and fin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ollege-enterprises community”.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College-enterprises community; Full service; Vocational skill test; Information service 0 引言 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的信息中心,担负着高职学生考证考级资料的保存和提供信息咨询的服务的功能。随着工学结合和职业技能考证考级的发展,新的服务质量要求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1 背景 目前,国内外研究工作主要涉及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对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的手段和方式;如何对职业技能鉴定信息进行加工和分类,如何扫除在职业技能鉴定信息服务方面存在的信息盲区,对考证信息的开发和利用研究等。温树凡(2002)对我国考证信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图书馆对考证信息收集、管理、开发和利用的一些途径[1]。覃珍(2011)就高职图书馆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信息服务的现状,对高职图书馆对职业技能鉴定信息服务的收集、管理的具体方式进行了探讨[9]。彭妍娥(2009)针对职业教育的目的和特点,论述了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内容:考证信息服务,提出了考证信息的收集范围、收集措施,考证信息的管理以及怎样开发利用考证信息[5]。程晓丽(2009)就为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怎样加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工作,进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2]。施寿林(2011)结合高职院校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和影响数字资源建设的因素[11],探讨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方法和策略。安洪杰(2012)提出了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对知识信息的及时获取提出挑战[7],个性化服务和特色服务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当前高职图书馆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信息服务研究存在局限性,还没有提出一个高职图书馆如何立体化服务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的机制。所以,关于如何运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优势,加强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如何应对职业技能考证考级种类繁多,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难度加大的问题;如何构建基于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考级”多角度、立体化的图书信息服务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 高职图书馆“考证考级”信息服务的现状 当前高职图书馆在考证考级方面,每年的工作主要是为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需要的考证考级采购相关的图书资料,“考证考级”信息服务方式还处于浅层的读者服务形式,对于纸质资源,仍是简单的文献“借还”,对于“考证考级”的数字资源,主要是网络服务为主,在很大程度上仍充当着“看门人”的角色,不能满足读者需要的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但这样的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高职教育的要求。 3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校企共同体 目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的“校企共同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其核心在于:建立一种以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的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4]。其特征是共同愿景、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这就给原先的各个高职院校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各部门都作了大量改革工作,高职的现代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行动,校企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各个部门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方能显出成效。在校企共同体机制下,企业人员在学校的时间多了,企业与学校共享的资源多了,学校面对实际情况的机会也多了。虽然高职图书馆在校企共同体中的角色仍是服务提供者,但是当企业学员加入后,服务对象范围扩大了,企业的主体地位和特征也愈发明显,同时改变了图书信息服务对象的许多特征。以下为了区别原来的服务对象――需考证考级的师生,本文将统称考证考级学员。如何提供考证考级学员最需要的服务,是关键任务。图书信息中心必须跟上校企共同体改革的步伐,才能将自身服务水平推上新的水平,才能在现代职业教育的探索之路上走在前列。文献[3]中提到的“友嘉模式”以及“达利现象”、“普达海校中厂”等成功案例,足以说明要实现校企共同体的重要性,同时也启发图书馆与校企共同体充分融合,改变封闭的格局[10],将以前单一的资料借阅行为发展成多方合作,共享共赢、相互协同实现考证考级信息立体化服务链的新模式。 4 职业技能考级立体化信息服务模式 以 “校企共同体”建设为新契机,开展“考证考级”立体化信息服务。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校企双赢的过程,将我校图书信息中心与市公共图书馆、杭州经济开发区内企业结成“共同体”,符合其“共同愿景、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所有特征,是“校企共同体”精神的集中体现。 针对“考证考级”,高职馆提供立体化信息服务,是指改变单一被动的资料采集、借阅模式,打破目前的条框,开放图书馆,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吸引企(事)业、行业协会及与考证考级相关的社会多方力量进入校园进行合作,共同开发考证考级信息服务种类和内容,变被动为主动推送最新的实用考证考级信息服务。如图1所示: 图1 立体化服务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 只有与企业联手共建,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立体化信息服务内涵才能得以充实。这里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的服务: 1)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图书资料服务。 2)提供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咨询所需的场地资源服务。 3)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信息支持服务。 4)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鉴定标准服务。 5)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教育培训服务。 一旦高职图书馆的考证考级建设能凸显企业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为“考证考级”提供上述五方面的服务,将极大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对“考证考级”人员形成从自学、复习、培训、鉴定、获取相应技能的完整信息服务链,也就创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基于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考级”特色信息服务模式――全方位为师生提供职业技能鉴定图书信息服务。在图2中,从本体的视角作需求分析[6],构建一个动态的适应各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图书资源收集体系,负责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的及时收集、,企业将是这一体系的重要信息源;构建一个辅助职业技能培训、及实践操作考试的视频分享的学习环境,可以初步形成一个立体化服务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信息服务的解决方案框架。 图2 立体化服务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的解决方案框架 此框架体现了立体化的职业技能鉴定图书信息服务。其包括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的收集,职业技能资料的加工和利用,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培养;职业技能鉴定的视频教学资源建设和利用,提高了考证考级学员对职业技能知识吸收和创新的效率;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拓展考证考级学员职业技能视野;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为考证考级学员的职业技能培养服务,注重图书馆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职能提升。实现对教育培训资源的组合利用,以发挥高职馆在职业技能鉴定中的信息服务保障作用。通过图书馆对考证考级立体化的服务接口,获得较全面的动态信息,用立体化的服务将相关实体对象联系成信息链上信息的提供者、加工者、管理者和消费者,最终让使用图书馆考证考级信息服务的学员受益。 为了实现上述系统框架,需要采用以下实施途径:为了实现上述系统框架,计划采用以下实施途径: 1)建立校企联合资料库,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图书资料。 (1)在校企共同体环境下,考证考级学员的需求更广了,考证的内容更切合实际了。校企共同体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由原来的师生扩充了社会企业的员工。他们更注重上岗培训和上岗资格证书的获得。企业注重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所以企业考核的项目更细,但更契合岗位要求。