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育电影周之官方电影观摩交流会日程安排
搜狐体育讯 活动安排:
时间:2007年7月9日-7月11日下午13:30-17:00
地点:中国电影资料馆一层放映厅
主办单位: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组委会
协办单位: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资料馆
官方网站:www.2008officialfilm.com
网络支持:搜狐
观摩嘉宾:奥组委官方领导、核心媒体、体育拍摄专业人士、专业电影从业人士、幸运观众等60人/场;
观摩形式:以新颖、专业、具广泛传播力为特点,以观摩和交流互融,夹叙夹议。
具体日程:
时间(7月9日) |
日程 |
备注 |
13:00-13:30 |
媒体签到 |
|
13:30-13:35 |
主持开场 |
吴琦 |
13:40-13:50 |
官方网站上线仪式 |
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邵世伟、新影厂副长厂郭本敏、搜狐联席总裁余楚媛代表共同启动网站上线 |
13:50-14:00 |
领导祝贺发言 |
邵世伟副部长祝词;郭本敏祝词;余楚媛祝词; |
14:05-14:35 |
历届官方电影经典影像集锦播放 |
|
14:35-15:05 |
中国奥运官方电影交流会 |
电影主创代表:顾筠、吴琦、王竞;专家代表:单万里、贺幸辉、牛静等;嘉宾交谈,记者互动;(如:"你认为本届奥运官方电影怎么拍?") |
15:05-17:00 |
影片播映 |
1992《巴塞罗那奥运会》 |
17:00-17:05 |
结束 |
自由交流 |
排片:
时间 | 观摩影片 | 交流嘉宾 | 观众构成 |
7月9日 | 30分钟综合片 | 顾筠、单万里、牛静(或贺幸辉)王竞、吴琦(主持人) | 奥组委领导代表媒体代表幸运观众 |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 | |||
7月10日 | 1936年《奥林匹亚》 | 单万里、王竞 | 自由观看(含幸运观众) |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 |||
7月11日 |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部 | 单万里、王竞 | 自由观看(含幸运观众) |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 |
附:影片简介(五部):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官方电影
——片名为《马拉松》(因为本片以马拉松作为结构线索)
西班牙电影导演卡洛斯·绍拉(Carlos Saura,1932— )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官方电影《马拉松》的导演卡洛斯·绍拉,是继路易斯·布努艾尔之后又一具有广泛国家影响的西班牙电影导演。1959年,他首次执导的长故事片《流浪儿》被公认为是西班牙“新电影”的开山作。
这部影片命名为《马拉松》,主要是因为马拉松比赛被用做结构全片的线索。影片在交代了颇具西班牙风格的开幕仪式之后,向观众展现的第一个运动项目就是男子马拉松,拍摄了运动员出发的场面。接着,镜头转向其他比赛项目,但是马拉松比赛的场面不断出现在这些项目的转换之时。这部影片重点表现的是径赛项目(有些场面甚至像电视转播那样以不同的速度反复回放比赛过程中的精彩段落),其他项目许多项目,如铅球、铁饼、游泳、足球等只是点到为止。绍拉在拍摄运动场面时,非常细腻地捕捉到了最具运动美感的场面。同时,他还非常注意表现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表情变化,以及赛场之外的感人场面。
影片主要内容:片头俯拍巴塞罗那及体育场,团体操表演,运动员入场式,宣布开幕,升旗仪式,点燃圣火。男子马拉松出发。女子100米。男子100米。女子100米跨栏。男子100米跨栏。女子4X100米接力。拳击赛前。女子体操赛前。男子马拉松进行中。女子跳高。男子4X100米接力。女子200米。男子200米。男子跳高。女子马拉松终点。男子壁球。男子举重。女子400米。男子400米。足球。男篮。男子马拉松(13公里处)。男子400米跨栏。男子铁饼。女子铁饼。男子铅球。女子铅球。女子4X400接力。男子摔跤。女子800米。男子800米。男子跳远。男子游泳。女子游泳。女子1500米。男子体操比赛。男子马拉松(17公里处)。其他比赛项目。.男子马拉松(25公里处)。其他项目。男子马拉松(38公里处)。其他项目。男子马拉松(终点)。
