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影视改编研究对经典文化的艺术传承多些宽容

今天 6阅读 0评论
继2010年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版《红楼梦》引发争议后,近期,胡玫导演的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引来更加汹涌的吐槽。笔者看完后倒是认为,运用最新的影像技术、以当下审美口味来翻拍这部古典文学瑰宝,哪怕效果不尽如人意,这种勇气和创新实践都值得鼓励。一句话,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传承要多些宽容。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确实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先说人物。由于电影时长受限,黛玉、宝钗的戏份较多、辨识度高,而金陵十二钗中其他人物形象明显刻画不足。再说剧情。影片将《红楼梦》小说中的许多经典情节,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元妃省亲、宝玉大婚、黛玉玉殒等,压缩到不足两个小时,叙事主线不突出,情节简单堆砌。还有一些小说中前后呼应、贯穿多章节的伏笔暗线,如曹雪芹以“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笔法写王熙凤和贾琏窃取林家遗产,电影中则是省略了过程,直白地展示结果。再说场景。特效制作为整部电影增色不少,但个别场景如黛玉葬花过度使用影视特效营造唯美浪漫气氛,画面与仙侠剧如出一辙,不符合《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 艺术创作有缺憾是正常的,值得深思的是,作为一名执导过《汉武大帝》《雍正王朝》等优秀影视剧作品的著名导演,胡玫难道不知道《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存在的明显不足之处吗? 人类情感永远是艺术作品的塑造大师。在影视剧创作高度商业化的当下,相信没有导演敢拿票房开玩笑,完全无视受众心理而一味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移动互联网已悄然削减人们的耐心,以前在电视机前安静坐一个小时收看影视剧的情境越来越少。数字时代,人们看中的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获取更多资讯、撷取更多新鲜事件,这便是两分钟一集、剧情高度集中的爽剧蓬勃兴起的重要原因。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中,对于坐到电影院的观众,每一位导演想的,都是给观众的越多越好,剧情能激烈的尽量不温婉、能明确的绝不暗示。这或许便是胡玫拍摄出这样一种风格的《红楼梦》的考量。 在包括影视创作在内的任何艺术表达形式面前,文化经典都是屹立于民族文化历史上的一座座“高山”,《红楼梦》尤其如此。《红楼梦》历来被视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奇书,更被誉为集纳政治经济、风俗风貌、饮食着装、建筑文化、艺术哲思的古代文化宝库。曹雪芹从一位清朝煊赫家族的公子,沦落为只有几间茅屋的布衣百姓,亲历世态炎凉,看遍人情世故,以辛苦不寻常的十年,写成“字字都是血”的皇皇巨著,历史长度、情感跨度、心灵深度共同奠定了《红楼梦》文学“高山”的地位。 “高山”面前,艺术工作者凭着“仰止”情怀、穷尽力所能及的艺术手法,期望让当代人再次关注经典、不忘经典,这种勇气和尝试相比演员像不像、情节是不是完全复原更加宝贵。经典的生命在于不断被记起,不断被赋予时代特色。自2010年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播出至今,14年间鲜有引发广泛关注的影视剧作品,用胡玫的话来说,“现代年轻人离它越来越远了”。

红楼梦影视改编研究对经典文化的艺术传承多些宽容

许多导演不是不想对《红楼梦》进行再创作,而是面临的挑战实在太大--翻拍这种国民大IP,需要兼顾尊重原著、致敬传统、迎合当代观众、争取票房等多方面因素。著名导演王家卫坦言,“从小就喜欢这部著作(《红楼梦》),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想好怎么去拍”。在这种情况下,能有导演敢于冒着巨大的风险尝试改编,试图让现代年轻人关注到近年来被忽略的文化经典,实在应该给予更多鼓励、宽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zy的个人网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