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回顾(五)

昨天 1阅读 0评论
2023年3月12日上午,2022中国设计智造协同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分论坛四“智能制造与创新设计”在绍兴国际会展中心顺利召开。本分论坛以“智能制造与创新设计”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15位来自产学研单位的制造业领域专家教授、企业总裁、设计总监汇聚一堂,通过主旨演讲和圆桌讨论两种分享模式,探讨生产方式的变革如何重塑今天的创新设计理念与方式。 本次论坛由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泉州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与机器智能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永红担任学术主持。论坛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为主题演讲,演讲嘉宾包括: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副所长程时伟先生;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注册工程师郑湃先生;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湖湘青年英才罗建平先生;哪吒汽车副总裁兼设计中心总经理常冰先生;用友智石开工业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应用架构师李光锐先生;方太集团智能厨电研究院院长俞贵涛先生;建筑新材料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崔杨先生;格力电器用户体验设计主任、 COLORMARK设计平台创始人赖元杰先生。 下半场为圆桌讨论,嘉宾包括:合肥联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业设计总监王文东先生;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总监何丽娟女士;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高级总监华昊先生;广州纽得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总监林鸿泰先生;杭州涂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业设计团队产品总监钟玉根先生;杭州由莱科技有限公司产品ID美学总监杨沅先生。 分论坛四学术主持 刘永红,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 泉州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与机器智能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 分论坛四现场嘉宾合影

内容回顾(五)

主题演讲 01 《基于眼动跟踪的智能人机交互》 程时伟,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副所长 程时伟教授以新技术为视角出发,分享了智能制造时代下的“眼动跟踪”技术的创新演变。程教授首先对“眼动跟踪”技术做了概述与定义,然后在眼动跟踪的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不同场景中的实际应用和未来发展展望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分享与探讨。眼动跟踪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层面,程教授介绍了团队做到三点突破:一是原有部分眼动仪产品不支持头部自由运动,而团队通过采用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方法,成功使眼动仪在头部自由运动的情况下,实现注视点和坐标准确率的较大提升;二是成功突破跨设备眼动跟踪技术,实现了眼动跟踪从手机端移动到ipad端、再移到大屏端、电脑端等多个不同设备,极大拓展了眼动仪的数据采集范围和方式;三是突破了眼动仪的多用户协同交互技术,该技术可在多用户同时使用情况下,追踪不同用户协同作业时各自的注视点或者眼跳运动轨迹,并同步进行分享,这样有利于团队在协同工作当中的协同交互。随后,程教授以课堂教学领域学生注意力分布检测、智能驾驶领域注意力检测、疲劳检测等案例对眼动仪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了介绍。最后,程教授从眼动仪与AR技术结合、眼动仪免标定技术优化和眼动仪应用领域拓展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设计展望,为大家带来更多关于未来智能制造时代技术与设计协同创新的思考与启迪。 