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要求 新挑战 新课堂:落实《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需把握的“三新”——从体育教师发展的视角解读
4月21日,2022年版课标正式颁布。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新要求,体育教师将面临哪些新挑战、要呈现怎样的新课堂,从体育教师发展的视角进行深入探讨十分必要。2022年版课标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相比,有较大变化。其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从目标到内容再到实施与评价贯穿2022年版课标始终。那么,体育教师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该如何按照新要求,依据学生发展特点与规律来落实2022年版课标,值得进一步探讨。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强调了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理念,那什么是“教会”、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勤练”与“常赛”活动、教到什么程度算是“教会”、在准确理解“勤练”与“常赛”的基础上怎样做好,无疑都给一线体育教师提出了新挑战。就高质量体育课堂教学而言,在“教会、勤练、常赛”理念指引下,究竟要打造怎样的新课堂,这既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解读2022年版课标要积极面对和准确回应的问题。从体育教师提升发展速度与质量的角度来看,基于2022年版课标探讨和把握新要求、新挑战和新课堂这“三新”,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2022年版课标相较于2011年版课标的最大变化就是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课标”)一致,提出体育学科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也规定了核心素养各要素培养的要求。体育教师只有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才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自我发展水平。
(一)核心素养关键要素的理解是落细、落实、落好的前提
提及“核心素养”,就要从什么是“素养”说起,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育学科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包含哪些要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指出,素养是一个动态和整合的概念。素养包含能够应对复杂要求的能力,素养比知识和技能的概念更宽泛,是相关知识、认知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绪的结合体,涵盖了稳定的特质、学习结果、信念价值体系、习惯和其他心理特征。素养还是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且素养的获得是一个持续的、终身学习的过程。素养的发展不只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和生活环境。那么,为什么要研究并提出培养核心素养?世界诸多国家在研究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时,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上,而全面发展的人又是什么样的人?是具有核心素养的人。于是,各国研究了核心素养框架。虽然各国所提出的核心素养内容有区别,但基本上都聚焦在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上。OECD从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三个方面建构了核心素养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团队研究并发布,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个要素,以及细分的十八个基本点。
体育学科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在高中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课标中就已经提出,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运动能力是体能、技能和心智能力的综合表现,在分类体系中,既有基本运动能力,也有专项运动能力。2022年版课标也明确强调体育学科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于运动能力,在理解和把握如何培养之前,体育教师要明确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究竟有何区别。通俗地讲,运动技术就是按照动作要领和规格把动作做对,运动技能就是在做对的基础上练熟,运动能力就是在练熟的基础上能灵活自如地应用。由此看来,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达到应有的运动能力水平,不仅要区分运动能力与其他概念,而且要把握培养的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健康行为是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健康行为包括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四个维度。教师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要能够围绕这四个维度展开,全面而系统地呈现,不能仅重视某一方面。体育品德是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体育伦理,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体育品德的培养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体育学科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品德的培养最应该受到重视,也最不可或缺。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通过体育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同步提升,否则体育教师难以肩负起核心素养培养的重任。