1936年柏林奥运官方电影
——片名为《奥林匹亚》(拍摄于1936年,完成于1938年)
1936年柏林奥运官方电影《奥林匹亚》(德国,莱妮·里芬施塔尔,1938年)
【单万里按】《奥林匹亚》是1936年柏林奥运官方电影,拍摄于1936年,但直到1938年才最终完成。主要原因是素材太多(40多万米胶片),剪辑起来很费功夫(18个月,而且编导莱尼·里芬施塔尔又想将其做成一部精致的影片。根据里芬斯塔尔的提议,本片于1938年4月20日希特勒49岁生日之际在柏林乌发宫影院首映。本片曾参加1938年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金狮奖。本文选自单万里、张宗伟主编《纪录电影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出版)
【影片简介】
这是一部以1936年在德国首都柏林举办的第11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为内容的大型纪录片。这部影片分为两集:第1集《民族的节日》(又译《民族的祭典》),第2集《美的节日》(又译《美的祭典》)。片首字幕:献给奥运会的缔造者皮埃尔·顾拜旦。献给世界青年。
第一集《民族的节日》。影片首先把观众带到奥林匹克运动发源地希腊,展示古希腊神庙里陈列的一系列最早田径运动员的精美塑像。伴随着奥林匹亚竞技运动的诞生,崇尚男性健壮、孔武有力的身躯,欣赏他们优美的运动身姿,曾经成为古希腊的一种时尚。为此,古希腊艺术大师们创作出诸如阿奇利斯、帕里斯、亚历山大大帝等英雄、武士或半神精美绝伦的塑像,把他们视为健美的典范,表达对男性美的赞颂。随后,影片中米龙那尊闻名遐迩的古代“掷铁饼者”塑像,幻化出现代男女运动员投掷铁饼、铅球、标枪、体操等一个个优美健康的裸体运动形象。
在奥林匹亚远古祭坛上,运动员采集圣火,点燃火炬,然后通过接力传递,先后穿越7个国家,最终送到德国首都柏林的奥林匹克运动场,圣火将在由51个国家的运动员参加的第11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熊熊燃烧。盛大的各国运动员入场式后,纳粹元首希特勒宣布第11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
影片集中记录了若干项重点赛事的决赛,特别是打破世界或奥运会记录,与德国运动员夺冠摘金的项目。在这次运动会上,美国著名黑人运动员杰西·欧文斯奇迹般地一人连获100米、200米、跳远、男子4ⅹ100米接力四项金牌,成为最为耀眼的体育明星;德国运动员摘取了铅球、链球、标枪等项金奖;此外,男子100米决赛、跳高、跨栏、中长跑、富有戏剧性与悲剧性的接力赛、马拉松长跑以及夜幕降临后依然在美国与日本运动员之间进行的争夺撑高跳冠军的比赛也都展现在观众面前。
第二集《美的节日》。清晨的奥运村,天还没大亮,大地尚未苏醒,年轻的运动员已然起床来到户外活动身体,开始了晨练。摄影机一直追随着运动员们的各种晨练活动,甚至在他们活动结束后,跟随芬兰运动员走进热气腾腾的桑拿浴室。该集记录余下的重点赛事:体操、游泳、击剑、拳击、五项全能、美国明星运动员格林·莫利斯夺冠的十项全能、在基尔港举行的帆船与皮划艇比赛、德国与印度进行的曲棍球决赛、意大利与奥地利争夺足球金牌的决赛、100公里自行车公路赛、马球决赛。
在马术全能运动中不幸摔断锁骨的冯·旺根海姆男爵坚持比赛,最终为德国赢得又一枚金牌。在格伦瑙举办的划船比赛中德国一举获得5枚金牌……随着历时16天的各项赛事结束,第11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迎来闭幕式,圣火台上奥林匹克运动会圣火熄灭,摄影机升起,俯瞰灯火辉煌的运动场……闭幕式并非奥林匹克运动的结束,而是业已奏响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气势恢弘而久远的和弦的一次暂歇。
1984年洛杉矶奥运官方电影
——片名《光荣的16天》(16 Days of Glory)
巴德·格林斯潘,1984年洛杉矶奥运官方电影《光荣的16天》导演