02 《面向人本智造的互认知人——机器人协作探索》 郑湃,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注册工程师 来自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人工智能数字化服务团队(RAIDS)的郑湃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团队在“面向人本智造的互认知人-机器人协作”方面的研究工作。郑教授指出,现有社会供给关系促使制造产业的关注焦点回归到制造业的价值本身——回归人本。日趋完善的智能制造设备与系统,在现阶段仍无法完全取代人的作用,而应该是通过人机协作的方式更高效的完成生产作业。郑教授认为,通过构建“人-机-物-环”多要素场景理解模型,可以有效提升人机协作效率。在此阶段,通过CNN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机器准确识别人手部和物体的6DoF位姿;同时,通过ST-GCN模型结合迁移学习的方式,来有效满足工业场景小样本数据的训练,准确识别和预测人体行为意图;并通过ConvNext模型,对场景进行多颗粒度的划分,来更高精度的实现人机协作作业场景分类划分。然后,通过动态场景图和人机协作领域知识图谱的构建,可以有效实现基于链路预测的人机协作自适应任务规划。最后,通过搭建基于增强现实技术和数字孪生的人机交互工作平台,基于用户佩戴的AR眼镜、外部摄像头和机器人内置的深度相机三方协同校准,有效实现多人机之间坐标系的精确定位。用户可在数字孪生世界里完成对机器人的多模态控制与交互;最后,通过人在AR眼镜里可视化机器人即将执行的决策及运动链路,提前预警人机协作时可能遇到的风险。演讲的最后,郑教授分享了人机协作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未来展望,借用潘云鹤院士所述,我们正处于AI2.0的认知智能时代,并向着行动智能的维度发展,而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场景细化到其它不同工业领域时,将给研究者们带来更多的学科交叉协同创新思考与碰撞。 03 《智能装备原型创新设计研究与实践》 罗建平,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22湖湘青年英才 罗建平教授从新工科语境下的设计创新和智能装备原型创新设计实践两个方面为大家带来分享。罗教授认为,智能装备从设计学角度来说,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复杂性”。它的系统复杂性一方面体现在技术系统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体现在人参与的“人系统”的复杂性,而技术系统复杂性与人系统复杂性结合的巨复杂系统,给我们设计学科创新带来了巨大挑战与机遇。学科交叉的理论源于人的思维方式和学科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联性与差异性。以汽车设计为例,工程科技人员从科学思维角度创新,会更关注技术驱动的创新价值;而设计学科人员以人为中心的思维理念创新,更关注用户精神性与物质性多维度的意义升级和价值创新。罗教授指出,在不同学科人员持不同观点和不同思维方式协同创新巨复杂系统时,原型创新可以成为良好的研究载体,成为跨越这些创新鸿沟的知识生产及转移媒介。原型创新可以实现从原理到原型的转化,是技术从科学原理开发到产品落地商业化的必经之路。罗教授以构建数字化火星宇航服原型设计为案例,为大家介绍了新工科语境下的宇航服研发过程新路径和新方式。团队联合多学科领域专家协同创新设计,尝试构建一个可模拟的数字化火星基地和数字化火星宇航员平台,以设计学视角为中国航天征程注入设计力量。以智能装备工程化应用创新为案例,罗教授介绍了团队基于长尾理论为5G远程驾驶系统产品设计的原型。通过原型设计创新,团队创新性解决了所有无人装备的远程接管问题,和所有特种智能驾驶装备、智能工程装备的远程操控问题这两大难题。罗教授通过对基于当前科学技术交叉发展背景下,设计学理论研究到最后产品的原型创新的路径探讨,诠释了新工科设计语境下未来应如何看待复杂系统产品的创新设计。 04 《汽车设计的新能源化》 常冰,哪吒汽车副总裁,兼设计中心总经理 常冰总裁围绕智能制造背景下,以“汽车产业的新能源化演变”为主题向大家进行了多维度分享与探讨。常总指出,汽车产业的新能源化是全方位的、颠覆式的产业革新。汽车的新能源化可从车身结构变化、车身外观变化、能源动力变化、用户体验变化、品牌定位变化和从业人员职业生涯变化等维度剖析。从车身架构和布局来看,新能源化的汽车产品构成呈现极简化趋势。就物理结构而言,车辆底盘完全实现一体化、扁平化;结构连接件从刚性结构变成柔性结构;转向、刹车、制动等操作动作可完全通过无线遥控指令实现等等;就整车的车型设计而言,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用户对汽车车型选择来说变得更为简单。以特斯拉为例,只有四款车型便可销量达到全球第二(2022年);从车身外观设计来看,过去外观设计以颜色设计和形态设计为主。