与企业合办的考证往往更有价值,对获得工作和更高的薪水的帮助更大。目前企业读者的考证考级需求是:特种岗位的专门上岗证书。如电梯维修证书等。这些内容对高职馆来说本来就是藏书的空白,所以在为考证考级准备资料的同时,就是图书资料种类的提升。企业需求的考证考级服务是实用,而学校有时面对社会上比较花哨的证书无法分辨,但企业如没有需求,这些证书的实用性就会大大降低,这样的考证资料也就没有必要大量购买。所以,引入企业考证考级的需求,也是对考证考级资源和资源投入的优化。通过图书馆的专业咨询,可以直接向资料的作者询问,获得较权威的解答。以往学生准备考证考级,都会来图书馆找参考书,作练习题。但目前对高职学生来说如想考职业技能考试,如电工证、网页设计师证等上岗证书,这些证书是新推出的,参考书种类相对有限,无法满足考证考级学员的需要。而大量实际考证资料只存在于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规范和技能要求中。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考级”图书信息服务是多角度、立体化的,不仅包括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的收集,职业技能资料的加工和利用,还包括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培养。与企业紧密合作中,这些信息面可以得到较大幅度的扩容。不光是有形的图书信息,还有无形的师资,职业鉴定的师资可以从企业中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员工那里获得。 (2)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级”内容经常会有更新,种类也或有增减,跨专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所以亟需构建一个动态的适应各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的图书资源体系;原有的图书信息库从内容和数量上都不能赶上市场用人的需求了。但校企合作为此带来了转机:目前,在配合校企共同体建立一套能够涵盖各类电梯型号和品牌,覆盖初级到技师技能等级的电梯行业人员技能培训和认证体系的过程中,特种设备资料包括操作说明、维修手册,上岗考试内部资料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针对电梯设备维护需要考出上岗证,在学校购入相当的资料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依托企业的资料组建考证资料库,形成了“校企”通力合作办资料库的局面。同样,还有其他专业,如护理专业就可以借助行业协会和养老机构参与技能鉴定。 2)向企业培训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场地服务。 (1)建立 “考证考级”人员使用的职业技能学习专区。考证考级需要较多的培训场地,比如授课场地。尤其受训人群不多,但品种繁多的情况,图书馆可以为“考证考级”人员提供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讲座,演示的场地,以及学习交流及自学复习场地等,在实施过程中,图书馆可以发挥场地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图书馆内的封闭式场地资源开办讲座、辅导等活动。专用的讨论室,无论从场地舒适度、投影设备还是隔音效果方面考虑,供授课或是课后自修、辅导使用,效果会更好。图书馆计划将原有利用率较低的沙龙厅、讨论室和部分自习室向考证考级学员的小群体开放,为企业的上岗证培训创造有利的环境。 (2)高职图书馆的优势在于管理和场地:高职馆从高等学校的文献管理层面对考证考级进行分类管理,比较系统和全面,更加规范,便于读者查询和使用。文献存储也更为安全。而通常在企业中至多只有图书资料室,大多数中小企业就连资料室都没有,所以,校企共同体正好帮助企业填补了企业方的这一空白。 3)利用网络平台,吸引企业共同参与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信息支持服务。 (1)高职图书馆可以利用图书馆先进的信息设备和技术资源为校企共同体提供考证考级培训信息的宣传、咨询平台:通过校园网络,将关于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报考信息资料、最新的职业技能鉴定动态信息加以;通过互联网连接异地的企业参与提供校园网上的“考证考级”种类、科目、时间、内容在线咨询服务;通过进行多形式的信息宣传活动,编制《职业技能鉴定信息速递》宣传资料,举办宣传栏、宣传简报等活动,介绍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动态,建立考证信息数据库,使考证考级学员尽快了解获取相关信息。最近的移动图书馆还可以将各类职业技能鉴定报考的相关学习教材、参考复习书和辅导材料等信息资料通过手机APP推送到学员手机上,提高了学员获得考证考级的信息灵活度。 (2)以往学生到图书馆借书找资料,只能得到图书馆馆员的咨询,建立校企共同体后,则能够定期邀请企业有经验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来馆,提供学员更专业更时新的咨询。 4)联合各界共同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鉴定标准服务。 因为高职图书馆可以教育研究单位的身份经常与政府劳动政策制定部门、人力保障部门和行业协会充分沟通,所以能及时为考证考级学员提供:国家及地方相关管理部门颁发的有关各类证书报考的工作文件、报考条件和要求、规章制度;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鉴定标准等资料,使考证考级学员尽快了解获取职业技能鉴定的最新鉴定标准。 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源体系是动态的。一定要符合当前社会需求,鉴定标准大多来自行业的专业指导,原先考证考级的考试大纲编写大多出自企业调研,行业标准。所以与企业合作,特别是某些专业领域的企业标准往往就是该考证考级的重要出题和评分的依据。 5)充分利用企业人才,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教育培训服务。 这里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包括:对培训教师的选择、安排;培训周期及场地、仪器设备的安排;教材的选择,参考资料的配备、电子资源(专题数据库)的配备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源分配等图书信息中心有关业务,还有场地及设备相关维护辅助人员的配备。有合格的培训师资是有效培训的保障,企业的资深员工来学校开展培训授课很受欢迎,但课堂的氛围相当来说,内容要求更系统、理论化,时间安排更严格。而企业人员适合更为宽松的时空环境,图书馆是很好的选择。目前,社会上职业技能鉴定的各类考试中,考证考级学员考前进行短期填鸭式复习,效果不佳。在立体化的考证考级信息服务中可以尝试:考生学员不出校园,就可以提前一段时间,去图书馆充分查找学习书籍资料及试题进行考前复习准备,甚至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的辅导老师信息,这样利于提高后期集中复习的效果。在这一模式中,高职图书馆担负起主动联系各环节的任务,成为信息服务链各环节中的纽带。 此外,为了保障考证考级需求和信息来源的质量,还有做到以下几点: (1)经常运用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法调研企业和学校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对图书资源需求情况,以保障需求的实效性。调查对象包括:教师、考生、鉴定中心、职业院校鉴定站、出版社数据库供应商 。 (2)向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调查、收集各类“考证考级”信息。建立合作关系,获得稳定的信息源。 (3)对职业技能鉴定信息进行完整性、系统性和时效性的收集、加工、分类和利用。对职业技能鉴定图书资源进行比较,整合“考证考级”特藏资源,建立职业技能鉴定资源特色数据库。 (4)充分利用所开设的文献信息培训讲座,有意识地把获取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纳入教学环节,引领大考证考级学员树立主动捕获信息的意识,形成信息链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44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概述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就业动态和行情、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从而制定出一份切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目标,最终成为一名有价值、全面发展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二、简析职业生涯规划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职业生涯规划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高层次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政治教育;中间层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最基础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健康、审美和人文科学教育等。职业生涯教育有效地将思想教育的三个层次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探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对职业规划教育缺乏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笼统。长期以来,高校只是关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其就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重视,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全面发展。多数高校由于受到资金、人才因素的影响,制约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部分高校简单地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只是象征性地举行几次形式上的就业指导报告,并不能给学生提供实质上的帮助。部分高校只看重学生的就业率,并未考虑到学生的长远的职业生涯。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随意性较大,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力的支撑。大多数高校开设课程的目的是站在学校发展的角度考虑的,即提高本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就业对策、职业道德及求职技能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及职业生涯的长期性规划,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高校职业规划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上也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教学目标在设计上只关注短期的就业率,忽视了长远的就业生涯规划。 (三)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职业生涯规划落实不到位。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当前,部分高校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很多高校都是临时的聘请一些学者在学生毕业前夕做报告,笼统地灌输就业技能、就业政策及职业道德。 四、以生涯规划为载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以生涯规划为平台,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例如,在大一阶段: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激发学生成才欲望,树立正确的人生口标,规划大学生涯;大二阶段:巩固学生成才意识,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培养其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大三阶段:培养学生自觉成才的意识,锻炼学生各种职业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进一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开展各种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一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口标、任务、内容、要求,有机地融入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如在学科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劳动活动、集会、集体活动等活动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的任务和要求;二是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专题活动。如参观成功的中小企业,访问某个职场成功人士,请他介绍个人成长、奋斗一的历程;三是建立职业规划园类学生社团,加强对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引导他们通过发挥社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以社团为依托,提高职业生涯意识和职业能力;四是组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简历设计比赛、模拟而试等。 (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认识职业世界,拓展职业素质。切实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建立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在校期间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 (四)通过课程建设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职业生涯管理技育旨。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渗透教育内容,如在进行人生价值教育时可以强调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职业道德;二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普及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课堂是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理论、继而引导实践的良好平台。 (五)通过网络平台,构建职业生涯教育平台。信息化时代,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工作平台。利用网络优势,建立“红色摇篮”、“思政园地”、“职业规划”、“生涯设计”、“心理在线”等网站,通过网络加强思想政治的学习,用健康、向上的网络信息陶冶大学生的灵魂;同时引入人才测评和心理测评系统,用科学的测评技术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开发自身潜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高校应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能及职业道德知识传授的同时,应采取各种可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前认识和了解就业相关的问题。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提高本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更应该将目光定位在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黄炳辉.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J]教育评论,2005(2):33 [2]张春香.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理论观察,2007;(2):128 途径,即利用环境与活动,进行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全员参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以企业管理模式为标准,推 行企业文化进技能实训课堂。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职业素养 企业文化一、职业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柏拉图说:教育的任务在于发现各人的特长,并且训练他尽量发展自己的特长,因为这种发展是最能和谐地满足社会的需要。职业教育目的是职业教育应该使接受职业教育者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有技术、有文化的社会所需求的应用型、实用型、职业型的劳动者。 (二)学生自身 中职学校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往往因为家庭困难、缺乏家庭关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缺乏组织纪律、不能吃苦、不愿意从基层工作做起。 (三)企业需求 随着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同时,他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这个要求已经不单单是技能上的要求了。 二、职业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误区 (一)职业素养通过德育课程培养,德育教师承担培养任务 中职德育是对中职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的教育。它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美育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中 职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职学校培养目标是现代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目前,职业学校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是通过部分相关课程的德育老师进行的,即使有些学校开始了类似形象与礼仪、时间管理、团队合作等的课程,但是还是由这些课程的老师来主要负责培养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一个软能力的养成,是不能单从一门或数门课程中学会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是第一位,教师的职业形象对学生有吸引、示范和向导作用。职业学校的所有老师应该都是职业素养的教育队伍。职业学校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授课、工作、日常活动中自觉地将职业素养贯穿于教学和生活的始终,充分利用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对职业素养养成的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另外,有目的地把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名师请进学校,对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不但培训专业技术,也要对教师进行职业素养进行培训,使专业教师在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相关行业对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专业教师将相关职业素养要求结合专业课程并在评价时体现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二)职业素养与职业结合不密切 目前职业素养教育主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德育必修课程来实现。学校还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将活动主题渗透于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有职教特色的德育整体合力,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现学生分明风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这种职业素养培养的是学生的个人素质,与职业结合不密切。职业素养是一个动态养成的过程,如何在专业实践中培养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素养,是每个职业学校都在思考的问题。学校应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通过开展专业实训课、技能竞赛、顶岗实习等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执行能力、思考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意识与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与敬业诚信的精神。 三、实施途径 (一)利用环境与活动,进行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职业院校要打造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使人进入校园便能感受到职业性的特质,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包括校园环境布置、校训、毕业生宣传栏等等。