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满目青绿画卷铺展塞上江南——向“高”而行建设美丽新宁夏系列报道之二

昨天 1阅读 0评论
  黄河流域第一个与上下游省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省份;   全国第一个出台“四水四定”实施方案、第一个制定节水评价技术导则、第一个实现跨省域水权交易;   全国省级水网先导区、国家数字孪生水利算力枢纽节点、全国首家灌区测控一体化检测基地;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建成,“互联网+城乡供水”经验在联合国水大会上交流;;   新打造美丽河湖7个,劣Ⅴ类水体、城市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垃圾焚烧发电、城市噪声自动监测地级市全覆盖;;   碳达峰“1+N+X”政策体系构建,主要污染物减排“十四五”目标提前两年完成;;   建成全国第一个废水近零排放工业园区、西北第一个“绿电小镇”、全区第一条近零碳智慧高速公路和第一个煤层气利用项目;   全国首个新能源发电量超过本地全部用电量的省份……   这是一次含金量十足的守护绿水青山的成绩,也是一份够硬核、沉甸甸的生态文明建设答卷。   答卷人:宁夏!   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幅山披青绿水含黛的“塞上生态图”缓缓铺展开来,接受检阅。   阅卷人:人民!   生态在左 转型在右   山,是人们平地仰望的高度,是生态修复的目光聚焦,也是美丽新宁夏的生态“脊梁”。   在宁夏,贺兰山、罗山、六盘山三道天然屏障,以巍然、以绿意,守望足下的土地,像父亲一样,拦截寒流,阻挡沙侵,庇佑生灵。   水,是世人眼中绕指的柔情,是只此青绿的根本命脉,更是美丽新宁夏的生态“血液”。   宁夏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有了黄河的滋养,才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誉。她更像一位母亲,滋润土地,输送甘露,缔造生命。   1958年投资建设的石炭井矿区,曾是全国知名的煤炭基地,被称之为贺兰山“百里矿区”,上世纪90年代人口最多时接近13万人,繁华无比。   但多年的过度开采,让附近的山体植被破坏,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同时,随着煤炭产业的转移,职工被分流,石炭井变成一座“空城”,常住人口只有182户259人。   2017年,宁夏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全面启动实施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2018年,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启动。   关闭退出煤矿39家、非煤矿山61家、涉煤企业582家,治理无主渣台4156亩,整治废弃矿坑13处,修复生态面积146平方公里……如今,登上石炭井附近的大磴沟甘泥台,环顾四周,满眼都是鳞次栉比的绿植,一株株树木、一片片草地裹在大山的躯体之上,像一层铠甲,让昔日疤痕遍体的贺兰山再展雄姿。   “大武口区近70%的国土面积是绵延的贺兰山,贺兰山就是大武口人的‘父亲山’。今年,在自治区相关厅局的大力支持下,大武口区成为宁夏唯一一个列入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范围的工矿区,为城市转型发展赢得了政策红利,增强了发展后劲。”自治区人大代表、大武口区委书记汤瑞说。贺兰山东麓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还成功入选全国“山水工程”优秀典型案例。   随着生态的逐渐好转,原矿区保留下来的老房子、老街区、老商铺,以及破旧的厂房、高耸的烟囱、斑驳的标语等工业遗存,成为石炭井转型发展的一笔财富,先后有30余部影视作品在这里取景拍摄。   近年来,大武口区正在着力打造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小镇“时光造的景”不断招引艺术家和剧组勘查踏景,2023年杀青影视作品3部,石嘴山市与北京电影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大磴沟、翡翠湖等贺兰山生态治理形成的新景点也成为年轻人爱去的网红打卡地。   “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让我们更有信心也更有能力为‘父亲山’重焕生机而努力奋斗。下一步,大武口区将围绕居民避险搬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和接续替代产业平台四大类项目,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发展。我们希望自治区能把以石炭井为代表的工业文化旅游放到宁夏文旅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考虑,让我们的‘父亲山’所蕴含的丰富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继续滋养一代又一代大武口人。”汤瑞说。   同样满怀信心的,还有自治区人大代表、大武口区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鄂海霞。   在最近的森林、草原、湿地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中,大武口区普查到8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具有危险性的是黄花刺茄,基层林业工作者为了铲除这种难缠的“毒株”,一干就是4年,今后还将长期干下去。   2023年,他们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行为,联合相关部门在6次执法行动共查处非法捕捉野生动植物案件4起,救助野生动物34次、39只,有效维护了贺兰山的生物多样性。   “开展林草湿资源管理,确保生态安全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虽然辛苦,但很值得!”鄂海霞坚定地说。   当黄河岸边美丽的小村镇能让游客“给心灵放个假”,当绿水青山成为远足者追逐的天然氧吧,当浩瀚星空和无垠沙海使现代人感受到诗和远方,宁夏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元素构成了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生态画卷。   青山常在 绿水长流   着眼全国大局,宁夏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统领,以“一河三山”保护治理为重点,加快构建宁夏黄河生态经济带和北部绿色发展区、中部防沙治沙区、南部水源涵养区的“一带三区”生态生产生活总体布局,筑牢祖国西部生态屏障。   这是时代赋予宁夏的历史使命,也是一道责无旁贷、不负重托的“必答题”。   过去的一年,成绩斐然。报告提到,“四水四定”实现重大突破、生态环境治理步伐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   一个个“首次”“第一”,是交账,更是态度。   主动争取在全国率先开展“四水四定”先行先试,全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80万亩,规上企业建成节水型企业达到90%,5个地级市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银川东中线、清水河流域、海原西安等供水工程通水,220多万群众受益。   全面启动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造林种草及荒漠化治理等380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加快推进“一河三山”工程,黄河干流宁夏段保持Ⅱ类进出,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工程开工建设,六盘山国家“山水”工程启动实施,罗山国土绿化示范工程全面完成,区域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   创建绿色园区、工厂、矿山和绿电园区等172个,开发区亩均效益提升25%以上。