在新能源背景下,光的元素加入了汽车外观设计维度。以哪吒品牌某车型为例,在新技术的支持下,车身外观破性的设计了一个高分辨率屏幕,汽车的外观形态更加智能化;从能源动力新能源化来看,传统燃油车三大板块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三大板块,彻底颠覆为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板块,同时传统化石燃料能量转化为动能的比例只有30%,但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转化率能达到80%以上;从用户体验设计来看,智能与互联的用户需求,使得传统汽车内饰的设计重心发生改变。视觉上,一方面以哪吒汽车引以为傲独立研发的透明A柱技术为例,给用户带来全新的驾驶舱内视觉体验;另一方面汽车行业整体实现物理仪表盘转向内饰屏幕化设计;听觉上,彻底的静音运行和人造模拟音的诞生给用户带来与油车完全不一样的驾驶体验;从品牌定位变化来看,新能源汽车的架构解放了设计的可能,车与用户关系发生革新变化,多元化的车型为用户的喜好与个性化定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从从业人员职业生涯变化来看,新能源汽车行业品牌设计从业人员职业生涯到达成熟期耗时显著缩减,例如设计师晋升成设计业务负责人,耗时从传统15-20年左右时间缩短至8-10年左右。最后,常总对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未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品牌仍如雨后春笋般涌进赛道,汽车风格将日新月异,在汽车新能源化的未来,技术与设计的碰撞将引发更多创新与探索。 05 《数智驱动研发创新》 李光锐博士,用友智石开工业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应用架构师 李光锐总裁分享了用友PLM在企业研发设计协同创新管理平台领域的应用场景搭建机理与模式,以及关于设计制造一体化的前瞻性思考。用友在过20年在工业软件领域致力于服务中国制造企业,打造一个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研发创新管理平台。新的技术一定会催生新的模式,新的模式必然要让我们去做组织的变革和管理的变革,新的技术带来的创新,往往是颠覆式的。 李总裁指出,研发创新不仅仅是产品创新,还应该包含重要的研发理念创新、工艺创新、技术创新和研发管理创新。首先,理念的创新是顶层设计,有了理念的创新才会知道目标与诉求,引领整个产业的变化;其次,有工艺的创新或是技术的创新才能催生新的模式,新的模式驱动组织与管理的变革;最后,产品落地需要有一个过程,这需要对的管理方法进行创新。数智化的时代,企业的研发是一个面向生命周期全组织人员共同参与的过程,产品会是一个智能化的、机电软一体、呈现多专业协同的产品。今天的企业创新研发,需要一个平台来支撑全链路的面向生命周期的业务的协同,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做到事前预测、事中跟踪、事后追溯,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从垂直向下来实现多专业、各种专业数据的协作。在社会化协作的时代,用友借助互联网来构建一个社会化协作的机制,同时借助物联网将信息接触终端、指令下达、数据采集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帮助各种企业横向贯穿研发生命周期全过程,打造研发创新管理平台,从业务纵深实现设计制造一体化的数据协同。 06 《厨电智能化背景下的智能制造挑战与机遇》 俞贵涛,方太集团智能厨电研究院院长 方太集团智能厨电研究院院长俞贵涛先生以方太去年发布的智能厨房套系为例,全流程的从用户洞察、需求分析再到应用实践落地和市场推广,阐述方太对研发的全流程的理解。方太在2017年间,一方面构建了以FIKS智能厨房生活家系统,另一方面构建了高端厨电产品智能制造新模式。俞院长剖析了方太集团在创新发展需求背景下,设计团队如何构建智能制造平台升级与生态互联,围绕人居健康领域,打造更加智慧的幸福厨房。俞院长指出,厨房套系化(场景化)是智能厨房场景下最具有竞争力以及代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域,整个套系的研发过程是一个企业的研发管理的集大成者,方太玥影套系Pro就是一个例子。接着,俞院长以方太玥影套系的场景设计为案例,介绍了团队如何通过硬件技术与搭建系统,实现视觉识别技术识别灶台下的工作场景,包括用户姿势手势、用户烹饪模式等,同时对一些典型安全场景进行识别,以智能化方式提升用户安全操作体验;同时团队研发软件端的交互设计,满足用户烹饪过程中的全流程需求,如内置烹饪教学素材提供菜谱参考、对典型食材熟度提供判断参考等。基于这样的场景化设计方案下,方太原研构建了一套厨电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包括五个协同制造平台和一个中央控制系统,开启方太智能厨电新制造模式。研发过程会面临三个协同制造上的挑战,分别是供应链体系的挑战、软件生态协同的挑战、硬件协同生产的挑战。