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购物狂的自白》——爆米花电影撕开的“精致穷”疮疤
“你知道那种帅哥冲你微笑时,心里就像被热吐司融化的奶油的感觉吧,这就是我看到商店后的感觉——只不过要更强烈些。”
“要知道,男人,可不会像商店一样爱你护你,遇见不合适的男人,也不能7天退货,把他换成漂亮的羊绒衫。”
“商店的味道总是那么美妙,可以燃起你对不曾拥有事物的一丝期望。当指尖划过这些亮眼的新包装袋 ……Oh yes!”
丽贝卡品位脱俗,梦想是做个时尚编辑,同时她也是一个购物狂:面试、失恋、挫折、失业、聚会、上节目……无一不构成她买买买的理由。但这种美丽愿望的满足,仅限于购买片刻的欢愉,账单到来之后,那就是另一番别致又凄惨的景象了——从头到脚被大牌捆绑的丽贝卡,饱受经济困顿的折磨。
她也曾经试图抵抗购物欲望的侵袭,曾站在她喜欢的绿围巾前,告诫自己已经欠了信用卡900美元了,可是最终仍然不能战胜心底的欲望,无视柜姐对她的鄙夷,以10美元、20美元的刷法刷了数张信用卡、还要加上以谎言博取同情骗取男主角的20美元,才勉强买下了围巾,心满意足地去参加面试。
经济陷入这种窘迫困境还要买买买,真是可怜又可悲。然而绿围巾并没有助她入职时尚杂志,却让她阴差阳错地意外应聘成为了《成功理财》杂志的记者。
丽贝卡本身就深陷财务危机,被信用卡公司追着跑,编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欺骗信用卡追债人,而此时她却变成了写专栏教别人理财的记者——这部喜剧电影不遗余力将荒谬的冲突演绎到极致,丝毫不吝惜黑色幽默的表达。
1.被奢侈品充斥的人生,真正拥有的却微乎其微
真正拥有一件衣服并不是你把它封存在衣柜中的时候,而是你穿在身上的那一刻——如果买回家后它就被藏在衣柜不见天日,那跟从来没有拥有过并无差别。从这个角度来说,丽贝卡拥有的真的不多。
每一个购物狂几乎都会有一个摇摇欲坠的衣柜,和永远缺一件的衣服。去年买的衣服永远不会记得,甚至别人记得自己都不记得——丽贝卡就是这样的。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说的是“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中,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
举个通俗一点的例子来说“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人在饥饿的时候吃到的第一个包子效用是最高的——它满足了胃的最迫切需求,第二个包子次之,第三个包子次次之,等到吃到第十个包子的时候,恐怕就会恶心想吐了,此时边际效用几乎是负值。
物欲也是如此。人生中第一次最渴望拥有的那件衣服到手的时候,是幸福感最爆棚的时刻,物欲满足以后的第二件就没有第一件来得心动,即使它可能还要更贵一些。再后来的也更不过就是锦上添花,当百件千件衣服堆积如山,柜子里充斥着过多无用之物的时候,面对找不到衣服的困惑、无力偿还信用卡的焦虑,极有可能幸福感(边际效用)已经是负值了。
所以说,买买买也许是所有女人的梦想,可无节制地买买买却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更多一点”幸福。
2.与信用卡共同透支的,是珍贵的诚信和名誉
为了获得她想要的东西,为了躲避信用卡追债人,为了掩饰自己是购物狂的疯狂一面,丽贝卡编织了数不清的荒唐谎言:
为了美化自己买绿围巾的原因,她说她要送给她生病的婶婶,谎言将被戳穿时,她又说她的婶婶死了。
为了躲避债务追讨公司的追债人,说自己在医院治疗抑郁;说自己滞留在芬兰(因为她认为没有人会去芬兰调查),说自己会说流利的芬兰语。
为了摆脱追债人,撒谎说追债人是一直纠缠她的前男友。
谎言说得久了,甚至自己都有点信了。然而谎言之所以是谎言,就是终有被戳破的一天。当真相被撕开,被谎言装点美貌的“Liar”,还会风头无两吗?当信用破产,人生还能重新再过一次吗?
3.与金钱一起失去的,差点是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值得的爱人
“他们(信用卡公司)说我是非常重要的客人,现在他们给我寄威胁信了”。
丽贝卡最好的朋友苏西是她的房东。在丽贝卡失业又被债务公司追讨时,苏西毅然决然撕了房租支票(免了丽贝卡的房租),同她一起分析账单,帮助她戒除购物瘾,还给她买了好看的裙子让她成为自己的伴娘。
可是虚荣的丽贝卡在仅能赎回一条裙子的时候,选择了那件去录电视节目的装束,放弃了伴娘礼服,伤透了苏西的心。
在直播间,被愚弄的信用卡追债人愤怒地当着所有电视观众的面,揭穿了丽贝卡的谎言,让她无地自容;被蒙在鼓里的卢克(杂志社主编,丽贝卡的爱慕对象)还在为她辩护,却发现自己被欺骗了,卢克觉得自己像是个被丽贝卡玩弄于谎言间的傻瓜。原本为女儿骄傲的丽贝卡的爸妈在电视机前知道了真相,也差点惊掉下巴。
喜剧当然不会拍成苦大仇深的结局,影片的最后丽贝卡痛定思痛,卖掉了自己的私藏的大牌衣物,清偿了债务,找回了友情和爱情,报复般地把钱换成了数也数不完的硬币,交还给抓狂的追债人。
当橱窗里精美的衣物冲她招手,她再也不为所动,终于摆脱了物欲的纠缠。
4.拨开诱人的迷雾,价格和价值,你真正想拥有的,究竟是哪个?