1992年洛杉矶奥运官方电影《光荣的16天》,.由美国电影导演巴德·格林斯潘执导,是一部宏观叙事与个人讲述相互结合的影片。在电视转播日益发达的时代,这部影片融合了大银幕与小荧屏的优点,既注意捕捉赛场内的精彩瞬间,又设法拍摄赛场外的感人故事。影片中有一个较长的段落献给了中国代表团的入场式和运动员获得金牌的场面(大约开始于90分钟)。影片结尾,伴随着多明戈的男高音独唱,集中表现了颁奖仪式,赛场的电子屏幕上显示“1988年汉城再见”。
1964年东京奥运官方电影
——片名为《东京奥林匹克》(Tokyo Orimpikku)
1964年东京奥运官方电影《东京奥运会》(日本,市川崑,1965)
1964年东京奥运官方电影《东京奥林匹克》由日本导演市川崑执导。.作为日本战后最有影响的导演之一,他曾经与黑泽明一起组建“四骑会”。他的作品深受青年时期经历的战争的影响,并且充满东方情味和细腻的美感。市川崑的不少作品改编自文学名著,如《我是猫》、《火烧金阁寺》等,被称作日本的作家电影派。他的最重要代表作包括《细雪》、《缅甸的竖琴》和纪录片《东京奥林匹克》,其他著名影片包括《七十四人刺客》、《恶魔吹着笛子来》、《母亲》,以及改编自横口沟史的悬疑恐怖片《八墓村》等。
影片《东京奥林匹克》的第一个镜头是出现在银幕中央的硕大的太阳,这个长达半分钟的镜头不免让人想起日本的国旗,同时也阐释了日本国名的含义——太阳升起的地方。第二个镜头是一个铁球迎面飞来,接下来的一组体育场馆的镜头充满线条美和纵深美。射击选手的神态,尤其是眼神被表现得十分出色。拍摄划船比赛时,选手成剪影的动作成为图片摄影的经典画面。影片还十分注重音响的表现力,比如运动员掷球出手的声音被表现得十分真切。此外,影片的音乐具有十足的日本民族特色。
在拍摄《东京奥运会》时,巿川崑以谨慎而内敛的手法,先介绍奥运历史,再用点到为止的含蓄方式呈现每种竞赛的简短过程。影片捕捉到了运动选手在竞赛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力度与美感,微妙地纪录了体操竞技表演、田径竞技运动,以及运动员和观众的神情。影片的剪辑十分讲究,展现了自由的时空观念,镜头之间的关系被处理得炉火纯青。特别是在各项比赛之间,镜头自由流畅地来回穿插。影片既表现力量和竞技体育之美,也表现了当时日本正在从战后振兴,经济开始崛起的繁荣和自信。……
1972年慕尼黑奥运官方电影
——片名《八个视点》(Visions of Eight)
单万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1972年慕尼黑奥运官方电影《八个视点》是一部集锦式的影片,由多个国家的八位导演联合拍摄,每位导演拍摄其中的一个片段,表现该届奥运会的一个阶段或一个方面。这些导演是(以西文姓氏拼音为序):捷克斯洛伐克导演米洛斯·福尔曼(Milos Forman),日本导演市川崑(Kon Ichikawa),法国导演克劳德·勒鲁什(Claude Lelouch),苏联导演尤里·奥泽洛夫(Yuri Ozerov),美国导演亚瑟·潘恩(Arthur Penn),西德导演迈克尔·弗莱格哈尔(Michael Pfleghar),英国导演约翰·施莱辛格(John Schlesinger),瑞典导演梅·扎特林(Mai Zetterling)。
影片的片头有这样一段字幕:“许多人都熟悉向日葵,但是没有人以梵高的方式看向日葵。全世界许多人都熟悉奥运奇观,但是本片不是按照时序记录奥运会,也不是描述成功者和失败者,而是8位电影艺术家个人的分离的视点。” 影片由8个片段组成:1、The Beginning;2、The Strongest;3、The Hightest;4、The Women;5、The Fastest;6、Decathlon;7、The Losers;8、The Longest。
慕尼黑奥运会举行期间发生了一桩恐怖事件:一伙来自巴勒斯坦极端恐怖组织“黑色九月”的恐怖分子闯入保安系统漏洞百出的奥运村,将11名参加奥运会的以色列运动员劫持为人质,要求以色列官方释放此前被拘押的巴勒斯坦人。然而,西德警方却将一场武装解救行动变成了血腥的枪战。激战过后,除了略有伤亡的西德警察以及全部被击毙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外,11名以色列人质也全部遇难。《八个视点》纪录了惨案发生之后的一些场面。后来,慕尼黑惨案被多次搬上银幕,如故事片《慕尼黑21小时》(1976,慕尼黑恐怖事件持续21小时)、纪录片《九月的一天》(1999,慕尼黑恐怖事件发生在九月)、故事片《慕尼黑》(2005)。
(责任编辑:海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