最后,俞院长阐述方太集团“视顾客为亲人,视产品为生命”的研发理念,坚持独特高档领先的信念,做好消费者洞察,紧跟可应用落地的技术研发创新,应对新制造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践行 “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的使命。 07 《生态矿山系统设计及应用——砂石骨料为例》 崔杨,建筑新材料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 崔杨院长以生态设计创新和智能制造创新两个维度介绍了矿山系统创新设计方法,并对生态矿山系统设计案例进行分享。首先,崔杨先生阐述了砂石骨料矿山的现状,表示砂石骨料仍然是技术比较落后但规模相对较大的行业,近十来年矿山行业在飞速发展,智能制造、创新设计也大量融入了这个行业中。 崔院长认为,生态设计是矿山设计的“面子”,而智能制造是矿山设计的“里子”。砂石骨料矿山中的生态设计是指对矿山开采前进行整体规划、开采过程中保护环境、开采后复绿的时间重构,立体空间、平面布置的空间重构,从三产联动、碳中和体系着手进行能源重构,从工艺与美术的结合、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进行环境重构,也为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智能制造应用于矿山的创新设计,可以让矿山更高效、更少人、更安全地生产和发运产品,并且利用信息化手段更高效地实时可见我们在全国各地的信息情况、是否人员有管控情况、是否在危险区域,对传统矿山进行革命化的升级。最后,崔杨先生以某砂石骨料公司的一个项目案例,进一步描绘了生态设计方法和智能制造技术相结合下,砂石骨料矿山的创新设计之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矿山的设计构建也是“两山”理论的实践与落地,矿山的绿色设计智造开发必将是我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研究方向。 08 《数字化工厂赋能智能制造》 赖元杰,格力电器用户体验设计主任、 COLORMARK设计平台创始人 赖元杰先生以智能制造工厂不同的数字化智能化模式分析为切入点,对格力用服务设计思维推进制造业有价值的智慧转型路径进行了剖析。围绕数字化工厂构建,赖主任提出四个分析纬度:业务目标、当前痛点、设计目标、设计策略。本次分享赖主任主要从设计策略的维度来解答为什么构建数字工厂,并对格力构建与基于智能工厂场景的3D数据可视化解决方案的构建目标、特点要素、规划方法、优势、功能、应用重点、应用特点和总体的信息框架等方面进行介绍。赖主任指出,构建数字化工厂主要分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性目标。短期目标从一个虚拟的维度,实现对工厂的生产活动、智能化以及生产过程控制;中期目标是实现物理工厂与虚拟工厂的双向影射与实时交互,实现物理工厂与虚拟工厂的全要素、全流程以及多业务数据融合;长期目标是希望数字化设备可以互动,互相操作。赖主任指出,在构建数字化工厂的过程有也会面临一些问题,例如新旧工厂的协同、信息化系统的协同、新旧设备的协同和设计比例参数的合理性。最后,赖主任对格力的数字工厂的设计过程进行了介绍,主要通过设备3D建模、传感器的更新、数据的交互对虚拟工厂和实际工厂进行融合,具体内容有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的构建、物理到数字视觉分层的设计、模型库的建模与管理、场景数字空间的设计和协同生产管控模式的规划。最后,赖主任对通过用服务设计思维推进制造业智慧转型的创新方法进行展望,对企业如何打造数字化工厂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与启发。 圆桌会议 Q&A 会议下半场由刘永红教授邀请六位制造领域企业设计总监共同探讨在新制造视域下,设计参与制造业文化协同、政产学研协同、工程协同、生态构建等方面的新变化、新挑战、新模式与新路径。 1 政产学研协同设计 刘永红(主持人):王文东先生是联宝科技的工业设计总监,兼任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数所高校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践课程校外导师、同时也是合肥重点产业企业高层次领军人才、安徽省制造强省项目评审专家。作为资深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专家,想请王文东先生分享一下在新制造背景下,政产学研协同设计创新开发迭代产品的模式跟以往有什么不一样吗?不同的协同主体的工作重心有什么变化? 王文东:我是来自联宝科技的设计师王文东,联宝科技是联想全球最大的智能制造设计研发和制造基地,入选2023年世界灯塔工程,是数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的示范者。联宝的设计师需要承担的是从最初的概念设计,一直到产品设计,深入到功能设计,进而主导工艺设计,包括功能测试、良率、售后等等,一个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实践工作。 