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彰显一种文化,每一个标识牌都体现一个规则,每一个身影反映一种素养。在职业学校的这些校园文化设计都体现环境育人的功能,有意识烘托专业文化氛围,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论,充分考虑到职业化、人性化和整体化的有机结合。另外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集邮协会、剪纸协会、魔方协会等。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发挥特长提升学习能力,更是强化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尊重意识。利用环境的熏陶和活动的开展,不仅实施了职业素养教育,也培养了学生的健康人格。 (二)全员参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建议应贯穿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中。因此对职业学校的职业素养工作应全员、全程、全方位管理。全员是指学校上至校级领导下至班主任、科任老师组成的全体教师队伍。全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及校外在家都有老师进行引导和服务,全方位是指学生无论在课室上课、实训场地实训、校外实训还是其他的日常活动都有相关老师进行管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使学生每一节课、每一天、每个学期都在接受系统的职业素养教育,使他们形成好的职业习惯,从而达到企业用人标准。 (三)以企业管理模式为标准,推行企业文化进技能实训课堂 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所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企业的制度、考核、规范等表层的企业文化,是扎根于企业员工的品行、诚信、责任心和态度等职业素质中去履行的。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最好的制度和规范,实际上都是一纸空文。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下,将现代企业文化引入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浸润学生,就会使学生逐渐养成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的品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职业学校推行企业文化进校园的重点。结合职业教育的实际制定出准企业化管理制度。通过准企业化管理,这不仅有利于整体构建学生的职业素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红霞,刘丽,谢利苹.依托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11) [2]李建波.在实训课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探索实践[J].中等职业教育.2011(17) 摘要:家庭教育是伴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同时,前人也为后期的家庭教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育经验。当然,作为教育之源的家庭教育对于国家和个人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有必要深入挖掘家庭教育的内涵,探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当代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发挥它应有的效益。 关键词:家庭教育;传统;当代;定位 关于家庭教育的定义国内外在不同时期表述不一,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学》中解释为:“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层次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马和民认为,“家庭教育既指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又指家庭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教育功能。”日本有学者指出,“家庭教育是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的。”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观念 在我国古代,一方面,家庭是社会基本的生产和消费单位,人们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道德规范大都是从家庭中获得,“世袭家传”是最常见的家庭教育形式;另一方面,在这种家国同构、政教合一的政治模式中,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因此,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即家庭教育是为国家发展服务的。 2.家庭教育目的 我国古代社会把“修身”、“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手段的同时,“齐家”成为了家庭教育的首要目的。具体目标表现为:教导子弟修身养性、学会做人,从而维护家庭的和谐;鼓励子弟读书入仕,追求光宗耀祖;教育子弟以耕读传家,即边读书边种田。 3.家庭教育内容 尽管古代社会的家庭教育范围颇为广泛,价值取向不一,但“修身”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1)伦理道德教育,如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立志教育,如要求晚辈自强自立、振兴家门;(3)蒙养教育,即教导子弟一些日常生活技能,传授数数等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礼仪规范等;(4)专经教育,即所谓的世袭家传教育。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是越来越广泛,如理财教育、尊师教育、为政教育等,而且教育的形式也有所拓宽,如胎教…… 4.家庭教育原则 从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国自古就积累了不少经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教育原则,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以身作则、潜移默化、训诫引导、慈严相济以及后来的环境塑造等。 二、西方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观念 综观西方家庭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西方家庭教育一贯主张:重视个人发展,尊重儿童的价值及独立性,并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挖掘其潜在的能力。正是这种教育思想在不断地推动着西方家庭教育的实施及相关理论的发展。 2.家庭教育目的 受家庭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西方国家,“儿童本位”始终占据着首要地位。因此,西方家庭教育目的不同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它更多地倾向于“个人本位”,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特个性,主张把儿童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充分发展的自由人,正如爱伦·凯在《儿童的世纪》一书中提到,教育的理想即在于造就“新人”。 3.家庭教育内容 自古希腊的雅典时期起,西方就开始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家庭教育普遍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内容。斯宾塞认为,要培养“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人,就应该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对其进行体育、智育、德育等方面的教育。 4.家庭教育方式 在许多西方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多时候体现的是一种民主色彩,父母非常尊重孩子的人格、意见、权利,不像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西方家庭教育在对待子女方面更多采用引导的方式,而不是命令、专制。 三、当代家庭教育的定位 当代家庭教育受市场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上存在许多不和谐的状态:教育意识与教育行为脱节;功利性色彩浓于教育性色彩;父母的“急于求成”与教育的长久性矛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功能错位;知识、技能本位思想贯穿始终;教育责任转移或转嫁越发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当代家庭教育的转型,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位当代家庭教育,使其发挥它应有的效益。 1.当代家庭教育目的取向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在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上更多地倾向于“家族本位”、“国家本位”,而对个体人的发展有所忽视。当前,随着改革开放,那种传统的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已经不能满足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的社会发展需要了。家庭教育应该更多地注重个人需要与价值取向,使个体能够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由化发展。当然,这种教育并不等同于完全漠视甚至背离社会。为了人类的长久发展,家庭教育应该在重视个人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集体利益与需要,毕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有着互为因果、共存共荣的关系。 2当代家庭教育内容 有关家庭教育的内容,我国经历过古代的“伦理道德教育”,建国后的劳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阶级教育等意识形态,也经历过改革开放后的“智育”,此后,“知识教育”垄断了家庭教育的教育内容,这种“工具性”的知识教育使人的主体性严重缺失,个体得不到自由全面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全面发展、人格健全、自由创新越发成为新的人才标准。