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总动员2》:即便是女超人也难逃职场母亲的艰难处境

今天 1阅读 0评论
《超人总动员2》中文版电影海报 参考消息网7月6日报道 虽说看动画片不必太认真,但参考文化还是在《超人总动员2》里观察到了职场母亲的心酸。 2018年6月22日,皮克斯动画电影《超人总动员2》在中国上映,截止到7月5日,已经获得了2.96亿元票房的成绩。这个战绩和1.8亿美元(1美元约合人民币6.5元——本网注)的北美首周末票房相比,实在有些惨淡。 母亲带好孩子是“必须” 父亲则是“萌点” 《超人总动员2》是本部影片时隔14年之后的回归之作,故事的主角从超人特工家族的丈夫“不可思议”先生鲍勃,转移到了妻子“弹力女超人”海伦身上。退居“拯救世界”二线的鲍勃开始过上了“全职奶爸”的苦日子:时刻看好爱捣乱的大儿子,想保护女儿不受伤害却弄巧成拙,家里还有一个一不留神就喷火的小宝宝。 “弹力女超人”骑着炫酷坐骑去拯救世界,同为超人的丈夫只得在家带孩子。 而在外面忙着拯救世界的超人妈妈,却总是放心不下在家里的丈夫与孩子。骑着机车追着坏人的千钧一发之际,儿子还打来电话问运动鞋放在哪里。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工作,第一件事就是给丈夫打个电话问问孩子们还好不好。显然,第一天父亲和孩子单独相处的日子,就慌乱得不尽如人意。 观众们被超人爸爸手忙脚乱的带娃之旅逗得捧腹大笑, 《超人总动员2》还一度被归入“母婴”“育儿”的分类标签,衍生出许多和电影行业相距甚远的副标题。比如《陪孩子一起拯救世界》或者《哪怕你曾是个王者,也得向熊孩子势力低头!》,让影片“画风”一度偏离。 相比“全职妈妈”,“奶爸”这个词总是充满萌点,爸爸面对孩子手足无措、笨手笨脚的样子,往往能获得观众的好评。而且爸爸带孩子带得好,还是一个百分百的加分项,而并非什么必备技能。 妈妈,本该是超人? 《超人总动员2》中,最引人深思的,恐怕是丈夫得知妻子更受到社会和职场欢迎,而自己要退居二线时的心理落差。虽然嘴上说着很好,“我也可以照顾孩子”,但也还是假笑着从牙缝里挤出一句:“如果出去拯救世界,我也可以,甚至比你做得更好。” 带孩子的超人爸爸总显得疲惫不堪。 早在2015年,香港《南华早报》就刊文称:中国内地越来越多高学历女性选择做全职妈妈。实际上,在很多家庭中,女性选择生育后放弃工作在家育儿,并不是因为她们在职场上做得比丈夫差。无论是出于对家庭的偏重或者丈夫的要求,都不应该妄下此结论。 而大众和社会对母亲育儿的标准和要求,就远不如对父亲那样宽容了。这样的严苛从一档综艺节目的名称就可以窥见一斑:《妈妈是超人》。而作为镜像的主打父亲角色的亲子类综艺节目的名字,比起响当当的超人名号就显得非常轻松了:《爸爸去哪儿》和《爸爸回来了》。前者似乎暗示着父亲在亲子关系中本来就是缺席的,后者又似乎暗示节目对父亲角色的回归是称赞而非唱衰。 而妈妈,本该是超人。 如同电影里面的一句台词:带孩子也是拯救世界,前提是带得好。 映射社会对职场妈妈无以复加的严苛 动画片《欢乐好声音》中被家务琐事困住的猪妈妈,心里渴望一个歌唱的舞台。 《超人总动员2》不是动画片第一次展现“超人妈妈”的形象。2017年在中国上映的动画片《欢乐好声音》中的猪妈妈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被迫当了一回“超人妈妈”。猪妈妈曾经是一个全职妈妈,每天基本就是做家务,照顾十几个小猪仔,以保证猪爸爸可以顺利工作。身怀歌唱梦想的她,当决心参加比赛时,整晚未眠制造了一批机器,让所有家务机械化。最后自己不在家的情况下,猪妈妈也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巧手完成了所有家务和照顾丈夫孩子的工作。但可悲的是,习惯了妻子和母亲角色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妻子和母亲的缺席。 “所有年龄层的观众,都能在这部影片中找到他们喜欢的东西。”迪士尼影片公司发行部的负责人凯瑟琳·塔夫这样评价《超人总动员2》。 如同在2017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疯狂动物城》里,孩子们看到的是各类动物生活在一起的和谐场面,是狐狸兔子二人一起探险的奇妙之旅。而成年人大多看到的是权力运作、政治斗争以及无处不在的刻板偏见。 童话依旧是童话,只可惜理想国不复存在。 也许孩子们在《超人总动员2》中看到的是超人一家拯救世界的威风神气,但我们还是捕捉到了职场妈妈的两难处境。 让超人妈妈去拯救世界,超人爸爸在家带娃,这个设定以及延续出的系列故事,映射出了这个社会对职场妈妈无以复加的严苛。不是批判这种设定充满了偏见,相反,参考文化认为将这样的现实渗透在动画片里,皮克斯用虚拟手法描绘真实社会的方法技高一筹。 