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赣州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

今天 3阅读 0评论
赣市府发〔2017〕18号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赣州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 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赣州蓉江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市属、驻市各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赣州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 真贯彻执行。 2017年6月23日 (此件主动公开) 赣州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 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 赣州市人民政府 2017年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2 (一)发展基础..................................... 2 (二)发展环境..................................... 5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8 (三)战略路径..................................... 9 (四)发展目标.................................... 10 三、明确重点承接产业................................ 11 (一)壮大四大传统产业............................ 12 (二)突出两大特色产业............................ 13 (三)培育两大新兴产业............................ 14 (四)完善服务配套产业............................ 15 四、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17 (一)构建“一核两翼”空间格局.................... 17 (二)优化片区功能布局............................ 18 五、优化产业承接发展环境............................ 23 (一)完善基础设施................................ 23 (二)降低综合成本................................ 24 (三)强化公共服务................................ 25 (四)加强载体建设................................ 26 (五)优化营商环境................................ 28 六、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30 (一)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 30 (二)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31 (三)加强加工贸易企业根植性...................... 34 (四)实施增量带动高端植入........................ 34 (五)加快加工贸易融合创新........................ 35 七、深化区域开放合作................................ 36 (一)支持参与国际分工............................ 36 (二)加强国内区域合作............................ 38 八、支持体制机制创新................................ 42 (一)支持政策先行先试............................ 42 (二)深化行政审批改革............................ 42 (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42 (四)推进监管模式改革............................ 42 (五)创新宣传推介方式............................ 43 九、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43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 43 (二)完善资金引导政策............................ 44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4 (四)加强宣传引导机制............................ 44 (五)完善评估监测机制............................ 45 前言 加工贸易是指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进口料件,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 活动,是世界各地尤其是相对欠发达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国务 院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也是江西省加工贸易发展最早、企业最多、累计进出口总量最大 的设区市,商务部授牌的第一批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江西省第一家“三来一补 ”加工贸易企业就落户在赣州。近年来,在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和赣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加工 贸易蓬勃发展,并在赣州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民生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2016 年3月,赣州被商务部、人力资源保障部、海关总署认定为全国三个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之一,肩负 着新时期我国加工贸易试点示范、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 根据《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海关总署关于认定重庆、郑州、赣州为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的通 知》(商贸函〔2016〕108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号)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赣州市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推进全市工业园区创新升级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 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赣州加快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建设,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战略性、纲领 性和指导性文件,规划期为2017-2025年。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依托赣州交通区位、资源条件、产业发展、承接平台等优势,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为赣州加工贸 易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 (一)发展基础 1.承接区位条件优越。赣州地处赣粤闽湘四省交界区域,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西经济区、长株潭经济 区、长三角经济区、皖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的几何中心。赣州是江西省的南大门,珠三角、厦漳泉地 区的直接腹地、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加工贸易承接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2.综合资源丰富。土地资源方面,赣州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土地资源丰富,可供工业用地面积充 足,能够满足加工贸易企业落户需求。矿产资源方面,已发现的矿产有110种,钨、稀土、萤石等矿产资 源丰富,素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的美称。劳动力资源方面,目前赣州拥有劳动力270万人以上 ,本地40多所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校,每年可培养毕业生20万人以上。