因此,当代我国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有所调整,除了继承优秀的传统教育内容外,还更要注重新时期个体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 3.当代家庭教育方法 从古至今,我国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更多的体现为“经验型”,父母或长辈非常注重个人经验的传授与教诲;相反,西方国家则把家庭教育建立在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之上,如根据孩子的个性特征、年龄特征、性别差异等采取恰当、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因此,我们有必要寻求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从而更好地影响下一代的发展。 4.当代家庭教育形式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那种封闭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个体对知识的需求了;同时,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上社会分工越发明显,以往那种“父母在家庭里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家庭教育定义已经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特征了。当代家庭教育不仅应从内容和方法有所突破,还要从形式上有所超越。首先,家庭教育的实施人员不仅可以是父母,还可以是子女,即父母也应该从子女那里学习一些知识,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子女的想法,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对其进行教育并由此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其次,实施家庭教育的场所不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家”,也可以抽象意义上的,比如以网络为纽带的空中家庭教育;最后,实施家庭教育的载体除了言语之外的,还应包括行动教育、环境教育、氛围教育等各种形式。总之,当代家庭教育的教育形式应体现多元化、开放化、个性化。 5.当代家庭教育制度 在中国,家庭教育更多表现为“私人化”、“内部化”等特征,家庭教育事关个体、国家及社会的未来,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加以保障的话,家庭教育是很难得以发挥其效力的。因此,国家政府有必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从而有效地保证家庭教育的顺利实施。(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清,张慧.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简述[J].教育教学研究2009(46) [2]希淑惠.关于家庭起源问题的理论浅述[J].社科纵横1993(2) [3]杨恒.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外国学院,2007’ [4]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2008 一、埃及图腾 图腾作为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而出现,很大程度是远古社会对神明信仰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掌权者控制被领导者思想的一种手段。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是图腾产生的基础。图腾可算作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实,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氏族徽号或标志的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图腾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无论在图案的运用上还是其所起的作用上对于现代艺术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并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其中,图腾中的许多图案纹样及所呈现的文化特征,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不断演变,对于现代徽章纹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代徽章纹样中很多借鉴和吸收了图腾的图案,甚至在功能上也有相似之处。通过了解和认识埃及图腾,对于进一步的研究现代徽章中的许多与图腾相似的纹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埃及图腾中很多图腾形象都与神话、宗教分不开,伊斯兰教为埃及的国教。伊斯兰教复兴前,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盛行对大自然、动植物、祖先和偶像崇拜等多神信仰。同时宗教也是领导者管理国家和掌控人民思想意识一种手段,通过图腾的形式在人们心中刻画一个信奉的实体,可以算作是最早的规范人们身份一种标志。而古埃及人所信奉的不止是一个神的宗教,他们认为大自然的各种物和现象都是由一种神秘的力量操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将其拟人化,对神进行崇拜,这些神大多以动物为象征。 王勇在《中国世界图腾文化》中写道:“古埃及的多神教中,很明显带有图腾崇拜的遗迹,在众多崇拜神中已经出现了和埃及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神,比如保佑农业生产的丰收神、正义之神、智慧之神等。”埃及是多神崇拜的国度,由此可知埃及的图腾崇拜是多种形式的。例如圣甲虫崇拜、睡莲崇拜、太阳神崇拜、鹰崇拜和蛇崇拜等,而太阳神、鹰、蛇崇拜是最为普遍的。例如:由于鹰可以接近太阳在高空飞翔,因此埃及人就把鹰看成太阳神拉的化身等图腾崇拜形式非常多。 关于埃及图腾纹样了解和古埃及的文化研究,对现在研究当地文化有很大的价值。图腾艺术作为以图腾崇拜为基础的原始艺术形式,是原始社会一种常见的艺术符号形式。彭涛关于《图腾艺术简论》中写道:“图腾艺术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图腾的崇拜情感,因而在图腾艺术中充满着浓厚而神秘的原始宗教气氛”,这也使得图腾艺术研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去认识它,更多地了解它。 二、埃及图腾的特征 通过对埃及图腾的探究,不仅对其功能和作用有所认识,还需要对图腾的图案特征有所掌握,才能更深入的分析埃及图腾对于徽章纹样的影响。 首先,从图腾内容来看,由于对神话传说的信仰以及宗教崇拜盛行,对于神话人物的展现是图腾中最为丰富的题材。古代埃及人相信神的存在,以及对于特殊动物的崇拜情感,太阳神、鹰和蛇的图腾纹样在埃及图腾中是描绘最多的内容。比如:埃及图腾中的太阳纹的形成和由来与古代太阳神的神话传说有关。上古时期,太阳神在埃及成为“众神之父”。埃及作为最早的农业文明之一,由太阳的作用而导致季节的变化,对农耕民族具有的重要意义使得他们非常崇拜这位自然神灵。他们通过纹饰及雕刻太阳纹图腾的形式祈求神灵的保佑并表达对太阳神的崇拜,主要还是与宗教有关一种崇拜方式。 其次,从图腾造型来看,埃及图腾很多都是以拉长直线的造型进行展现。突出表现物体的典型特征来阐明图腾的内容,夸张、简明的造型是埃及图腾的典型特征。 最后,从图腾纹样来看,蛇、鹰的图腾纹样可以算是埃及图腾的标志性的纹样形式。眼镜蛇的曲身纹样是典型的埃及蛇图腾的标志,无论是在埃及的标志性建筑金字塔建筑纹样中,还是在埃及古建筑中都有这样的图腾,典型的鹰嘴造型以及展开翅膀飞翔的雄健姿态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古埃及时期,鹰被看作是王室的标志。直线型的鹰图案纹样表现出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展翅飞翔的张力表现得十分直接。据考古研究发现,图坦卡蒙木乃伊头部带着一个用金银镶嵌的精美的面具。在这个面罩的前额上就镶嵌着一条蛇和一只鹰形的宝石徽章。因此蛇与鹰在埃及最为常见的图腾纹样形式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了。 三、埃及图腾对现代徽章的影响 徽章作为历史的载体同图腾相似,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记载了一段历史的形式之一。在周继厚的《中外体育徽章图志》中曾这样写道:“一枚枚小小的徽章,就像一条回溯往事的路标,牵着他走回被尘封的历史。”同图腾相似的是徽章背后也是简述一段故事或是文化甚至是一个文明的符号缩影。图腾作为原始族群的保护神的标志,很大程度是对神明的信仰。而徽章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作是佩戴者个人信仰和荣誉的体现。对于企业和公司来说,徽章就是展现他们身份的一种直观的形式。《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纹章学”的描述可以了解到“徽章的历史比纹章久远。纹章出现后,徽章就自然而然成为了纹章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徽章起源于一种标识。在张立的《徽章》这本书中提到,徽章最初可能来源于氏族的族徽,并与图腾文化有关。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徽章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其功能和作用也各不相同。但是它是一定时期社会文化和社会意识的反映,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由于埃及信奉伊斯兰教,在现代徽章中,以新月为主要纹饰内容的徽章有很多,在形式的表现上是多样的。对于信仰伊斯兰教的教徒来说,新月造型图案是他们的神圣之物。1914-1922年间创立的埃及苏丹国,在国徽的纹样上就采用了以新月为主要纹样的徽章样式,十分典型体现了埃及崇拜伊斯兰教的宗教传统。鹰在埃及人的心目中拥有很高的地位。现在,埃及国徽上还保留着一只昂首挺立、舒展双翼的金色萨拉丁雄鹰的造型,展示日益丰盈的文明的三色竖纹盾形徽章。由此也可以看出埃及人对鹰的崇拜以及鹰在埃及文化中所拥有的地位和影响力。徽章不仅是一种纹样的图案展现而且也是一种文化、信仰展现的新兴方式。 1、造型方面 图腾是原始部落的徽章形式,对于现代徽章纹样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王权社会的没落,徽章也迅速大众化,成为一般的机构标识或为一般老百姓所佩戴,成为用于装饰自己或体现自身特点的标志。现代徽章 在造型发展过程中很多继承和保留了埃及图腾中的典型元素。埃及图腾中图腾造型较多的采用直线型进行表现,在徽章中得到了保留。较为平均的水平、垂直肌理的造型在现代徽章中仍得到了保留并不断地进行创新。但是现代徽章造型同图腾相比有了很多创新,例如在纹样上与古代图腾相比简洁、突出特征。在造型的表现上更加多元化,除了继承图腾中基本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外,多种图形融合的形式以及直接体现图案的异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徽章与远古的图腾单一崇拜性与氏族区别功用相比,现代徽章更多地融入了艺术造型与装饰性在其中。为配合不同佩戴形式的需要,现代徽章纹样已经脱离了只显示在墙壁、旗帜等平面绘画上的单一形式,以立体的、异形等多变的造型风格为主要的形式。