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育教学类系列课程的优化与整合

今天 1阅读 0评论


1.研究目的

为了有效地实现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提高培养质量,研究对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类系列课程进行有效地整合和优化,以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

2.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对《课程方案》以及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类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期了解当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为课程的整合和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结果与分析

当前,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根据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课程方案》,对教育教学类课程开设了《学校体育学》的同时,还开设了《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设计》和《体育教材教法》等教育教学系列课程。反观其内容,出现了一定的重复现象。对一些新近出现教学形式如说课、微课、翻转课堂,以及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内容没能及时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势必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类系列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以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保障培养质量。

3.1体育教育系列课程的门类与内容

根据教育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及其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开设的体育教育类课程主要有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材教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师范技能内容如:说课、微课、微格教学、翻转课堂等,下面就其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描述。

3.1.1《学校体育学》主要内容概述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提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当前,不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使用的学校体育学版本主要有: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的《学校体育学》(潘绍伟、于可红:2016);沈建华、陈融(2010)等主编的《学校体育学》。根据诸多版本对比,《学校体育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关于学校体育基本问题探讨,包括学校体育的发展历史及其思想演变、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体育课程与教学,其中包括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实施、体育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体育教师等内容。另周登嵩教授主编的《学校体育学》还增加了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管理、大学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环境等相关内容。

3.1.2《体育课程论》课程主要内容概述

《体育课程论》是研究体育课程教育领域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和解决实践问题的理论体系,实属学科课程论,并具有集理论性和应用性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的特征。2006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李艳翎教授编写的《体育课程论》主要内容有学校体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学校体育课程观、体育课程的结构、体育课程的设计、体育课程计划、体育课程资源、体育课程改革、国外体育课程研究以及现当代体育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远程教育。2005年年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崔伟教授主编的《体育课程论》在内容结构上与上述内容基本趋同。此外,还有2012年南京大学出版社郭太玮主编的《体育课程导论》等。

3.1.3《体育教学论》课程主要内容概述

当前,比较有影响力的《体育教学论》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毛振明教授主编的《体育教学论》。全书共12章,根据教学诸要素,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主体、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模式、体育课堂教学、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环境以及体育教学评价等。另有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龚正伟主编的《体育教学论》,内容包括体育教学基础理论、体育教学系统理论、体育教学过程理论和体育教学设计理论。

3.1.4《体育教学设计》课程主要内容概述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育教学类系列课程的优化与整合

2005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教学设计》(杨雪芹,刘定一主编)主要内容有体育教学系统中诸要素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媒体、过程等方面设计)、体育教学策略设计(包括教学模式、体育课结构及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的设计)。当然作为一本著作或教材,为了保有其完整性,把一些背景性的理论、概念等也融入其中。关于《体育教学设计》另有苏胜芳、高学明(2013),杜俊娟(2007),张新(2007)主编的相关书籍。

3.1.5《体育教材教法》课程主要内容

体育教材教法,是以“体育教学”为基本研究对象,探讨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般规律的学科或科学。从广义上讲,体育教材内容隶属于《体育课程论》的内容范畴,体育教学方法隶属于《体育教学论》的内容范畴。目前关于《体育教材教法》的相关书籍有诸多版本,就主要内容而言,是关于各个运动项目的教学,主要有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健美操、武术、乒乓球等,每个运动项目分别从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顺序、练习方法等方面进行内容编排。其实这些内容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在普修阶段已经学习,更何况在专选阶段对个别项目又有进一步学习,所以,《体育教材教法》如果仍以理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讲解,只是在原来内容上的重复,已无太大意义。

上述体育教育教学类课程内容进行描述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明确各课程之间的内容异同,以便为相关课程的内容整合和优化提供参考。

3.2当前体育教育类课程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根据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类系列课程内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凡《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材教法》等内容在《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中均已呈现,只是论述的详尽不一。在《体育教学论》内容中“体育课程资源开发”部分本属于《体育课程论》的内容,如两门课程同时设置,在实践教学中就会出现重复教授。还有《体育教学设计》和《体育教材教法》的内容也只是对《体育教学论》内容的理论拓展,重复内容居多。在近两届的《学校体育学》与《体育教学论》研讨会上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专家和教师。就当前开设的各门课程而言,《学校体育学》可以说应为各门课程母课程,各门课程是由《学校体育学》分化而来的。