事实上,在真实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职场妈妈的要求比电影里对超人的要求还要严格得多。 职场妈妈在这社会中的处境格外艰难,你看,就算超人妈妈,也难逃此“劫”。(文/孙之冰) 【延伸阅读】又是一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人气与隐忧并存 参考消息网7月2日报道 2018年6月16日至25日,为期10天的第21届上海电影国际节(简称:上影节)圆满落幕。 上海电影节被冠以“亚洲三大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目前历经21个年头。参考文化在此次上影节,面对面地感受“电影人对电影的赤子之心”。 吸引人气已不是问题 囊括的电影中,新片是否多、电影分量是否重,无疑成为衡量一个国际电影节含金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小偷家族》在上影节一票难求。 碰巧的是,上影节在6月举行,恰值5月戛纳国际电影节结束。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戛纳入围新片,引得中国影迷翘首以盼。于是在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片单中,能看到刚刚获得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的《小偷家族》(影迷为了跪求一票更是打出了“千元求票”“内环一套房”的旗号),而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冷战》、评审团大奖《迦百农》也无一例外极为抢手。 甚至戛纳国际电影节总监蒂埃里·弗雷茂也亲自光临上影节谈合作(他甚至亲自为《迦百农》站台,参与了电影的映前见面会),“因为戛纳电影节是5月举办,上海国际电影节是6月份举办,中间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希望能够把戛纳电影节的竞赛片和获奖片引入上海,让上海观众能够在第一时间观看这些优秀的影片。”他说。 评委会成员(图片来自上海电影节官方网站) 另外,2018届评审团阵容也是越来越大牌。此次评委会主竞赛单元主席姜文,早期靠《阳光灿烂的日子》俘获一众影迷的心,而后续的《一步之遥》更在非影迷圈挣得“全民崇拜”的声势;中国台湾演员张震正是2018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的评委;日本导演河濑直美亦常被成为戛纳“嫡系”,屡次在戛纳获奖;匈牙利导演伊尔蒂科·茵叶蒂2017年刚因为《肉与灵》摘得威尼斯金狮奖;而土耳其导演赛米·卡普拉诺格鲁执导的《蜂蜜》荣获柏林金熊奖,可以说,上影节这次汇集了三大国际电影节最尖端权威的人才。 “片单+评委”如此金牌,无怪乎2010年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王小帅就表达道:“上影节在吸引人气方面,已经没什么问题了”。 对电影的赤子之心 除了人气,上影节还能让人亲身感受到“电影人对电影的赤子之心”,这更让人敬佩。 在金爵论坛上,影视行业的大佬会反思“如何增加中国电影的多元化”。 例如,2017年上映的电影《芳华》打破文艺片票房纪录,华谊兄弟承诺会沿袭对电影“情感浓度”和“文艺浓度”的关注,而博纳影业的于冬果断拿下贾樟柯导演的《江湖儿女》、金爵奖入围影片《找到你》,毕竟这些都是具备人文关怀又往往“不太被市场看好”的类型片。 而从本届上影节评委身上,你可以鲜明地感受到“标杆”的力量——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评委会主席姜文坦言,因为“热爱”决定拍电影,他表达道:“拍戏主要是因为迷恋于创造一个世界,或者说把自己感受到的世界呈现出来。电影对我来讲,就是另一个世界,有时候会觉得拍电影好像可以逃脱现在的世界,电影世界更美、更浪漫。” 而1994年,他第一次当导演,执导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时的市场并不流行这一类作品,因此他的拍片计划被不少人反对。但姜文的坚持,才有了后来这部杰作的诞生,他说:“我就摸着我自己的良心,就把我们看到的、想到的拍出来。” 动画《猫在巴黎》中坚持2D手绘动画审美。 在动画片领域,影视创作人员拿出工匠精神投身工作,这在资本变现急迫的当下,显得尤为难得。 上影节动画片评委会主席、法国导演雅克-雷米·杰瑞德(作品有《猫在巴黎》《青蛙的预言》)反馈市场上主流的动画片几乎都是3D动画,导致小朋友失去了对2D及手绘动画的审美,他感慨道:“如果将来动画市场完全被3D动画主导,那真是一件让人很悲伤的事情!” 