全区新能源装机占比达51%、利用率达97%。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是“三北”工程三大主战场之一,地跨华北、西北,包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五省区。   “吴忠是全区荒漠化治理的主战场,这次参会希望自治区加大对吴忠推进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支持力度。”自治区人大代表、吴忠市副市长潘建宁说。   “三北”工程建设以来,吴忠市累计完成营造林607万亩,荒漠化治理6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1的1.8%提高到现在的12.6%,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由2002年的30%提高到现在的54.7%。但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积和沙化面积分别占到宁夏的46.9%和59.4%。   任务繁重,但信心十足。潘建宁表示,去年10月,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宁夏战役吴忠片区集中开工仪式在盐池县举行,吹响了冲锋号。全市上下瞄定目标、真抓实干,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吴忠新篇章。   接下来的两年,吴忠将按照国家项目批复,完成荒漠化综合防治治理面积88.4万亩,涉及毛乌素沙地、罗山等区域,覆盖全境。   对宁夏而言,在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将科学确定目标任务,精准制定保障措施,建设牢固的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低碳环保 点亮生活   生态环境问题既是一个发展问题、环境问题,更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从1958年首创麦草方格治沙方式固定流动沙丘,到1978年全境列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从2003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全面封山禁牧,到2018年银川市成为我国西北唯一一个“国际湿地城市”;从出台意见加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建设与修复,到担负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历史使命,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绿色生态宝地”……   六盘山下,黄河水边。一代代宁夏人民奋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的历史长镜头里,斗志昂扬、步履不歇。   “很少有人知道生态环保领域背后的艰辛付出。”自治区人大代表、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与机动车污染防治中心高级工程师杨丽蓉感慨道。2023年,受全国气象条件不利因素影响,沙尘过程明显增多,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同步反弹。即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通过努力,全区PM2.5浓度下降比例仍位列全国第五,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首次获得优秀等级。   政府工作报告为2024年打好环保攻坚战役锚定了方向:打好全域“四水四定”主动战、打好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打好绿色低碳发展整体战。   有了上一年的经验打底,杨丽蓉对接下来的工作信心十足。目前,宁夏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建成了涵盖大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要素的综合立体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在支撑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上,建设完成全区空气质量监测网、颗粒物组分和光化学监测网络空气质量预报体系,实现对空气污染过程异常变化“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杨丽蓉和“战友”将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精准研判污染成因、精确锁定污染源头、强化污染源在线监控等,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精准、科学、依法持续升级。   同时,针对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噪声、油烟、恶臭等环境问题,第一时间开展投诉监督,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以久久为功的决心治污、用攻坚必胜的信心护绿,美丽宁夏的获得感,就这样日益充盈。   新的一年,宁夏必将不断扩大绿色版图面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四水四定”示范区,让美丽宁夏成为美丽中国的靓丽风景线。(宁夏日报记者 陈郁)   【短评】   让美丽宁夏的获得感更加充盈   这是一份书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更是一份书写在人民心中的答卷——   制定生态文明建设30个重点领域政策措施,造林种草及荒漠化治理等380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银川都市圈东中线、清水河流域等骨干供水工程全线通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220多万群众从中受益;全区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80%以上,PM_2.5浓度保持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下、浓度下降比例全国第五……   数据映照成绩,但好成绩带来的获得感不止于此。从昔日的黄沙漫漫,到今时的绿意盎然;从“宁夏蓝”“贺兰晴”“长河落日圆”屡屡刷屏、频频出圈,到一座座荒山染绿、一条条河流变清;从环绕在头顶的蓝天白云一年比一年多、肆虐的风沙天气一年比一年少,到越来越多的环境优美村庄变成乡村游的好去处……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是每个宁夏人有目共睹的真实感受,也构成了宁夏人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