赣州综合投资成本比周边地区总 体低5%至10%,拥有中部最佳投资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最佳投资城市等荣誉。 3.承接产业规模壮大。赣州是我国重要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地之一。2007年至2016年,赣州市加工 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总量分别累计达93.48亿美元、64.03亿美元和29.45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全市进 出口、出口、进口比重的34.97%、28.85%和65.07%。截止2016年,全市加工贸易企业已达298家。赣州加 工贸易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矿产品、食品和玩具等领域,其中,电子信息和纺织服装 企业数合计达到78.1%,贸易额合计达到65.7%。 图1-1:赣州加工贸易分行业企业数量占比 图1-2:赣州加工贸易额分行业占比 4. 承接平台优势突出。赣州在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平台基础方面具备突出优势,包括1个占地4平方公里 的综合保税区(规划建设保税物流区、保税服务区、保税加工区和口岸作业区四大功能)、4个公共技术 中心(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家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开发区(3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和1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15个省级重点园区[1]。赣州拥有全省首个综合保税区[2],开通了至深 圳、厦门等地的“铁海联运”,同时拥有2个海关、2个检验检疫局和4个外汇管理局,是广东之外最早加 入“粤港澳快速通关系统”的设区市,通关便捷。2016年10月,“赣州铁路国际集装箱货场”获批成为 全国第八个临时对外开放口岸,同时,赣州获批成为全国内陆首个国检监管试验区。2016年11月,赣州 黄金机场设立航空口岸正式列入国家口岸发展“十三五”规划。 5.政策支持力度大。国务院、江西省、赣州市各级政府近年相继出台一系列促进经济及加工贸易产业健 康发展的政策文件。2013年1月,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税 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赣州市鼓励类产业进口的自用设备免征关税,对设在赣州市的鼓励类产 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商务部、人社部、海关总署在内的39个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州, 为赣州量身定制扶持政策,大大增加了赣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关于培育和建设“加工贸易承接 转移示范地”实施方案》的出台,营造了良好的加工贸易政策环境。 (二)发展环境 1.赣州肩负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先行先试的重要使命。赣州是国家加工贸易的重要承接地之一,江西省 加工贸易发展最早、企业最多、累计进出口总量最大的设区市。2016年3月,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部、海关总署又联合出台通知,认定重庆、郑州、赣州为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赣州肩负着全国加工贸 易创新发展、先行先试的重要使命,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在抓住全球产业转移趋势,加快加工贸易规模发 展、创新发展,推动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和区域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在全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同时,赣 州加工贸易的发展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主攻工业,走新型城镇化模式的重要探索 。 2.经济全球化与第四轮产业转移为赣州创造良好机遇。加工贸易是一种基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与 交换的生产方式,欠发达地区通过加工贸易不仅可以推动工业化进程,还可以通过与国际产业链的“粘 合”,实现产业的升级。自20世纪50年代始,全球范围内已完成三次产业转移浪潮,平均20年就完成一 次大型的产业转移,目前正在启动第四次产业转移,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化,越来越多的技术资 金密集型产业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跨国公司开始对华布局研发机构。同时,随着国家“一 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新兴市场加快发展,为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出口提供新的市场支撑,为赣州加 工贸易的发展带来诸多机遇。 3.赣州处于经济腾飞期,加工贸易产业成为重要路径。从经济发展阶段判断来看,赣州市刚刚跨过工业 化发展初期阶段,具备了一定的工业基础积累。未来,赣州市将步入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加工贸 易产业将成为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撑。众多国家和地区,在历史上的这个阶段,例如日本、亚洲四小龙, 均是相继通过加入加工贸易大发展行列,走上了新型工业化之路,助推了经济顺利起飞。 图1-3:赣州工业化阶段研判标准 4.受外部需求和互联网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加工贸易发展出现新的变化。一是加工制造模式以网络化异 地协同生产为主。信息技术的推广,使得不同生产环节的企业之间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在全球范围内迅 速发现和动态调整合作对象,从而整合企业间的优势资源,在研发、制造、物流等各个产业链环节,实 现全球分散化生产。二是加工贸易企业加快向跨界融合企业转变。随着越来越多信息技术企业参与制造 环节,加工贸易企业逐步向跨界融合企业转变,从以传统的产品制造为核心逐步转向提供具有丰富内涵 的产品和服务,直至为顾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互联网企业与加工制造企业、生产企业与服务企业之间 的边界日益模糊。 5.赣州加工贸易整体层次不高且面临诸多挑战。一是 外部需求趋紧。以TPP为代表的新一代国际贸易规则对全球新一轮产业分工产生重大影响,正试图引领、 控制全球产业布局的重新规划与调整。随着国际资源能源价格持续下跌,发达国家制造业成本明显下降 ,“再工业化”和“产业回归”进程加快,美国劳工部《制造业成本比较》报告称,2020年前美国目前 从中国进口的10-30%的产品将改由本土生产。此外,主要货币汇率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国际贸易 潜在风险增大。二是产业配套不完善。受长期以来交通不便、远离沿海口岸、加工贸易起步较晚等因素 影响,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赣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不小差距,公共服务平台还不完 善。三是承接转移产业转入速度明显放缓。受劳动、土地成本急剧上升等因素影响,以及加工贸易政策 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够,加工贸易传统产业转入我市步伐明显放缓。四是产业主要集中在低端环节。赣州

关于印发《赣州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