丽贝卡精致吗?的确。丽贝卡贫穷吗?的确。
丽贝卡的“穷”,很大原因在于她本来出身普通家庭,却试图拥有“过多”超过自己经济承受能力范围的东西。
《奇葩说》第六季第三期,傅首尔的一段话仿佛就是对丽贝卡说的:
“如果身后有人支撑,我觉得那不叫真正的‘精致穷’。今天我真正想讨论的,是那些家境不太好,但是心比天高的年轻人,应该在这个消费主义横行的生活中,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我只是觉得年纪轻轻,需要一些勇气,需要一些定力,也需要一些耐心。如果世界对我们不够好,量步而行、小心翼翼,我觉得也不失为一种抗击方式……对于有些人来说,生活就是奥运会,我们生下来就长在跑道上,一生都要全力奔跑。”
“精致”没有错,“穷”也没有错,如果心比天高的年轻人为了“过度”追求“精致”而变“穷”,就有待商榷了,因为恐怕他(她)们还没有看透价格和使用价值的真正关系:
按照经济学的说法,“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矛盾地同时由供给与需求以及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又不同于“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举个例子,你的第一百条裙子(第一百只口红),使用价值其实已经很低(因为你之前的很多裙子/口红都可以实现和它一样的穿着效用和心理效用),此时裙子/口红的价格不管多低,都已经远远高于它的使用价值了。这样的货币支出,是不是值得再考虑一下下?
5.当有了更为广袤的人生理想,购物的获得感变得可有可无
电影中的丽贝卡之所以能够摆脱无节制购物的深渊,很大程度上源于她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有了更为广袤的人生理想。
当她跟卢克共同参加记者会,颇具使命感地向贪婪的经理人抛出犀利问题时,当她在杂志上写作,告知民众不明就里买错理财、犹如买错含绒量极低的羊绒衫一样时,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职业荣誉感(虽然当时她自己并没有感觉到)——她觉得自己为因不懂投资理财而被商人愚弄的普罗大众伸张了正义。当她的文字幽默犀利、醍醐灌顶、发人深省,自己由此也成为名记的时候,她有了空前绝后的获得感。
当她发现最美的衣服也比不上她跟苏西的友情的时候,当她发现卢克比商场更加可爱的时候,此时的买买买早已不再是证明她存在感的唯一方式。
无独有偶,迪丽热巴、郭京飞主演的《21克拉》,跟《一个购物狂的自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拜金女刘佳音(热巴饰)热衷于钻石、名牌包包,对刷卡购物执着狂热,堪称购物狂魔。但当她发现自己“被小三”了以后,毅然与富豪男友分手,随之破产。为了还债,她变卖了自己的几乎所有奢侈品。在她遇见郭京飞饰演的男主角之后,见识了他的“抠门”和对梦想的执着,原本空虚的她,收获了爱情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从此远离了疯狂购物的深渊。
爱和梦想是一剂良药,当一个人开始珍惜更值得珍惜的人、获得更为温暖的“温暖”、热爱更为自豪的“热爱”,它能救扶的,就不止是灵魂了——还有钱包。
6.适度消费,也不要“矫枉过正”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购物狂的异想世界》,觉得耳熟吗?头部时尚博主“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即得名于此。
《一条》上有一个介绍黎贝卡住宅的视频,她的房子有两百多平,仅衣帽间就有二十几平,衣帽间里陈列着几百双鞋,看起来似乎很奢侈?可是,要知道她是一个收入非常高的时尚博主呀!有这样的家也是她工作的一部分,更何况,她的每一样东西,都是靠自己不眠不休的勤劳工作换来的!以她的收入(真的“壕”),这样的“精致”也不至于让她变“穷”。
喜欢卡卡的小编想说的是:喜欢购物、喜欢质优品,对于不同人的意义是绝不相同的。
黎贝卡经常说:“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用自己赚的钱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
购物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追求质优品,并且让自己配得上拥有质优品的生活,是激励一个人不断努力的原始动力之一。
所以,辩证来看,买买买,并不是通向幸福的必由之路。人生中有很多更值得珍惜的东西——亲情、友情、爱情,诚信、梦想、追求……只有在拥有了掌握幸福的能力的前提下,获得自己喜爱的东西(且不“过度”),才会让自己发自内心地更踏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