而遥相呼应的是,金爵参赛动画片《女他》导演周圣崴,利用黏土、橡胶等材料进行演绎的传统定格动画,进行了一场革新,“我觉得定格动画的魅力恰恰来自于它的材质和媒介,还是要回归到手工,回归到材质本身的魅力,甚至可以回归到挖掘出停格和卡顿的魅力。”这个片子虽然较为小众,也被安排在小厅放映,但也被观众热烈求票。 背后的尴尬与隐忧 这些都是参考文化在上影节上感受到的正能量,也认为是电影节对影迷的最大回馈——给艺术和经典加冕,给他们充分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但上影节也并非没有隐忧——主竞赛入围影片,并不那么为人所知。 王小帅曾反映过这个问题:入围的影片一直都没有机会和中国国内观众见面,而大家因为看不到往往会产生质疑。 戛纳电影节人气高 对比欧洲三大A类国际电影节——戛纳、威尼斯和柏林国际电影节,最吸引眼球的总是竞赛单元电影。譬如,戛纳电影节在十天的时间里,以每天两部的速度重点推出这些竞赛片,从看片到拍照再到发布会和首映礼,全世界的记者们都围绕着竞赛片忙碌着,记者证甚至分三六九等,记者们往往要在酷暑中等待1到2小时才能看片,一些展映或者前来做宣传的电影,也只是锦上添花,并不能撼动竞赛片的地位。 这表明电影节,除了展示电影艺术,更是一个交易市场。 正常的逻辑往往应该是:电影入围电影节——获得奖项与关注——走向市场,这样电影节能吸引好的影片来参赛,也能吸引众多的发行方以更高价格购买。但以上影节为例,虽然中国的电影市场越来越好了,但是很多优秀电影都不愿意到上海来参赛,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市场虽然规模大但是口味相对单一,发行方不愿意承担风险。 电影《找到你》两大女主演姚晨、马伊琍吸引媒体眼球 此次,新人奖单元影片展映和金爵奖单元展映,不管是放映还是媒体见面会,都稍显冷清,而原因也显然易见,倘若主创没有大导演大明星,压根无法吸引记者们的目光。参考文化见到比较火热的两场,一场是《找到你》,因为有两大女主演姚晨、马伊琍争艳;另一场是《猫是要抱着的》,因为女主角是日本影星泽尻英龙华。此外还有频繁的电影新片发布会(临近暑期档国内新片众多)与XX之夜的市场答谢晚会……媒体对电影本身魅力的注意力,被其他商业活动给挤走了大半。 上海电影节闭幕式(图片来自上海电影节官方网站) 而另外尴尬的一幕也发生在上影节闭幕式。金爵奖最佳男女主角都悉数“有事”未能到场,好几位获奖嘉宾甚至没有任何时间发言就下台,颇有草草了事的痕迹。光环都给了现场在座的中国电影人,这似乎更应证了主竞赛的式微。 这些问题暂时无法被消除,但是也有好消息:中国市场正在多元化——有别于传统的商业片放映,成立不久的“在线艺术联盟放映”与合适的院线在小范围内放映市场较小的电影——这样一来,宣发集中,风险更小,核心用户对口,显得“小而美”。譬如最近火热的《阿飞正传》,距离最初上映1990年已经28年了,而此次重映才5天,票房已破1000万元,对于艺术老片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利好消息。 或许,真正能吸引到优秀作品参赛,扶持新导演,打通市场与艺术,才是上影节最根本的职责。(文/朱柒柒) (2018-07-02 09:22:24) 【延伸阅读】译制片:从“让中国了解世界”到“让世界了解中国” 电影《功夫熊猫》海报 参考消息网6月25日报道 他是《功夫熊猫》里的阿宝,《加菲猫》里的加菲,《哈利波特》里的斯内普教授,《碟中谍2》里的汤姆·克鲁斯……他就是上海电影译制厂副厂长、配音演员刘风,很多观众耳熟能详的电影中国版配音都有他的声音。 “我是1989年进的译制厂,正好赶上译制片辉煌的尾巴。”刘风口中的辉煌时代是一代人的电影记忆。《佐罗》《追捕》《尼罗河上的惨案》等都是当时脍炙人口的佳片,译制片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上译厂一年就要配几十部进口片,那时观众对译制片很熟悉,对演员的声音如数家珍,配音演员要比电影演员红得多。 译制片:从“让中国了解世界”到“让世界了解中国” “译制片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使者,它把国外的文化用中国人能接受的文化形式准确地传递给了中国观众。”刘风说,改革开放让译制片迎来了春天,译制片也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窗口。 