在材料的运用上,脱离了单一的颜料涂抹描绘的方式,铜、银等金属材料的运用使得徽章在造型的展现上更加丰富,突出主题性和时代感更强。 在现代徽章的纹样展示上也比图腾单一的绘图展示更加丰富。胸前佩戴式、挂件式、肩章式等,多样的展现方式不仅成为企业文化展示的手段、突显佩戴者信仰和荣誉的方式,而且成为了装饰佩戴者的一种流行形式。 2、纹样方面 徽章纹样的不断更新和变化以及对于图腾创作手法的借鉴与吸收,在徽章创作中的体现是非常直观的。埃及图腾纹样随着历史的长河逐渐发展、演变到现代徽章纹样上,例如:在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纪念徽章中就有很明显的体现,从纹样展现的内容上看可以寻找到埃及鹰图腾纹样的影子,但是在形式上与图腾相比表现得更加精细,鹰翅膀与人的结合在内容展现上比图腾更为丰富。由此可见,埃及人对于鹰的崇拜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鹰图腾对于埃及现代徽章纹样的影响是很深远的。鹰、蛇、太阳神等埃及图腾中典型纹样在现代徽章中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在形象上基本保留了图腾中的图形特性,眼镜蛇和展翅飞翔的鹰的纹样仍在现代徽章纹样中活跃着。而在纹样表现的手法上夸张并且突出内容的方式仍然是徽章展现中最为常见的方式。纹样肌理表现上现代徽章虽然少量采用与埃及图腾类似的填涂方式但是正在逐渐摆脱,取而代之的是以立体肌理的形式来传达徽章内容。在《中国世界图腾》中对于埃及图腾的纹样的描写可以了解到,埃及图腾崇拜大多是根据神话传说的内容表现的。对于现代徽章纹样的创作来说是很好的借鉴,在纹样表现上不止是图案上体现所要传达的内容,在徽章背后与图腾一样还有很深刻的意义体现。在徽章纹样上同图腾纹样相似的是采用简单的描绘手法进行表现,由于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对于徽章创作和造型的表现上更加精致,更具有时代感。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曾说过:“原始人为了表示对图腾的崇拜,同时为了区分不同部落,在自己住所或是脸上身上描绘自己部落的图腾形象”图腾作为原始部落一种标志,它是现代人了解远古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对于现代徽章的形成与发展来看,图腾可算是徽章纹样的雏形。 3、用途方面 古代图腾多用于祖先崇拜及统治者掌权时统一人们思想意识的手段,是与其他氏族区别的标志之一,与现代徽章相比图腾的用途就较为单一了。现代徽章不仅是掌权者一种身份体现、佩戴者的一种荣誉象征,而且具有纪念收藏价值和商业价值。现代徽章可以分为旅游徽章、纪念章、体育徽章、奖章、功勋章等等多种形式。徽章与图腾的用途相似之处在于传承历史文化、纪念重要人物或事件的一种形式。例如:上海世博会埃及馆纪念章,就是对于这一盛会中埃及馆所展示的埃及过去、现代人文历史发展的纪念形式。随着人们对于经济的追求,具有纪念价值的事物必定具有它应有的商业价值。 由于造型、纹样不断更新和发展,徽章的商业价值也不断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巴瑞特系列设计中,一款以类似于埃及蛇图腾造型为创作的主要图案形式出现在该现代徽章中,不但具有观赏价值更具有在商业售卖中的巨大经济价值。 该徽章纹样中依然保留了埃及图腾中的蛇造型并进行了一些形式上的扩展,但是与埃及蛇图腾不同的是,该飞蛇徽章纹样的展现不但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和文化意义,有非常典型的埃及异域风情。蛇对于埃及的意义在图腾中就有很丰富的展示,眼镜蛇舞、法老蛇杖等都是非常典型的埃及风情。巴瑞特系列中采用埃及蛇的纹样有很典型的地域性特点,对于体现埃及文化具有明显的代表性意味。不同的是,徽章起源于图腾,但是现代徽章的用途和价值已远远大于远古图腾。 4、情感方面 图腾是一个氏族的情感以及文化的结晶,通过图腾纹样的描绘对于我们了解埃及的风土人情有很广泛的借鉴性。图腾是氏族甚至是一个国家对祖先或是他们所信奉的神灵的崇拜形式,是一种宗教文化的表现。而徽章是一种荣誉的展现,随着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徽章的装饰性和展现佩戴者个性的表现形式方面也不断被人们所体现。但无论是宗教崇拜还是自身的文化的体现,都是一种心理的表现,由此可以认识到,埃及图腾就是当地先民内心情感的图像化表达。它是法老文化一种体现,对于神明的崇拜以及埃及人对于自然物的崇敬之情的形象体现。由于现代徽章与埃及图腾有很大的关联性,不难看出图腾中情感表现的内容在徽章中得到了继承,图腾是埃及人信仰与崇拜物的体现,徽章也有类似的意义,它是佩戴者或收藏者自身荣誉与崇敬某物的心理外在反映。 王晓天的《图腾:古代神话还是现代预言?》中可以了解到弗洛伊德认为图腾是“俄狄浦斯情结”。认为图腾动物在所有原始部落中实际上是父亲形象的化身。关于图腾的禁忌实际上也是原始氏族部落对于图腾崇敬的一种心理反映。而徽章在现代社会来看,虽然已经是大众化的产物,但是从佩戴者的心理来说,它是一种荣誉的体现和对某种图案的崇拜,其中存在着和图腾相似的崇敬心理情感在里面。王晓天认为图腾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神,是对大地母神崇拜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对于原始社会来说维系人与自然和谐的纽带就是原始氏族的图腾,其实也相当于一种原始部族的徽章形式。由于徽章纪念性、商业性内容不断扩大,在拥有者的情感上虽然继承了图腾中图案崇拜的内容和浓缩、记录重大事件作用,但其收藏或是购买后所获得的拥有感以及其中升值空间对于拥有者来说,经济收益及社会价值所带来的愉悦感和影响力逐渐被体现出来。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实践价值;现实困境;实施路径;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A-0034-06 1984年,上海就启动“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验。江阴市在1997年8月由华士实验学校首开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先河,该校也是江苏省较早的九年一贯制学校。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九年一贯制”。随后,江阴又出现了夏港实验学校等3所由一个法人代表统领的小学、初中合并管理的学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实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机遇。 江阴市目前实际以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运行的学校共有5所。这5所学校的组建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新建型的,如英桥国际学校、山湾实验学校;合并型的,如临港实验学校;混合型的,如华西实验学校、南闸实验学校。这些学校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统一协调管理,这主要由“一体型”的一贯制学校采用;一种是分部或分段管理,适用于“分离型”的一贯制学校。实践表明新建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体系、文化建构比较顺畅,学校发展态势一般较好。 近年来,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地方教育的均衡发展,许多地方创建了多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探索基础教育领域新的办学体制、机制。从国内外的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看,未来九年一贯制学校将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但九年一贯制不等于“小学+初中”,如何在中小学学校教育转型中,防止“两张皮”现象的出现,亟须按照九年一贯制的特点和规律,就“小学、初中”有机衔接贯通的理想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在分析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含义、特点、实践价值和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何实现6+3>9的路径以及建设高品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策略。 一、“九年一贯制”的基本含义和显著特点 (一)“九年一贯制”的基本含义 九年一贯制学校通常是指该校的小学和初中施行一体化的教育,小学毕业后可直升本校初中,“小升初”原则上不许择校流动。年级通常被设为一年级至九年级。[1]九年一贯制是基础教育l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化,小学毕业生这个概念已逐渐失去了固有的教育意义,小学与初中受教育过程的“不间断、不选拔、衔接性、一体化”符合了时展的要求。 (二)“九年一贯制”的显著特点 九年一贯制学校这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在近几年已成为许多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的热门趋势。这种办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贯性 首先是学生入学的一贯性。九年一贯制的学校,通常以一年级到九年级编排年级,小学毕业后用不着择校可直升本校初中。其次是学校管理的一贯性。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校管理使用一套班子,一套管理理念,学校的校训、办学愿景、发展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学生培养目标都是九年贯通一致的,从根本上保持了基础教育的连贯性和渐进性。 2.集聚性 首先是人的集聚。九年一贯制学校有9个年级,一般规模都较大。如江阴市临港实验学校,小学部54个班,2200多名学生;初中部27个班,1100多名学生,全校教师298人。其次是物的集聚。九个年级的教学班,需要数量众多的功能教室,运动场地、校园面积都较大。集聚性能较好地发挥九年一贯制的规模效应,但也带来管理上的诸多困难。 3.发展性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内部管理能突破学段、学制的局限,学生从一年级到九年级有总体的培养目标,每个年段在总目标的引领下分层制定子目标,各层级之间的目标是连续的、递进的、发展的。学校可以一以贯之地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培养德性、学力、身心、个性等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九年一贯制”的实践价值与现实困境 (一)“九年一贯制”的实践价值 创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对整体规划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高质量地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任务,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具体而言: 1.