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是进行科普教育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一个契机

今天 1阅读 0评论

新冠疫情是进行科普教育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一个契机

  2020年又一个庚子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为冬末初春的华夏大地带来严峻的考验,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是我们战胜这场疫情的决定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通过此次抗疫一方面要充分认识我国在基础科学、医疗、工程及社会管理取得的进步,另一方面也要对疫情期间出现的各种不符合科学事实,不尊重科学规律,缺乏科学精神的现象和行为进行反思,通过此次新冠疫情防控进行科普教育从而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做好这项工作才是我们从此次疫情的危机中可以获得的最大科学财富,才有可能在下一次危机到来的时候让我们有能力应对的更加科学、有效、从容。   科学精神应成为科学工作者的本色   科学精神简而言之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精神。此次疫情我国科学家在病原的确定、病毒学研究、疫苗研发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是我国取得抗疫阶段性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正是我国广大的科学工作者坚持科学精神取得的成绩,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钟南山院士在1月21日根据所掌握的临床病例资料,做出新冠病毒“人传人”的判断,从而引起了全社会对疫情的关注,是整个疫情防控的关键节点。   钟院士之所以能做出准确的研判,正是基于基本的事实,遵循了基本的科学规律。但另一方面在疫情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出现,各种所谓的“特效药”“神药”“特殊防护方法”“特别治疗手段”,有些是我们的一些科研工作者发表公布。这些信息不仅干扰正常的疫情防控工作,还容易对社会公众造成误导,导致公众对科学严谨性的质疑,或者认为科学是万能的。“科学万能论”和“科学无用论”都是对科学精神的培养有百害而无一利。   还有我们的临床研究者在新冠期间注册了超过六百项临床研究项目,大部分的项目是未经过科学设计,无法得到研究结论的。这种大量、低质量的临床研究挤压了真正有价值的临床研究的资源,导致多项有潜力的临床研究因无法完成入组病例数而中止,令人惋惜。这些现象的出现正是反映了我们一些科学工作者科研精神的缺失。越是关键时刻越是要尊重基本科学事实,遵守基本科学规律。   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应成为社会的价值导向   民族的复兴要靠创新,国家的强盛要靠创新,而创新要依赖科学,要依靠科学家。这次抗疫过程中,民众对科学及科学家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民众一方面关注疫情的相关新闻报道和科学家的成果发布信息,更重要的是青少年从一些关于新冠病毒的优秀的科普读物,获得关于疫情、关于病毒、关于疾病防控的科普知识。激发了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优秀科学家的尊敬和崇拜。   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陈薇院士、王辰院士、张文宏教授等专家学者成为众多国民的偶像。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气。加强创新,给予专业人才更多尊重,特别是对医务人员更多的尊重和理解成为社会共识。这是此次抗疫留给全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如果这种良性的社会价值导向能够长期深远的影响国民,能够持久的影响我们的媒体,能够深刻的影响我们的教育者,能够不断的激励我们一代青年人,那么将是国家与民族的幸事。   科学素养应成为国民的基本素养   自“五四运动”起,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推崇“赛先生”,即致力于科学精神在我国的推广和普及,多少代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现在我国在尖端科技的成就举世瞩目,我们可以建造“天眼”,可以把我们的宇航员送入太空,研发青蒿素挽救千万生命。但是我们国民的科学素养还有待提高,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对一些“谣言”产生和传播正是由于国民科学素养较低。   因此应大力推进科普工作的开展,一是应该加强科普教育在中小学生教育中的作用,提高青年一代的科学素养;二是提高科学工作者做科普工作的热情,推动有影响力的大科学家加入科普工作,形成固定的科普工作机制;三是大力进行科普宣传,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工作;四是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将国民的科学素养的提高纳入国家复兴计划。   一百二十年前的庚子国难加速了封建中国的毁灭促进了共和中国的诞生。一百二十年后的庚子年也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坚韧顽强的中华民族一向善于从磨难中总结经验,获得前行的力量。从这场疫情的经验教训中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科学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希望通过此次抗疫我们的国家再次迎来科学的春天。   本文作者简介   王健, 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一审和二审专家。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肺血栓与肺血管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杰出医学人才,广州市高层次人才优秀专家。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呼吸与重症医学部讲座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圣利亚哥分校副教授。英国实验生理学杂志资深总编,美国肺循环杂志编委,《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编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先后在Lancet, Circulation, Circulation research等著名杂志发表SCI研究论文118余篇,影响因子累计超过552,他引次数超过7000次。H index 47   陈豫钦 医学博士,讲师,广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血管学组青年研究人员。专注于肺动脉高压及COPD的发病机制及药物研究。任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秘书,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Analytical Cellular Pathology》、《实用医学杂志》审稿专家。工作至今承担及参与国家省市各级课题十余项,其中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等各级课题14项,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其中SCI论文29篇,累计影响因子108.4,他引次数548次,H指数8。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3篇。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请专利15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1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2项。   引用格式:陈豫钦, 王健. 新冠疫情是进行科普教育、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契机[J]. 科技导报, 2020, 38(10): 29-30;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0.10.007   本文图源:摄图网   编辑 王文熙 | 责编 梁文华、杨子峰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zy的个人网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