精准又达意的翻译、华丽又多彩的配音,上译厂的译制片让原版影片的精华呈现得淋漓尽致,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上海电影译制厂是中国国内唯一的译制外国影视片专业译制厂,成立60多年来,上译厂共译制了40多个国家1500多部影片,为引介世界电影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架起了中外电影文化的桥梁。 人们通过上译厂译制的影片,认识了《佐罗》中为铲除恶霸而努力的蒙面义侠佐罗;认识了《茜茜公主》中大胆追爱、不畏强权的可爱公主茜茜;看到了《巴黎圣母院》中敲钟人卡西莫多与吉普赛姑娘埃斯梅拉达之间奇特的爱情故事。“那个时候,很多观众都以为外国人就是说中国话,译制片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刘风说。 “过去,老一代配音演员是把外国文化引进来,让中国了解世界;现在,我们的任务是把中国的电影、电视、动漫等翻译成对方国的语言译制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在刘风看来,现在不仅要把中国的艺术作品传递出去,更是要通过译制片讲好中国故事,把能反映当代中国美好生活的东西传递出去。 “哦!我的伙计”时代已去 配音风格在传承中创新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选择看外国电影原片,有人说译制片时代一去不返。“噢,上帝啊。”“噢,我的伙计,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记忆中字正腔圆稍显夸张的“译制腔”,成为译制片的刻板印象。对此,刘风表示,“译制腔”是特定时代的特殊产物,也是由影片题材决定的,是那个年代处理台词的方式,而现在的配音风格早就有所不同。 电影配音在遵循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要好做好本土化的表达。“哇!猫哥我今天‘灰常灰常地开心’。”刘风举例2006年《加菲猫2》中文版语言表达上的变化,当时译制片配音必须以普通话为准,为了更符合动画人物形象,刘风做了大胆尝试,在配音时用了带有口音的广东话来表达。“随着现在影视剧越来越生活化,我们的配音也更生活化、更自然、让年轻观众容易接受。” 在传承中创新。刘风说,配音采用时下流行语言是上译厂的传统。“无论哪国电影,翻译时本土化的表达最重要,绝对不能直译,要把外国文化的核心用中国人可以理解、听懂的语言翻译。” “中文版《功夫熊猫》的配音,甚至超出了好莱坞梦工厂的团队。”原汁原味永远是上译厂工作宗旨,刘风回忆说,在给《功夫熊猫》配音时,因为剧中的老龟动画形象本身没有牙齿,所以特意找了一位上了年纪的老配音演员,拿掉假牙为老龟的动画形象配的音。“这让好莱坞团队都很称赞,说感觉中文版比英文原版配得还要生动、形象。” 译制片助力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 过去,上译厂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外面的世界。而现在,声音同样能助力中国的影视作品走出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译制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对于上译厂未来的发展,刘风表示,做剧是上译厂的强项,现在要做一种有声产品,也就是把电影录音剪辑、广播剧、评书、讲故事都结合在一起。同时,如何更好的把富有中国文化精神的影视作品推广出去,用对方国的语言进行本土化译制也是关键。此外,动画片的译制仍有很多探索空间。 “剧本翻译要‘有味’,演员配音要‘有神’。”这是上海电影译制厂14字厂训,一直挂在厂里一进门的两面墙上。在刘风看来,上译厂建厂六十余载,有过辉煌,也有过落寞,都是时代赋予的历史印记。变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译制片架起中外文化交流桥梁的使命与担当。 (央广网6月23日文章,原标题为:译制片的时代使命:从“让中国了解世界”到“让世界了解中国”) (2018-06-25 16:50:45) 【延伸阅读】暑期档将至,论“爆米花”电影的自我修养 参考消息网6月22日报道 暑期电影档即将来临,一大波中外电影涌入夏日电影院。观众被洪水猛兽般的暑期档攻势打个措手不及,很多时候对电影的评价会出现偏差与失格:“好看”这种模糊暧昧的形容似乎成为检验暑期档电影水平的唯一标准。 暑期档里被观众定义为“好看”的电影,小众文艺片一定不是主流,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爆米花电影”。 爆米花电影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爆米花电影的存在是一种刚需吗?