在新制造背景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设计的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联宝尝试把企业内部作为一个实验场,实践和验证各种新的技术、方法、管理的创新成果,孵化成熟之后输送给行业、社会共同赋能,让内部创新和外部拓展形成合力,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我们提出XDD的理念,就是从X多维度去ddriv desing,驱动设计创新。我们企业组织了四校合一的联合设计课程,在课程中我们进校企、校校多层次、多课题的合作。我们准备了五个课题十个小组,课题方向是基于当下的实际产品,和我们可预见的未来的下一代的产品。每一组四位同学、三位老师和企业设计师共同参加课题研究。同时我们还邀请了行业协会专家共同参与设计方案审核和设计落地实施可行性探讨,提升同学们的设计创新实践以及协作方面的能力。 咱们论坛的主题设计制造、协同创新,也是联宝和高校重点合作的方向。联宝作为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对制造的速度和效率要求非常高,其中也包括我们的订单模式。目前消费电子领域的订单模式我们称之为是心电图的模式,具有波峰波谷很强的变化的状况。还有产品的零部件订购及整合,一台笔记本电脑几百上千个零件,应该怎么有机的规划,最终把零件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成熟的产品。我们尝试通过校企合作分享行业的信息,把智能制造的相关逻辑一起分享给同学们,并引导同学们不能局限于产品自身的设计,还要同学们思考如何发挥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的优势。克服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讲既是挑战也蕴含着机遇,对于同学们强化设计制造协同创新意识的引导,在保留原有设计理念、设计品质的前提下,更好地将智能制造的理念融入到创新设计,在设计的时候有意识地让同学们去考量,让一切设计可以被衡量,能够被及时地反馈、沟通,形成合理的结论,并被百分之百地应用于设计生产制造当中来,更好地给同学们构建精益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以及协作的设计理念。 谢谢! 王文东,合肥联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业设计总监 2 设计工程协同方式与协同路径的新变化 刘永红(主持人):何丽娟总监深耕医疗行业的工业设计领域15年,对制造业的变化有很深的理解和认知。您认为在工业设计4.0时代下,设计工程协同方式与协同路径有什么新变化? 何丽娟:我是来自深圳迈瑞医疗的工业设计总监何丽娟。作为设计师,我们如何通过设计去赋能智能制造,这是我们设计师的责任和使命。我从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的感受和经验。 第一,我们设计在智能设计上如何赋能未来的智能制造,设计过去有工业时代单品的设计,现在是整个生态的设计,所以从设计产品到设计思维是能赋能整个企业生命力的。今天我们也看到了格力、方太把产品单品往生态系统产品方向去转型升级,我们医疗领域也一样。基于构建产品生态的理念,我们秉承用系统的思维和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视角,赋予用户整体的产品设计——这是我们在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最大的一个转变。我相信设计思维与传统设计方法、设计技术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 第二,设计怎么为智能制造赋能?企业的设计师不仅仅只是做设计工作,更多的是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协同各个部门,从产品售前事事可追溯,到产品售后临床端、客户端的用户使用反馈,设计师从自己的设计构想为起点,全周期地去跟踪产品的设计构想、制造落地,到客户端的应用反馈,才能做到设计融入整个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企业与用户进行互动交流。 设计师的格局在今天逐步走向管理端以及制造端,每一项职能都要从端到端的链条拉通,所做的设计也不仅是一个点,而应该形成链,最重要的是链接到客户端的反馈,才能形成产品设计的回溯机制。现在的智能技术可以从客户端收集到用户行为反馈,帮助我们进行产品改进和迭代,进一步优化应用。以上这是我从智能设计和协同制造两方面,全流程地分享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应用及创新感悟。谢谢! 何丽娟,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总监 3 帮助设计师开展创新设计并转化为落地产品? 