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优化组合 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规模集聚效应,有利于教育经费和教育设施的合理配置,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2]能够依据学生培养、发展的一体性目标,开发多元丰富的课程资源,将学生九年的学习进行整体设计,对课程进行纵向融通、横向整合,为学生提供独特的成长环境和要素;能够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实现教育资讯共享,节省办学成本,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和学校办学效益。[3] 2.有助于整体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能够将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凸显,有利于从整体上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推行“九年一贯制”有利于学校管理队伍系统地思考,提升领导力;有利于教师大跨度地全程育人,提升专业素养。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中小学教育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实现小学、初中考试、科研、管理的一体化,改革管理结构,增强管理效能,整体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3.有助于破解基础教育改革难题 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可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使中小学教育的衔接贯通性更加紧密,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学生成长。因此,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将九年一贯制办学的本质解读为“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两翼中的一翼”[4]。一方面是供给端的转型升级,降低教育生产和培养当中的能耗,实现学生成长路径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是结构性的变革,通过九年一贯制,使学生的成长路径变得多元化。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既能有效缓解学生择校与升学的压力,也能从根本上突破学段、学制的局限,避免由于分段带来的升学压力,减少不必要的教育资源浪费,保持义务教育的系统性、渐进性、连贯性和科学性,成为破解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难题的一种教育体系。 (二)“九年一贯制”的现实困境 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一些九年一贯制学校存在难以真正“一贯”起来的现实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不仅使九年一贯制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还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理念不同、文化冲突、管理困难等诸多矛盾,一定程度上阻碍学校的健康发展。以江阴为例,2010年以后,九年一贯制的华士实验学校和其他3所小学、初中合并管理的实验学校因实质上的“一贯”不起来纷纷重复了“昨天的故事”,小学与初中重新分离,各自独立办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问题不少,但就目前而言,学校管理、课程衔接、师资融通三大方面的问题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 1.管理难度加大 九年一贯制学校一般而言人多、事多、物多,加之中小学教育规律不同、教师层次不同,学校内部管理难度加大。这些学校9个年级,7到16岁的学生同处一校,教育管理的量大、复杂又困难。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在要求的执行上有差异,特别是初中受中考制约,许多学校狠抓学生智育不敢有一丝懈怠,尽管在“一贯制”的教育生态下,但学校却很难用一把尺子衡量中、小学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评价的难度反而增大。学校虽“一贯制”办学了,但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仍分开核编、分开督导评估、分开核发奖励性绩效工资基数、分开教师职称评聘指标,使得学校在管理过程中稍有不慎或处置不当就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许多九年一贯制学校都是“中途转制”的,大多是“一块牌子,两套班子”,校长大多是中学部校长兼任,对小学的管理不熟悉。其他管理干部又出现中小学比例失调,往往是初中管理干部多,出现小学干部管不了中学,中学干部又不懂和不愿去管小学的困境。有些学校只能采取“局部变革”策略,如临港实验学校就尝试了后勤、党务、工会等一些非业务部门进行一体化管理,教学、德育业务部门仍分开管理。有些学校虽尝试完全的一体化管理,也因缺乏实践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困难重重。 因此,目前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仍面临体制、机制变革的难点,在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诸多困难,学校管理者文化认同和管理能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适应性等均受到挑战。 2.课程难以衔接 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难以真正“一贯”起来,其中最关键的是,一些学校的课程衔接、贯通不顺畅,难以实现一盘棋发展。中小学的课程计划与课程设置都有着差异。就课堂教学时间而言,小学一节课40分钟,中学一节课45分钟。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往往会有这样的尴尬,操场上挤满了上体育课的学生,小学体育课没下课,中学体育课开始上课了,操錾仙峡蔚纳峡危玩的玩,尤其是上到球类课,小学生往往好奇,在操场上追逐观望,增加中学教师教学安全管理的难度。 小学初中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也有着较大的差异。目前的国家课程,教材都是中小学分开独立编写的。小学到六年级有总复习与毕业会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比如数学,中小学都有,但在课程内容上并不是中小学无缝对接的,最为突出的是中学老师并不了解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对教学的起点把握不准,无法体现九年一体化的衔接贯通的教学优势。另外,六年级、九年级为应对毕业或升学统考,有些学校会过早地结束毕业年级的课程,留出大段时间用于复习,将会对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兴趣造成很大影响。与此同时,语数外等主科地位强势,非中考科目被边缘化,体艺课程又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中小学课程及教学要求的不衔接与不贯通,影响了学校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 3.师资难以融通 大多数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合并型”的,都存在管理的磨合和文化的冲突问题。教师虽同处一个校园,但遇到事情中小学教师之间相互扯皮的情况时有发生。笔者访谈过一些由中小学合并而成的学校,尽管学校组建也有几年了,但仍有这样的现象,在食堂打饭,中学教师排一个队,小学教师排一个队,自动划清界限。窥一斑而见全豹,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要真正融合不是件易事。 中小学的教师在教学理念、工作氛围上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小学教师上班比较晚,分数、质量压力不是很大,但教科研氛围良好。而中学教师到校比较早,中考压力大,平时更多的时间花在批改作业上,教科研氛围却一般。当前,初中教师相对宽裕,小学教师严重缺编,但由于中小教师是分类核编的,所以学校仍很难将中学教师调配到小学任教。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师岗位职级的配比也有差异,因而往往出现小学有一级或高级岗位,中学同职级岗位又特别紧张,但学校又不能将此调剂给中学用,中学教师又不愿流动到小学,中小矛盾非常突出。师资难以融通的困境,在短期内会一定程度地制约学校的发展。 三、“九年一贯制”的实施路径及发展策略 实施“九年一贯制”,目前需要按照一贯制的特点与规律,从学校与政府两个层面入手加以改进和调整,探索突破“困境”之策。现以江阴市山湾实验学校一贯制施行的实践作个案解剖,对“九年一贯制”实施的关键路径作一简述。本文限于篇幅,仅从教育内部学校的层面作些理性分析。 (一)“九年一贯制”的实施路径 江阴市山湾实验学校创建于2013年,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教育局直属学校。办学规模从第一年的8个教学班增加到现在的38个班,学生数也从170多人,增加到了现在的1403人,教师从32人,增加到123人。2016年首届初三学生中考取得了均分和全科合格率全市第一的成绩。山湾实验学校只有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已初步形成特色,教育业绩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校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由此可见,“就学校层面而言,需要立足于一体化、连贯性、整体性的特点重新审视‘6+3’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与管理”[5]。 1.要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融合一体 要将不同阶段的教育融合在一起,科学管理是关键。山湾实验学校在建校之初就将9年作为一个完整阶段来进行目标定位,学校确立了“师法自然、合群乐思、行知合一”的办学理念,尊重规律是山湾实验学校的文化品格和学校精神。学校形成了具有指导性、操作性、持续性和校本特色的“德育、课程、教师”发展的生态化项目建设规划,先进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系统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 学校确立了“师法自然,让孩子站在学校中央”的教育哲学,将形式上的小学部和初中部的育人目标指向为一致,就是实现教育的均衡与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一体化的育人目标统领下,学校采取了分部分段的管理模式,学段设置为“三二二二”制,即一至三年级为一段,四至五年级为一段,六至七年级为一段,八至九年级为一段。分部分段管理能有效避免因W校规模大、级部多给管理带来的诸多不便;可以发挥各学段管理人员的长处,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益;可以既尊重各学段特性、保持分部的相对独立性,又兼顾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坚持管理目标的一体化、统一性。 2.要确保学校课程体系的连贯衔接 课程与教学的连贯衔接是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核心特征。