那么,体育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呢?从素养的角度来看,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因此,知识、能力和态度三要素缺一不可,体育教师需要从更上位的素养高度来提升自己,要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优化态度。从培养学生具有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由于2022年版课标中提出的核心素养由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构成,因此,体育教师自身的运动能力达到什么水平、能否满足对学生运动能力培养的需求等都需要重点关注。自身运动能力强的体育教师能提升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质量与速度。体育教师对健康行为的理解与践行情况如何,直接关联着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结果。体育教师的锻炼习惯是否养成,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锻炼习惯培养效果。体育教师的健康知识、意识与促进能力,对学生的引导起着关键性作用。体育教师能否调控情绪、能否保持良好心态,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沟通交流是否积极且富有感染力、正向引导力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效果。体育教师对体育品德的理解和把握、体育教师自身的体育品德塑造等,都与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具有较强的关联。
体育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需要全面把握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各要素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各要素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培养策略,总的来说就是体育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力要提升。此外,体育教师还应查漏补缺找短板,及时弥补自己在核心素养诸要素方面的缺口,如自身的运动能力发展水平不足,提升运动能力就尤为急切和关键,其中最不容忽视的是提升专项运动能力发展水平。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质量需要符合各水平层次目标要求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明确培养到什么水平,2022年版课标按照三个方面所对应的四个水平分别提出了相对具体的要求。如,2022年版课标对运动能力的培养,从水平一到水平四,依次提出要求。水平一为:“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游戏,感受体育活动的乐趣。学练和体验移动性技能、非移动性技能、操控性技能等基本运动技能。”这实际上就是强调要积极参与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水平二为:“积极参与多种运动项目游戏,感受运动乐趣。学练体能和多种运动项目的知识与技能,能进行体育展示或比赛。运用所学知识观看体育展示或比赛。”这其实提出了运动项目学习要达到可以展示或比赛的程度,以及观看展示或比赛的能力要求。水平三为:“积极参与运动项目学练,形成运动兴趣。体能水平显著提高;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学练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并能在体育展示或比赛中运用。运用比赛规则参与裁判工作,观看体育比赛并能进行简要评价。”该水平强调了兴趣形成、体能提升和知识、技战术等的运用。达到该水平的目标要求,相当于学生要达到学以致用的水平。水平四为:“形成对所学运动项目的兴趣爱好。体能获得全面协调发展;理解运动项目的相关原理、历史和文化,能运用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体育展示或比赛中遇到的问题,掌握1-2项运动技能。经常观看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并能作出分析与评价。”达到该水平的学生应该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这应该是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明确而具体的运动技能学习要求。但是,应如何衡量是否达到相应的水平,或如何真正评判学生的运动能力发展水平,还需要有更加具体、可检测的评价标准体系作为依据。除此之外,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也设置了各水平目标,为评价核心素养培育达到的程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强调“教会、勤练、常赛”对教师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精准理解和把握“教会、勤练、常赛”至关重要。自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教会、勤练、常赛”后,人们对此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越来越丰富和聚焦,体育教师面临的新挑战也越发凸显。
(一)“教会、勤练、常赛”的提出及2022年版课标的具体落实要求
“教会、勤练、常赛”并非由2022年版课标首次提出。《意见》已经明确提出要“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在不同的文本内容中多次呈现对“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如,在“总体要求”的“指导思想”部分提出:“强化‘教会、勤练、常赛’,构建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在“主要任务”的“创新教学过程”部分提出:“全面把握‘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系统性教学思路与方式,实施更有效的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明确要求“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而且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在具体落实相关要求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如何在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至关重要。无论是学生的学习需求,还是学生所表现出的兴趣爱好,体育教师对此的了解和把握的全面与深入程度,都直接关系到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质量。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注重一体化教学,这是最不容忽视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就是要充分考虑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受益,注重一体化教学才能更全面和系统地落实好“教会、勤练、常赛”。