刘永红(主持人):华昊先生是鱼跃集团设计中心高级总监,负责鱼跃旗下全线产品的外观、交互,以及用户体验设计工作。想请华昊先生分享一下:面对海量的客户需求、大量的产品设计需要迭代,我们如何利用智能化工具来辅助设计师开展创新设计,如何帮助设计师将设计转化为落地产品? 华昊:首先我简要介绍一下鱼跃集团——鱼跃是一个集团公司,旗下的鱼跃医疗是我们的主营业务。在此之外,集团还拥有意大利百胜、德国曼吉世、美国的美诺集团、上限集团、中优集团(音)等80余家分子公司,拥有像鱼跃、百胜、金钟、华佗、中亚等诸多品牌,我之所以介绍这个,是要引入到下一个我要阐述的点——就是我们的产品线之长,品类之多、特别是SKU——特别多。其中,我们的产品70%是家用医疗,30%是院用产品。如此长的产线确实这给我们设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产品从端到端的跟进,是我们设计师目前最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是从以下四个阶段去引领设计师的。 第一阶段,在需求挖掘的阶段,我们会给设计师提供从C端获取的数字化支持,比如一些通过网络和平台收集的鱼跃产品反馈数据,通过这些数据转化成用户的需求,进而设计产品改进方案。第二阶段,我们在B端建立了专家数据库,通过收集专家对于院端产品的反馈信息,做好B端需求整理和数据挖掘,并应用到新产品的设计当中。第三阶段,在设计与研发阶段,设计师通过原型设计等方法构建产品原型,在我们的CNAS的国家级产品实验室或其他相关性能测试实验室对在产品原型进行测试,并给我们设计师获取实验数据反馈。第四阶段是设计落地,我觉得之前的专家也提到了很多,我们的工业4.0,一些智能工厂的相关建设,包括智能机械臂,一些视觉的智能制造技术,我们也同样投入到了生产过程当中。 最后是设计落地,我们丹阳的智能工厂占地1000亩,投资了30亿,并且有60万方,智能设备包括智能机械臂、视觉的智能制造技术等,都在我们的智能生产线当中。 最后我想说,这些工作跟设计师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我特意去跟智能工厂跟负责智能制造的同事深入沟通了一下,他认为,作为产品设计师、交互设计师,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为我们的用户进行设计,我们还要为智能制造去做设计,为机器做设计。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个血糖仪它的面板边缘有两个台阶,但是智能CCD在两个台阶的识别上就会出现错误,所以制造端给我们设计师的反馈是,设计师需要更多了解制造端的生产特点,设计过程中也需要同时考量智造机器的生产特性和制造可落地性,这样对于智能的识别会更加方便。这是他们给我们的反馈,也是一个分享,未来我们设计师也是可以也考虑到机器生产能力这一块对设计产生的影响。谢谢! 华昊,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高级总监 4 通过设计打造产品的生态系统来提高用户的粘性 刘永红(主持人):钟玉根先生现任涂鸦智能工业设计团队产品总监,曾担任国内IOT行业多家知名互联网公司产品总监,智能家居无线解决方案设计先行者,是国内首款Wi-Fi智能单插、智能遥控器等销售量百万级智能爆品设计师。我想请钟玉根先生分享一下:我们如何通过设计来打造产品的生态系统来提高用户的粘性? 钟玉根:IOT这个行业发展得特别快,我在这个行业工作将近20年了。这里面的技术革新会带来很多创新,从传统到智能的演变过程中,有很多东西可以打破传统的架构,去重新塑造一些新的东西、新的体验。涂鸦智能是一个全球化的IOT智能平台,致力于打造一个互联互通的开发者生态系统、生产平台,已经打通了全球的比如说苹果、鸿蒙、亚马逊、国内的小度等等平台。我们整个设计团队配置非常健全,从产品经理到ID/MD到硬件开发,到UI/UX到供应链团队、生产管理团队,一应俱全。公司产业也包括软件产品和硬件产品,我们在产品构建过程中经常需要实现自己去做0到1的工作。 我认为从产品设计出发怎么让用户粘性提高,第一是需要从细分的用户场景出发,应该解决的是一个系统应用体验和服务的问题。例如,3岁的小朋友开始分房睡了,晚上需要哄睡的时候,父母通过物联智能闹钟连接腾讯云进行讲故事哄睡,凌晨小孩醒来时会发送信息给父母,智能设备也有相应的灯光和声音调节。第二点是,我们要从小中心、强刚需、强应用、强体验的小生态空间系统的核心场景出发。例如车+互联的智能化的场景,在沙特阿拉伯,这个国家温度比较高、空气比较干燥,我们实现的是当我的汽车快到家的时候,我们通过云端联网,通过手机端的联网,1公里快到的时候,自动打开家里面的空调、加湿器,因为我们所有的设备已经实现了车+互联。第三个点我想分享的是新技术、新应用、新服务,我们要从常规的功能需求往情感化的需求去更体贴地做设计服务。例如,通过毫米波技术、摄像头的AI识别技术,识别用户的疲劳状态——用户到晚上回家的时候,人已经比较累了,那它可以通过摄像头识别我是谁、谁到家了,疲劳的用户躺在沙发上,现在应该进行舒缓灯光、音乐、芳香系统的调节,识别用户在这个环境下需要什么样的体验。以上是我对生态系统提高用户粘性做的一个简要分享,谢谢! 