看,满目青绿画卷铺展塞上江南——向“高”而行建设美丽新宁夏系列报道之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回看我区的生态环保工作,无论是率先开展“四水四定”先行先试,还是迅速全面启动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抑或去产能、调结构,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出重拳、下狠手,重点攻坚、系统治理,一锤接着一锤敲,就能见到成效、打赢环境保护攻坚战这场硬仗;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宁夏作为“国之大者”“省之大计”“民之大事”,时时放在心上、牢牢扛在肩上、紧紧抓在手上,就能得到持续回报,让发展的“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越来越足。   江山如画,映照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步伐;前路可期,推进美丽宁夏建设的信心更加坚定。今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描绘了新一年美丽宁夏的壮美图景,再次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突出打好环保攻坚战役”,这无疑需要我们继续大抓生态、抓好生态,因为只有继续守护好绿水青山这个发展的最大本钱,让山川湖泊不断实现绿色蝶变,我们才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推动先行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高颜值生态、高品质生活之路奋力迈进。(宫炜炜)   【委员说】   汪泽鹏委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高品质生活支撑点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我区迅速全面启动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以来,造林种草及荒漠化治理等达到380万亩,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全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步伐明显加快。这些成绩的取得,为以高质量生态环境支持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汪泽鹏委员说。   汪泽鹏委员认为,打好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底线,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高品质生活的支撑点,全区应抢抓全境地处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和“三北”工程全覆盖的“双优势”,以防沙治沙和建设稳定多样的林草湿荒生态系统为核心,以推进林草湿荒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攻方向,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宝地。要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理念为突破口,从现有林地质量综合提升、绿色城乡生态绿网空间拓展、未来林草生态空间规划布局上挖潜造林种草新空间;要依据全区林草自然植被分布和多年造林种草保存分布情况,构建以线连点、以线扩面、以面增量、量质提升的林草生态建设点、线、面、城市节点立体格局,形成多元化、多类型、多节点、多体系的林草修复建设布局。同时,在现有防护林体系建设基础上,以增强防护效能为目的,构建乡村绿化、城镇绿地、道路渠系、交汇节点的绿网复合防护体系新骨架。针对过去林草生态建设单一治理的短板弱项,需构建县与县综合、市与市联合、省与省协作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的复合体、综合体、联合体结构新模式,形成一体化布局、一体化建设、一体化提升、一体化运作建设新模式。(宁夏日报记者 李峰)   康俊杰委员:绿色发展 共绘黄河流域美丽画卷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好全域“四水四定”主动战,打好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打好绿色低碳发展整体战。   如何将蓝图变成生动实景?康俊杰委员认为,构建黄河“大水网”,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解锁“密钥”。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宁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思路,黄河流域宁夏段生态保护持续向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水域管控难度较大,河湖管理保护工作待深入;水价杠杆作用浅显,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待健全;水土保持意识薄弱,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待提高。   康俊杰委员建议,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和河道采砂管理,纵深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坚持“河长挂帅”,全力推进黄河宁夏段非法侵占河滩地整治工作,全面落实“河长+警长+检察长”工作联动机制,强化涉河湖综合执法,综合运用实地核查、日常巡查等手段开展全覆盖、拉网式全面排查河湖“四乱”问题,加大涉河湖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和打击力度。   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完善用水权改革机制,全面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完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体系、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常态化开展水土保持遥感监管,最大限度遏制宁夏区域内人为水土流失,逐步形成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全民共建秀美山川的新局面。(宁夏日报记者 高菲)   【专家议】   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才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推动美丽宁夏建设持续走深走实、取得更大突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新征程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宁夏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之大者”“省之大计”牢牢扛在肩上、时时放在心上。生态环境保护是发展问题、民生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容不得丝毫含糊,决不能有一丝懈怠。   宁夏是经济“小省”,却是生态“大省”。宁夏不仅是全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三北”工程建设地区,也是生态脆弱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区”高度耦合的省区,担负着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特殊使命任务。无论从全国大局来看,还是从自身发展来看,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都绝不仅仅是宁夏一域的事情,而是关乎全国生态大局的重大任务。   当前宁夏生态环境保护正处在巩固提升、扩大成果的突破期,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标本兼治、整体推进的攻坚期。因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打好全域“四水四定”主动战、打好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打好绿色低碳发展整体战。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唯有看清优势、把握形势、找准问题,坚决扛起职责使命,勇于担当作为,才能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宁夏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 马敏)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zy的个人网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