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心理行为世界精神卫生日|如何走进孩子的心?心理科医生有话说

今天 1阅读 0评论
今天(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新学期开学也已有一个多月。每年的开学季前后,总会有一些家长和孩子来到精神心理科报到。“孩子一到上学就头痛肚子痛,反复查不出问题,他到底是真不舒服还是找借口?”“孩子不专注,成绩下降,是不是有学习障碍?”门诊中,孩子们遇到的心理困扰,往往跟学业、学习相关。刚开学没多久,甚至有刚上二年级的女孩子因为和同学交际过程中的困扰而不愿上学,被带到了心理科门诊。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精神心理科统计数据显示,近两年门诊患者中约有40%为青少年,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中青少年占比约达55%,其中年龄最小的仅7岁。“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学业压力、人际交往、亲子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最为常见。我们发现,家长往往是在孩子出现了行为问题,比如无法上学、自我伤害等,才会带来就诊。实际上行为化已经是精神心理问题的后期表现,家长应该更早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变化。”该院精神心理科魏胜男副研究员说,“不过,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带孩子就诊,至少说明对孩子精神心理健康的关注多了,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请重视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 魏胜男自己是一个11岁男孩的妈妈。“我其实特别能够理解家长们的心情。我是一个心理科医生,却也同样有感觉到亲子矛盾无法应对而需要求助的时候。”谈起在门诊中接触到的家长和孩子,她的感触很深。 “有的孩子厌学,已经无法上学了,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并非简单的‘叛逆’或‘不听话’,而是他们在寻求自我认同过程中遇到困境的表现,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发出求救信号,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敏感地察觉到这一点,才能帮助他们找到更健康的应对方式。”一些孩子,一到上学就开始哭闹“头痛”“肚子痛”,不舒服,在医院往往查不出什么器质性问题,家长就会以为孩子就是找借口不去上学,“实际上这很可能就是精神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家长应该考虑带孩子前往心理科就诊。” 更早一点,当孩子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比如低落、焦虑、易怒、暴躁,“一点就着”,情绪波动的阈值大大降低,这些都需要及早引起重视。而那些有自我伤害行为的孩子,来到诊室的时候,手上一道道的划痕触目惊心,这往往提示他们的病史不短,至少也有几个月到一年。 他们这样帮助孩子 在精神心理科,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会需要使用药物,但也有很多孩子辅以心理治疗。魏胜男说,这种治疗往往需要家庭的长期全力配合——家长要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和预期,要接纳孩子,把孩子当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让孩子长成他们原来的样子。 近年来,珠江医院精神心理科也在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们解决心理情绪问题。葛鑫宇副主任医师介绍说,西医在急性症状的缓解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如抗焦虑药物能够帮助青少年迅速缓解焦虑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提升注意力和学习效率,更好地应对日常学习任务。中医则强调“治未病”和整体调理,注重身心的平衡与和谐。通过中药的调理作用,帮助青少年从根本上改善体质,预防焦虑和压力的复发,起到“增效减负”的作用。这样的综合治疗方案,既关注短期的症状缓解,又重视长期的身心健康维护,减少西医药物的不良反应,调节压力带来的“肝郁气滞”“肝火旺盛”或“肝郁脾虚”等失衡状态。 葛鑫宇说,中医除了因人制宜辨证施治,还强调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帮助青少年补充必要的营养,增强体质。例如建议饮食注意五味平衡,避免过度偏食,保证营养摄入的全面性;根据体质适当调整饮食和调整生活方式。她每每苦口婆心地劝导家长:让孩子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保证运动时间、通过各种方式调养情志释放情绪,而不是各种“鸡娃”,把各种兴趣爱好“培养”成“才艺特长”…… 走进孩子的心 心理咨询师有这些建议 赵新宇是珠江医院精神心理科的一名心理治疗师。他一年之中要接触上千名患者,大部分都是青少年。在孩子们的心目中,这个每次都俯下身子和他们保持目光平视的“大哥哥”就是自己“一伙的”。“我必须和他们成为‘一伙的’,因为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确实更难应对,你无法像和成年人沟通一样,跟他们阐明疾病的机制原理,只能更耐心地去走进他们的心。”“我们发现家长们往往更关心孩子学业是否能够继续,成绩能否提升,解决背后的情绪问题,也是为了这个目标服务。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的。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 关于这两者如何平衡,心理科的医生和咨询师有这些建议。 ——应对学业困难,情感支持胜于严管施压 有的孩子面临学业困难,成绩下降。家长如何帮助他们应对?