(二)“教会、勤练、常赛”的准确定位及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对于“教会、勤练、常赛”的理解,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视角,但如果对什么是“教会、勤练、常赛”理解不到位,或者有偏差,就难以很好地将其贯彻落实好。就“教会”而言,《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教会”学生的内容是: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与专项运动技能;“教会”的程度依据学段目标不同而确定,最终达到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或比赛场景中灵活自如地运用。所以,是否“教会”和“教会”什么都需要明确把握。就“勤练”而言,《指导纲要》提出,要把握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考虑到不同项目、不同班额、不同场地器材条件等合理把握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提高学生的运动效果。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特征,组织练习的方式应体现小学基础期趣味化、初中发展期多样化、高中提高期专项化等特点。练习的科学性要把握,不能盲目练习,要保证练习的质量。《指导纲要》还提出,课内外与校内外练习都要注重时间充足、形式新颖、准确有效、安全保障,注重在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锻炼还要确保有足够的量和有实效性,“勤练”的要求越具体,越有利于体育教师把握其方式方法。就“常赛”而言,《指导纲要》表达得更为明确和具体,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每堂课上的教学比赛,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组建班队,要周周打比赛,周末可组织全校体育比赛。《指导纲要》不仅在参与人群上强调了面向全体学生,而且在比赛活动安排上强调了要经常组织学生参与比赛。因此,如何将“教会、勤练、常赛”落实到位和落实好,对于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会”“勤练”“常赛”三者中,最具挑战性的应该是如何“教会”,因为能否“教会”、何时“教会”,并非靠体育教师一人就能完成,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诸如教学环境条件是否满足、学生参与兴趣与积极性是否较高等,只有条件适配度好、学习需求度高,体育教师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后,“教会”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目标。《意见》还将能否“教会”作为评价体育教师的指标之一,体育教师的施教压力会由此增加,而主客观条件改善不及时、不到位,“教会”的程度不高,亦会制约体育教师发展。
(三)“教会、勤练、常赛”的落实路径及有效组织策略
要达到有效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目标,不仅需要路径清晰,而且要充分考虑其组织策略是否可行和有实效。首先,在落实路径方面,要采用一体化落实总体思路,即强化课内外、校内外协同配合。一方面,课堂上,体育教师不一定都能把学生教会,学生也难以达到熟练掌握和养成习惯的程度,比赛活动的开展更不能完全靠课堂完成。所以,课堂上,体育教师只要做到时间不浪费、设计与组织合理、教学过程认真把握等就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了,不能苛求学生全部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会”要求。另一方面,课外和校外作为第二课堂,要强化其组织的合理性、时间的保障性、内容的延伸性等。如此,完全有可能实现课上未教会的,在课外或校外的强化练习中掌握,甚至达到灵活自如地运用的效果。基于此,谈到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时,要有一体化、多路径协同发力的意识,如此方能使其落到实处。其次,在有效组织方面,需要明确何谓有效组织、达成什么样的程度算有效组织。一方面,要注重“教学”“勤练”“常赛”单个方面的有效组织。这是因为“教会”“勤练”“常赛”三者都需要有效组织才能达到目标。更进一步说,朝向“教会”且最终真正“教会”,这样的组织应该是过程省时、方式简便,同时是扎实推进的,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需要通盘考虑;要求“勤练”且养成习惯,这样的组织应该是时间充足、持续开展、动态发展的,促成习惯的变化;强调“常赛”就要让比赛成为常态。另一方面,要注重“教会”“勤练”“常赛”三者整合的有效组织,即评判视角是把“教会、勤练、常赛”看成一个体系,其效果是整合后综合来看的。有效组织也是要看综合组织的效果如何,以有兴趣、有习惯、有能力为评判其有效组织的标准较为适宜。因此,有效的组织就要朝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习惯培养、能力形成,而不仅仅是要求掌握单个技术或组合技能。无论怎么样,对于体育教师而言,这些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一旦目标达成了、质量提升了,体育的效果也就能扎实稳妥地落到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上。
三、基于“学、练、赛、评”一体化努力打造新样态课堂
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2022年版课标的修订与实施,最终的指向主要是课堂这一核心阵地。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总体上要朝向一体化。就体育课堂而言,在贯彻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基础上,要围绕“学、练、赛、评”打造一体化新样态体育课。一体化不仅体现在系统上,还体现在一环扣一环的衔接上。
(一)“学、练、赛、评”一体化新样态体育课“新”的标志