《超人总动员2》:即便是女超人也难逃职场母亲的艰难处境

“爆米花电影”到底为何物?它“片如其名”,如同爆米花一样好看但却没什么营养,让观众看时容易激动、看后容易忘记、用于打发时间的电影,就可以归类于爆米花电影。 边看电影边吃爆米花是一种纯正的美式习俗,爆米花电影的分类也始于美国。一开始,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电影院经营困难,在电影院贩卖爆米花只是一种临时对策。但到了50、60年代,电影配爆米花开始形成了一种习惯。随着美国商业电影的发展,爆米花电影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2018年5、6月的中国电影院线,尽管暑期档还未来袭,已经有很多爆米花电影映入观众眼帘:6月15日在中国上映的美国电影《侏罗纪世界2》,就是一部称得上“制作精良”的爆米花电影。观众看后大多不会给过低的评价,但如被问到留下了什么记忆,大多都是“恐龙很酷”或者“很好看”这样相对浅层的评价。 《侏罗纪世界2》中文版电影海报 早于《侏罗纪世界2》国产电影《超时空同居》,也算得上国产“爆米花”里比较优秀的作品。它故事情节基本流畅,演员演技到位。大家在电影院里一边感动于两人的爱情,一边称赞着主演雷佳音的各类“萌点”,看完了还会把雷佳音的“土味情话”转发到自己的微博、朋友圈。但是这部电影除了这些还给观众留下了什么?恐怕真的不过尔尔。 爆米花电影的一大特点就是影片质量断层很大:好的能让观众能忘却它“爆米花”的特性,烂的能让观众愤而离场给个差评。高水准的爆米花电影里漫威系列的影片首当其冲,成功让观众们进入了漫威搭建的幻想宇宙。2018年5月在中国上映的《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就是一部超豪华爆米花电影作品。观众在观影前怕“被剧透”,观影后搜索影片细节寻求与电影人物的深层对话,这已然达到一种很多电影可望而不可即的“浸没式”电影体验。 那么爆米花电影在当今的电影市场是一种刚性需求吗? 毫无疑问:是的。从观众角度来看,文艺电影的受众范围太窄,对审美要求较高,娱乐性被削弱。如今,人们生活、工作压力很大,渴望去电影院里看个电影放松一下。能否被逗趣和感官是否得到满足成为检验电影成败的重要标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爆米花电影是观众们的不二选择。 从电影发行公司的角度看,爆米花电影可以弥补观众审美断层的缺陷。而且轻松跨越了一个巨大的障碍:观影观众的年龄壁垒,这样老少咸宜的商业电影似乎成为电影公司“吸金”的重要途径。有媒体甚至把爆米花电影形容为电影院的“印钞机”,说明了爆米花电影已经成为了当今电影票房主要来源。 爆米花电影的市场和受众的关系,如同经典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问题一样无解,相辅相成绝对是形容他们最好的方式。 是娱乐保证?还是烂片挡箭牌? 爆米花电影再受欢迎,还是有一个现实摆在大家面前:再好看的爆米花,也只能在味觉、口感、体验上面下工夫,不会改变没营养的事实。 爆米花电影的一大问题是让观众降低对电影的评判标准:“一部爆米花电影而已,大家不要太苛刻了”这句话成为很多爆米花烂片的挡箭牌。 如同粉丝形容自己的流量“爱豆”:“看什么演技呀,帅就好了”一样,如同“还是孩子”和“大过年的”此类无意义的推辞,烂片扣上“爆米花”的大帽子也难辞其咎。 爆米花电影是以取悦观众的初衷存在的,就是因为裹挟着娱乐观众的超高目标,爆米花电影才应该制作得更精心、良心一些。 韩国电影《熔炉》促进了韩国性暴力法案通过。 电影的力量很大,给人们的影响是各种各样的。韩国电影《熔炉》甚至推动改变了韩国的法律,拯救了更多儿童的明天。但相比于这样的社会责任,谁说娱乐观众的能力就变得微不足道呢?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爆米花电影”可以称之为一部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化认为,爆米花电影作为一个光影作品,无需达到完美的水平,但至少要基本满足以下几点条件:剧本逻辑通顺、节奏紧凑合理、演员演技在线、特效引人入胜。