要避免通过增加压力来解决问题。家长通常会不自觉地认为孩子成绩差是因为不够努力,进而采取更严厉的措施,比如增加学习时间或限制娱乐活动。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 面对困难时,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情感上的支持,而不是额外的压力。与其强迫他们“必须做到”,不如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的原因,设定更为现实和分阶段的小目标。家长还可以考虑与学校的老师和辅导员合作,寻找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仅仅追求结果。 ——缓解焦虑要学会“延迟判断”、接纳情绪 当孩子表现出学业焦虑时,家长的沟通方式至关重要。最重要的是,需要学会“延迟判断”,也就是在听到孩子抱怨或表达焦虑时,不要立刻试图解决问题或批评。例如,当孩子说“我讨厌数学,永远学不会”时,家长如果立即回应“你怎么这么没有信心”“你不认真学当然学不会”,只会加剧孩子的挫败感。相反,家长可以用一些引导式的问题,如“数学哪部分让你觉得最难?我们可以一起看看这部分”来帮助孩子具体化问题。通过共情与理解,家长能够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感受是被接纳的,从而减少情绪上的抵触。 当孩子考试压力大,情绪失控,说自己“肯定考不上重点高中”时,“你没问题的,只要多努力就行了”这样的鼓励是无效。与其否定孩子的感受,不如表达出对她情绪的理解——“我理解你的担心,升学压力确实很大。“在接纳情绪的前提下,才可能进一步帮助孩子分解任务,提升信心。 ——关注努力过程多于关注结果 更有利于培养学习动力 学业困难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家庭中的教育方式、价值观对孩子的学业态度有直接影响。如果家庭过于强调成绩为导向的成功,孩子会在不断的学业评估中感到焦虑,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相比之下,尊重孩子个性发展、注重过程的家庭往往能培养出更具有抗挫折能力的孩子。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有的家长习惯于把自己的未竟梦想投射到孩子身上,期望孩子“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事”,这让孩子感到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进而形成心理压力。 每个孩子有不同的发展路径,更多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而非结果,并通过鼓励和表扬让孩子感受到被认可,这反而会大大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 ——自我怀疑并不是需要“修复”的问题 如何理解青少年的自我怀疑与学业挫折?这常常是外界的期望和孩子自身能力之间不匹配的矛盾在孩子心理上的折射。家长需要意识到,这种情感波动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需要“修复”的问题。通过分享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类似经历,家长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他们所经历的挫折和怀疑并非孤立的。例如,如果家长能够诚实地告诉孩子,自己在某个阶段也曾遭遇失败或怀疑自己的能力,这种亲身经历的分享会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当前的挑战,这往往比辅导作业时无意识强调自己过往的“威水史”更有效。过高的“榜样”有时候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而非前进的动力。 ——接受孩子的实际情况 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当孩子遇到学业上的困难时,家长要客观地看待孩子的学业水平,要接受孩子的实际能力,让孩子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进行学习。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能力,如果孩子的水平是80分,家长非要求他达到100分,这样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学业压力,还可能导致孩子情绪上的困扰。

医院心理行为世界精神卫生日|如何走进孩子的心?心理科医生有话说

家长还要帮助孩子分析学业压力的来源。孩子的压力可能来自内部,比如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也可能来自外部,比如老师或家庭的期望。家长要帮助孩子消化这些压力,分析这些压力的成因,然后引导孩子更好地面对这些问题。 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制订长远和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调整要求,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平衡。 总之,学业并不是家庭教育的全部,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育方式,避免一味追求高分,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个体差异。通过合理的规划和适应性调整,家长能够帮助孩子在学业上取得进步,同时也确保孩子的身心健康得到关注和支持。 文、图/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伍晓丹、韩羽柔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何雪华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zy的个人网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