关于《体育课程论》与《体育教学论》的隶属关系,在教育学界和体育学界也一直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就具体目标和任务,体育课程论主要解决“教什么”,以及“为什么教”等相关问题,而体育教学论指向的是“如何教”等问题,二者似乎并不存在隶属及相互包容的关系。课程不仅仅为教学指定活动内容,而且还规定着教学活动总的方向及目标,从此种意义上讲,课程确属教学的上位概念。教学活动中,课程的多方面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教学过程本身的逻辑。课程方案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得到发挥而实现作用,也可以说,教学过程实现着课程的精细加工及再生和演绎,从这种意义上讲,课程可被理解为教学活动内容的一个“原型”。当前,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从“大课程观”的角度理解,大多数学者认同教学论在关系上隶属于课程论。由此,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类课程如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材教法的关系可为(见图1):

1 体育教育专业专业教育教学类课程层次关系图

3.3体育教育类课程内容教学整合与优化

3.3.1相关文件规定的教育类课程分析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课程方案》(教体艺[2003]7号),2004年教育部分别印发的《指导纲要》,2012年教育部关于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2018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文件在必修课程的主干课程中设置了《学校体育学》。选修课程(体育教学训练方向)设置了《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教学设计》,《学校体育发展史》等。自从方案出台至今,体育学界对方案一直存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这些暂且不讲,根据方案设置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以及对课程内容的分析,我们已经感受到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不足。因为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为了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有效地掌握体育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就要进行合理、必要的整合。

3.3.2体育教育专业教育类系列课程的整合与优化

《学校体育学》一门课程把专业相关的教育类课程融入其中是必然的现象。但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也将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以至于分化出不同课程门类,这也是理论发展的必然现象。但就课程设置而言,可采用合而总之,或分而立之的方法,但基本原则是让学生掌握必须的体育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但绝不因为“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

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发和利用、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设计等主要理论知识,对当前出现的一些新的教学形式、方法,如微格教学、微课、说课、翻转课堂等也应该列入课程教学之中。因此,在对体育教育专业教育类系列课程的整合与优化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兼顾到拓展内容的扩充。

3.3.2.1《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的优化与重构

《学校体育学》是阐明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或学问。使学生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具备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学校体育学》主要阐述学校体育的宏观理论,其主要内容结构体系为:一、学校体育基本理论,具体内容有学校体育发展概要、指导思想、教育目标等;二、体育课程相关理论,具体内容涵盖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四、学校体育管理内容,包括学校体育管理机构、机制及法规等;五、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体育教师等内容。与原来《学校体育学》内容结构体系相比较,删除了与体育教学相关的内容,避免了与《体育教学论》课程内容的重复性;增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内容,这些内容既归属于《学校体育学》,有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3.2.2《体育教学论》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的优化与重构

《体育教学论》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揭示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体育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环境以及体育教学评价等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理论体系也应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如当前出现的微课、说课、翻转课堂等理应纳入《体育教学论》的内容结构体系之中,这也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3.3优化体育教育教学类系列课程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实践性是体育学科一大特点,在体育专业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体育课程的学习。特别是《体育教学论》,在让学生获取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因此,《体育教学论》采用理论+实践的课程教学模式,即合理分配学时比例,理论讲授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实践的基本形式为:

第一、学生先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水平,自主选择教学内容。

第二、学生依据教师提前规定的教学条件,如:学生数、场地、器材等,独立自主编写教案。

第三、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修改教案。

第四、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45分钟),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安排每个学生轮流模拟教师角色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一次。

第五、每个学生轮流模拟教师角色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活动结束后,立即进行评课,并建立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的课堂评价体系,解决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结论

在课程设置上,综合《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设计》和《体育教材教法》等课程为《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两门课程,这样设置即符合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有顺应了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在课程内容上,《学校体育学》删除与体育教学相关内容,增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内容。把微课、说课、翻转课堂等内容纳入到《体育教学论》理论体系之中。

在教学形式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体育教学论》教学形式,合理分配学时比例,在完成理论讲授之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zy的个人网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