这四点条件全部高水平达到就足以和漫威系列电影比肩,满足四分之三也是水准之上,只满足一半就会遭到观众诟病。只满足一个,如果是“演技在线”,毫无疑问,只有粉丝愿意为这样的作品买单。 豆瓣带有“爆米花电影”标签的排行榜(按评分排序从上到下依次递减) 豆瓣评分最高的五部带有爆米花电影标签的作品是《盗梦空间》、《蝙蝠侠:黑暗骑士》、《疯狂动物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头号玩家》。 被豆瓣电影归类为爆米花电影的这五部影片,都是各行业的优秀作品,各有各的优势:《蝙蝠侠》代表了成功的IP电影,《疯狂动物城》打破了年龄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证明了爆米花电影也能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和最佳配乐奖),《盗梦空间》的剧本和特效完全可以视为行业标杆。而2018年3月刚上映的新片《头号玩家》则显现出了爆米花电影势头依旧汹涌,也许《头号玩家》的剧本和前几部作品比稍显弱化,但其他几个方面的拔群足以弥补这个短板。这也证明了前文中的论点:爆米花电影无需完美。(虽然《盗梦空间》可以说是完美的)。 爆米花的标准其实被越抬越高:相信很多观众看到豆瓣爆米花电影的前五排名都会大吃一惊:这么厉害的电影都算爆米花电影!和肥皂剧的水准越来越高一样,爆米花电影也是如此。 中式爆米花离我们还有多远? 在前文提到的豆瓣爆米花电影排名里,国产电影不但没能进入前10,排名第11的也是22年前的香港电影《英雄本色》。虽然豆瓣这个排名只属娱乐性质,但的确说明了问题:在爆米花电影的竞争中,中国应该加把劲儿了。 中国的爆米花电影到底有多久才能成为“爆”款?这个距离似乎不远:中国不是没有好的爆米花电影。 “开心麻花”系列的三部电影:《夏洛特烦恼》、《驴得水》和《羞羞的铁拳》就是三部“叫好又叫座”的“爆米花电影”。也许《驴得水》的性质更偏文艺片一点,但另外两部都得到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和观众口碑。除了开心麻花这类比较明显的类型片,综合性商业电影《唐人街探案》的两部曲也满足甚至超出观众的高期待。 没有漫威、迪士尼、好莱坞等知名电影公司撑腰的中国电影该如何烹制美味的中式爆米花呢?创造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少在演员的知名度和昂贵的特效上较劲才是关键之中的关键。 《长城》导演张艺谋在采访中提到电影特效的部分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作品《长城》被有些媒体称为“一部中式味道十足的爆米花电影”。用“长城”这一中国元素作为历史载体,配上高科技拍摄和特效手段、“全一线”的明星阵容,似乎很值得让世界期待。可在西方和本土市场的双双遇冷,却是这盒中式爆米花的无奈宿命。单薄的台词、生硬的剧情以及和并不能和这二者打好配合的高昂特效,恐怕就连主演们的粉丝都觉得差强人意。 《长城》和《爵迹》(《爵迹2》将于7月6日在中国上映)这样的爆米花电影,都属于高成本“巨制”,但这些成本基本都投放在“演员”和“特效”上面,却达不到“演技上线”和“引人入胜”的效果,只留下了并不可观的票房和并不好听的口碑。这样的爆米花电影,不止是味同嚼蜡,甚至可以算得上难以下咽了。 我国商业电影的运作方式,和西方还是天差地别。没有合适的孵化器去爆烤爆米花电影,也许质量和速度现阶段远缓于西方。 中国商业电影需要做的是端正态度。不要妄自菲薄,在目前不成熟的商业电影运作机制下已经拥有了很多好吃、好看的中式“爆米花”。毕竟西方也有很多保量不保质的爆米花烂片。 但也不能自大自满,毕竟中国离高质量的爆米花电影还差了很多。如何制造运作属于我们自己的电影宇宙,路途还很遥远。 无论是被文艺片感动,还是被爆米花电影逗笑,都说明了此类电影至少是成功的。繁忙的生活中,大家也不愿意被爆米花烂片骗了票钱和时间,最后连手中的真·爆米花都吃不下去就愤而离场,不是吗?(文/孙之冰) (2018-06-22 06:00:02)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zy的个人网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