[6]山湾实验学校进行教育改革,打破了小学与初中的界限,从教育环境、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辅导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设计,有效推进了中小学教育的有机衔接。学校确立了“成就学生成长高度、夯实学生生命厚度”的教育智慧和“以生为本”的课程建设理念,以“纵向融通、横向整合”的策略来建构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学校课程的构架,按三个层次排列,分别是:指向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的基础课程;指向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拓展课程;指向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综合课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目标是要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拓展课程精品化、综合课程系统化”。 山湾实验学校创新教育机制,实现小、初、高课程深度整合。依据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内生要求,在市教育局和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大力支持下,大胆尝试,进行“五四制”创新教学改革。打破“六年小学、三年初中”的传统学制,将小学六年级的课程与初中课程整合,形成中小学一体化的课程实施要求。小学课程教学内容在5年中基本完成,6年级用2―3个月时间对小学内容进行巩固,剩余时间教学7年级内容,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组建创新教改班,针对创新班实际进行拓展延伸教学,学校组织开发了“古文阅读”“篆刻”“生物实践课程”等几十门校本课程。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创新班课程逐渐形成体系,创新班学生的各项能力发展逐渐显现优势。 3.要实现学校教师队伍的贯通使用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引领者,要实现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连贯衔接,就必须实现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融合、贯通使用。山湾实验学校积极搭建中小学段教师之间良性互动的平台,开发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学校以学科为单位,开展大学科的主题研讨活动。如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中小学语文各开一节阅读教学课,中小学老师相互听课,相互评课,相互了解阅读教学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以利于中小学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与衔接。学校组织五六七年级的衔接专题研讨活动,五六七年级各学科教师在一起进行课堂教学研讨和会诊或开展主题德育活动,促进五六七年级教育教学的无缝对接。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网络共享、有机衔接。 山湾实验学校以建构“学习共同体”为着力点,营造和培育新的“共读、共思、共研、共写”的学习共同体和学校组织文化,进行同学科教师的联合课题研究,实施纵向专业沟通和引领,有力地促进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学校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工活动或教育论坛等,让中小学教师在活动中相互了解,逐渐形成合力。学校建立纵横交织的教学促进机制,横向管理,学段评价,实现对“一贯制”学校教师的全程管理和全员考核评价,量化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有直接的联系。学校逐步建构起教师“能上能下、中小贯通使用、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结合”的“一贯制”学校师资贯通使用的机制。学校积极寻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一贯制”办学的政策支持和保障、适切的考核与评价,这对九年一贯制学校科学、有序、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二)“九年一贯制”的发展策略 九年一贯制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政策下推进的举措。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要求不断提升,从“有学上”转变为要“上好学”,需求的改变,带来的是对优质教育的更多、更强烈的期盼。因此,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必须“提档升级”为“优质学校”。2015年6月,在江苏泰州举办的全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明确提出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品质”的时代命题。这预示着在未来,转变学校发展方式、提升学校品质将成为学校发展新的价值追求和努力方向。 学校品质是质量、内涵、文化、特色、信誉的集合体,外在是品牌,内在是内涵。教育部原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指出,构建和提升学校品质,“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理念是先导,优秀的校长和敬业的教师是主体,达标的硬件和规范的管理是基础,系统的课程和丰富的活动是载体,优雅的文化和独特的品牌是表现,优秀的学生和社会的认可是目标”[7]。九年一贯制学校必须依据上述要求和策略来提升学校品质,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认为在当下处理好以下两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在学校发展的内涵建设上找到精准发力之处 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相对而言是一所全新的学校,缺少底蕴的积淀。正因为如此,“一贯制”学校要在办学的理念和发展的思路上去进行创新性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基于九年一贯制特殊而又全新的发展背景,学校在提升品质、内涵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在以下三个层面上精准发力: 一是要在以素养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的统领之下,在对学校发展内涵作进一步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将学校发展的制度建构、文化建设、教学改革、质量提升、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理念和思路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实践操作策略。 二是要在“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培育素养”的基础教育价值追求的引领下,真正创生自主化的课堂样态和教学文化,更精准地把握好义务教育基础性和发展性两者之间的契合度,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 三是要将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进一步内化于教师之心,外化于教师之行,形成融合一体的教师文化,引导各学段、学部教师理念的认同、观念的更新和行为的改变。要着力于教师底蕴的厚实与R邓匮的培育,整体提升教师学科教研能力,促进教师能力的“内外兼修”与学校办学理念的共生共长。 2.在学校发展的资源要素上瞄准短板尽力弥补 不少九年一贯制学校经过几年的努力,办学实绩优异,发展态势良好。一些“新建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或为优质居民小区配套组建的“合并型”九年一贯制学校,已经显现出了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亟待弥补的短板,这些短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少学校每年大量扩班,教师严重缺编,学校不得不聘请多名代课教师或将退休教师返聘使用,教育主管部门、编制办能否考虑新校的特殊情况与小班化教育的现实需要,给予学校一定的师资保障,能否按照班师比给予倾斜性的教师配备。 二是由于九年一贯制学校规模大、年级多、学生多,学校周边道路狭窄、人流量大,往往在学生上学、放学时段交通拥堵,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学校必须经常与市政建设部门和公安交警部门进行沟通、联系,在学校路段设立护学岗或组织家委会护学小分队,确保上下学时段师生的安全。 三是不少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不断扩班,学生激增,学校运动场地等严重不足,影响学生两操、体育课以及大课间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必须尽早向政府职能部门汇报并提出解决方案。一些“合并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仪器设备、专用教室不达标,学校很多设备已进入高维修期、淘汰期,有些设施设备也急需更新换代。如果这些短板不弥补,将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施。 弥补办学资源要素上的短板,突破学校发展进程中的瓶颈,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效应的进一步放大,让百姓更多地享受到教育优质高位均衡发展的红利。地方政府支持学校解决最必备、最急需要添置的仪器与设备,可以助推学校的教育改革与特色建设,进一步彰显学校的办学实绩和教育影响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吴颖惠.一贯制有助破解基础教育改革难题[N].中国教育报,2014-11-12(2). [2]柳春霞.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若干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1(10). [3]宋世云,张纪元.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探究[J].中小学校长,2015(6). [4]柴葳.九年一贯制≠“小学+初中”[N].中国教育报,2016-1-23(1). [5][6]王晓燕.九年一贯制学校不是简单的“小+初”[N].中国教育报,2016-11-30(4).

简述体育的政治功能范文

[7]王定华.启动学校品质提升[J].人民教育,2015(12).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zy的个人网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