钟玉根,杭州涂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业设计团队产品总监 5 通过设计传递文化理念 刘永红(主持人):林鸿泰先生曾任职于德国KurZ Kurz Design,2020年起担任New-Design纽得赛生物科技工业设计总监,一直在传承着文化可以影响产品,产品可以传播文化的理念。我们想请您探讨一下,您在品牌和产品设计中如何通过设计去传递文化理念的? 林鸿泰:前面会上聊了很多前沿科技,包括迈瑞跟鱼跃是我们行业非常专业的选手,在这里我就分享一下我们作为传统的中医品类,是如何做到品类创新,以及跟品牌文化传递相关的故事。以一个中医器械品牌为例。我们做一个中医器械产品,从效用层面来说首先是要在保证有效的;但从用户体验层面而言,是这样的产品,又很容易陷入流于工具,很冰冷,没有任何的生命力,没办法撬动用户的情绪价值。在我们的设计过程就发现,我们中医恰巧又是一个非常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品类。我们自己遵循的设计逻辑、方法,以及我们的“少即是多”,简单、易用、简约,产品不应该张扬,恰好又是跟我们东方含蓄的、内敛的、不张扬的东方人的特点,是非常吻合的。所以我们大胆地把我们的品牌跟文化相结合,做一个具有东方的、国际的医疗的中医器械品牌,以品牌的识别度的产品去撬动整个品牌的价值,提高我们的用户粘性,这样的情况下,品牌驱动可以产生很好的品牌溢价力。这里面可以保证我们企业有良好的空间,持续去投入产品升级,优化用户体验,持续做出好产品。 林鸿泰,广州纽得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总监 6 新产品开发设计智造协同创新模式 刘永红(主持人):杨沅先生现任职杭州由莱科技有限公司产品ID美学总监,曾任职于美的集团微波清洁事业部美学设计负责人。想请您分享一下,当产品面对全方位“颠覆式”设计的情况下,您通过怎样的设计智造协同创新模式,快速形成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可靠性的新产品商业价值开发的? 杨沅:各位好!非常开心参加本次活动。我来聊一下如何通过数字技术的支持设计智造协同创新,如何精准把握产品设计布局。 目前从很多产品的跨界案例,比如说在传统的一个烧水的开水壶,通过一些点式的功能场景创新,能够衍生出不同的产品。比如电热的保温杯、养生壶等各种各样的烧水工具,通过数字化的设计制造、集成化解决用户的核心需求,和立体式的创新思维衍生出更多的新的产品,比如智能水杯、净水器和饮料一体化的净饮机等。这类产品的核心是为用户提供不仅仅是单一的功能解决方案,而是一体式的智慧解决方案。我们公司目前最火的产品,也是从美容院专业的冰点脱毛仪衍生到如今的家用脱毛仪,这可能只是一个场景的改变。未来我们计划打造一个智慧的皮肤管理中心,其中包括数据中心、硬件知识和软件知识。数据中心我们会通过健康的美肤研究室去记录更多的用户数据,更多专业的医生进行专业化的指导;硬件我们会打造更多专业级的美容仪、脱毛仪产品;软件知识我们会打造智慧皮肤的管理系统,找更多的专家和医生去完善这样一个系统。为用户打造更加一体式的解决方案,打造整个护肤的产品生态圈,并且融入整个智能家居的使用环境。 总体来说,我觉得就是三点:第一点是设计思维由传统的单点式的功能场景的设计思维转化为立体式的多维度设计思维。第二点是以用户的核心需求为中心,提供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第三点是智慧和数字化,通过数字化物联网为用户提供更加智慧的使用体验。 以上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杨沅,杭州由莱科技有限公司产品ID美学总监 完整论坛内容请扫码预约 《中国设计智造协同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 (预计2023年12月31日前出版) 论坛直播回放 https://wx.vzan.com/live/mk/aggspread/737147051/6e036c1c-bd90-11ed-93c5-043f72d45e40?v=1678330551348 论坛图片回放 https://live.photoplus.cn/live/27765449?accessFrom=live#/list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支持单位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文创设计智造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协办单位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 国际设计研究学会 行业支持单位 浙江省工业设计协会 杭州市工业设计协会 绍兴市工业设计协会 总策划 王昀、毕学锋、刘征、刘永红、罗仕鉴、刘肖健 执行策划 熊娜 学术助理 张玲燕、陈颂喆、殷彦琳、钟方旭、刘雅雯、华焓亦、陈爽莹、郭武、于秀佳、王舟薇、张千禧、徐雯羚 内容编辑 | 殷彦琳 唐芊芊 梁嘉莹 内容审核 | 刘永红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zy的个人网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