贯彻落实好“教会、勤练、常赛”,为什么要打造“学、练、赛、评”一体化新样态体育课?新样态体育课究竟“新”在哪里?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中提出的“教会、勤练、常赛”该如何落实?从课堂上看,体育教师需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系统把握。以前的课堂都有“学”与“练”,有些课上也有“赛”与“评”,但并非所有的课堂都能将“学、练、赛、评”系统地呈现出来。提出打造“学、练、赛、评”一体化新样态体育课,一方面充分考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要能够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挖掘“以体育人”的功能和价值;另一方面,“学、练、赛、评”一体化能够构成一个学习闭环,且每节课都能指向“学以致用”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练、赛”的效果如何,要通过“评”来及时反馈、查漏补缺、优化调整。“评”的活动的开展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评价能力。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对错与优劣,并能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因此,尽管2022年版课标针对“教会、勤练、常赛”提出了“学、练、赛”一体化,但就体育课的完整性来看,“学、练、赛、评”一体化才能够更系统和更全面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新样态体育课的“新”就体现出来了:学习方式更系统、育人指向更明确。新样态体育课堂一旦常态化开展,就能更持久地显现一体化改革的价值和意义。
(二)“学、练、赛、评”一体化新样态课堂要让学生走到正中央
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无论是哪一个轮次,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022年版课标从核心素养贯穿始终,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引领、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要求和有选择性设置,再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提出,都充分体现了2022年版课标更加关注学生和学生的发展。“学、练、赛、评”一体化新样态体育课堂的打造,将从过去的“以教定学”,逐渐转向未来的“以学定教”。“以学定教”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要关注学情、指导学习、优化学法等,而且体现在从备课环节就要注重“以学定教”。观念的转变十分关键,如果教育教学观念未能及时转变,只重视形式上的“学、练、赛、评”,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的。打造“学、练、赛、评”一体化新样态体育课堂,让学生走到课堂的正中央,除了要求体育教师转变观念,还要求整节课的教学活动的安排都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场地器材的设置、各项活动的安排,还是基于学情、为了学生、重视学习、力求学会,这些都是学生学习与发展所需,也是“教会、勤练、常赛”具体落实的关键。体育教师还要关注个体差异——学生不仅有兴趣爱好的差异,而且有素质基础的不同、技能水平强弱之别,甚至有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的不同。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师只有把关注点集中在学生身上,教学的思路才会更清晰,教学的针对性才会更强,才会从单纯的“教教材”逐渐转向“用教材教”,教育教学的效果才能因此更加凸显。
(三)“学、练、赛、评”一体化新样态课堂要求突出体育教师的指导性
新样态体育课堂,不仅在形式上补充完善教学各环节,而且在内容上使体育教师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聚焦,尤其会逐渐聚焦在指导性上。由于新样态体育课堂更加突出“学、练、赛、评”一体化系统组织,所以体育教师除了要强化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指导,还要加强对整体的指导。就每个环节而言,“学”,多数情况下被看作学生学习的开始,学生要通过听讲、观察等方式学。该阶段,教师要进行讲解、示范,还要在讲解示范前,指导学生如何听讲、观察,甚至对观察什么都要提出要求,只有这样,学生的学才能更有效,观察清晰、听讲明白,才有利于后续的精准练习。“练”,是学生熟练掌握技能的重要学习方式,会不会练起着关键作用。如何才能会练,体育教师的指导要及时跟进。学生在进行练习前,体育教师对练习的指导要突出表现帮助学生明晰练什么、练多少、练到什么程度、和谁一起练、练的安全保障、练的目的等,指导越到位,练习的效果就越显著。“赛”,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和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学以致用水平的重要方式。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比赛前,不仅要提出比赛的规则要求,而且要指导学生在比赛中与他人合作、拼搏进取、胜不骄败不馁等,指导得越明确,学生才能通过比赛得到越高程度的教育和引导效果。对于“评”,尽管课堂上体育教师评价学生的情况比较多,但也应适当安排学生自评或互评。学生一旦参与评价,体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懂得评的标准,能判断对错,而且要指导他们懂得从哪里判断,学会用语言表述评价的结果。基于此,体育教师指导学生评价就尤为重要。就整体而言,体育教师在新样态体育课堂中对学生的指导,要看学生在“学、练、赛、评”各环节的综合表现,既可以穿插于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及时指导,也可以在基本部分即将结束或放松活动后进行小结,总结学生课上表现、学习效果等,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课后如何复习、围绕哪些方面强化练习等。体育教师的指导性越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准确性和实效性越容易提高。
综上所述,从体育教师发展视角解读2022年版课标,要特别注重明确新要求、迎接新挑战、打造新课堂。把握“三新”,既可以从宏观上明要求,也可以从中观上强能力、迎挑战,还可以从微观上细化教学,提升课堂质量。在落实2022年版课标的同时,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水平也将得到更好发展与提升。
详见人大复印资料《素质教育》2022年第8期
览众刊之胜
展教育之魅
人大基础教育期刊社
长按二维码关注
我知道你在看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