加工贸易产品主要为电子新型、纺织、矿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不多,加工贸易增值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是下游终端出口产品企业少。赣州加工贸易链条中,中间产品的加工贸易企业偏多,更具技术含量 和附加值的成套设备、终端设备产品比例偏低,导致整体产业竞争力不足。六是区域竞争更加激烈。近 年来,赣州周边地区,以及东南亚、非洲地区凭借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原有比较优势和政策红利逐渐弱 化甚至消失,加工贸易承接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外迁现象明显。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国务院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突出打好六大攻坚 战”、“主攻工业三年翻番”的决策部署,紧紧把握全球产业转移和获批“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 发展机遇,结合全市“两城两谷一带”的产业布局要求,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改善投资环境、提升产 业能级、深化开放合作、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打造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承接的集聚区,全国新时期 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示范区,努力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健全 现代市场体系;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公共服务,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着力改善产业承接发展的软 硬环境。 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发挥区位、资源和生态优势,合理确定产业承接发展重点,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 势特色产业;紧抓全球产业转移机遇,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协作,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更大范围 内促进区域合作、互利共赢。 创新承接,转型升级。坚持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稀土、钨等 优势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 节能环保,集约发展。树立生态优先和循环发展理念,严控产业准入门槛,引导和推动承接产业向现有 开发区和产业园区集聚,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节约集约利用能源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 试点示范,有序推进。集聚资源,重点选取一定数量的产业园区,通过产业引导、招商策划和政策倾斜 ,重点打造加工贸易产业示范园区,迅速发挥示范效应。认定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实现“以点带 线、以线带面”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战略路径 创新贸易组织模式:改变加工贸易组织模式,变“多头在外,一头在内”为“多头在内,一头在外”, 将加工贸易价值链的水平分工变为垂直分工,打造研发设计、零部件加工、整机组装、物流销售、贸易 结算“五位一体”的内陆加工贸易基地。 创新国际贸易物流大通道建设:不断完善海铁联运通道,积极对接中欧班列,增辟航空物流通道,争取 保税功能,并与综保区“区港联动”,变对外开放末端为对外开放前沿。进一步打通新的国际贸易物流 大通道,提升配套服务能力,打造加工贸易物流成本最低、服务体系最优的产业发展“双向高地”。 创新内陆保税区监管模式:搭建加工贸易发展大平台,进一步优化口岸监管模式,加强综保区与边境海 关建立通关互认机制,实现全程“一次报关、一次申请、一次验收”。争取龙南、瑞金、南康等设立综 保区分区,享受综保区政策。 创新配套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发展贸易结算,积极开展离岸金融试点,吸引企业运营总部、结算总部 落户赣州。开展与国际支付平台间的合作,打造电子商务结算中心;鼓励金融、保险、证券、担保等金 融机构落户。 创新新型城镇化模式:鼓励赣州籍人员回乡创业,完善社会保障和民生福利体系,创新社区配套管理模 式,完善公共服务、生活配套,实现产城融合。 (四)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赣州区位、产业、资源和政策的叠加优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强化内聚外联,通过加 速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努力把赣州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生产空间高效集约、与长珠闽地区 有机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示范地。力争培育一批核心龙头企业,壮大一批自 主品牌,打造一批产业基地,形成特色产业集群。自2017年起,至2020年底,累计全市实际利用外资 74 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3200亿元人民币,实现外贸出口150亿美元,实现加工贸易出口52亿美元;至2025 年底,累计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24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9000亿元人民币,实现外贸出口370亿美元,实 现加工贸易出口130亿美元。 三、明确重点承接产业 抓住全球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机遇,围绕全市“两城两谷一带”产业发展导向,发挥赣州劳动力资源丰 富、要素成本低、区位条件好的优势,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谋划 新兴产业,构建具有竞争力,同时彰显赣州产业特色的加工贸易产业体系。 图3-1 赣州加工贸易产业体系 围绕电子信息、轻纺、家具和玩具四大传统优势产业,打造加工贸易承接集聚区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 范区;依托稀土和钨两大稀有资源,做大做强新材料及应用产业,通过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契机把赣州 建设成为“中国稀金谷”;支持布局新能源汽车和机器人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展生产性 服务业,推动加工贸易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促进加工贸易制造与服务的深度融合。 (一)壮大四大传统产业 1.电子信息产业。建设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城,承接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打造“赣粤高铁”沿线电 子信息产业带。积极承接沿海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打造手机等通信产品、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与光电 设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形成一批产业链完善、集聚效应明显、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产业 专业园区。瞄准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北斗卫星等前沿产业,加快产品研发和 制造,培育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制造企业。 2.轻纺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产业向品牌化、个性化转型。加大招 商引资力度,承接发展市场需求大、吸纳就业多的加工贸易纺织服装企业,打造于都、宁都、龙南、全 南等服饰产业基地,建设成为中部重要的轻纺基地。加快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提高产品档次,增强企 业竞争力,持续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培育一批核心轻纺类的龙头企业,提升赣州轻纺产业综合竞争力。 3.家具产业。建设现代家居城,推动家具产业向智能化、定制化、生态化升级。鼓励家具企业通过并购 重组的模式做大做强,走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工艺化发展之路。加快南康家具研发中心、检验中 心等平台建设,加快家居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发展智能家居,抢先占领市场先机。大力发展油漆化 工、五金配件、木工机械、包装印刷、床上用品、灯饰、卫生洁具等配套产业。加快建设家具专业市场 、家具会展中心等,积极创建全国实木家具知名品牌示范区。充分发挥赣州进境木材监管区的作用,完 善金融、电商、物流、研发和检测等综合配套服务平台,延伸国内市场,拓展国外市场,将赣州打造南 方最大的家具生产制造和出口基地。 4.玩具产业。抓住沿海玩具产业转移趋势,吸引沿海地区玩具产业向赣州转移,提高研发设计水平,加 强玩具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并建立以大企业为核心的网络型中小企业集群。加大配套产业招商力度 ,提高玩具企业的本土配套率,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玩具产业集群。 (二)突出两大特色产业 发挥稀土、钨等特色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做强稀土钨新材料及应用产业。以赣州高新区、赣州经开区 和龙南经开区等为平台,建设“中国稀金谷”,打造国内知名的稀土稀有金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推 进稀土产业与新能源汽车用永磁电机、风力发电、无人机伺服系统电机、轨道交通、绿色家电、新一代 电子产品用电机等新兴应用产业深度融合,逐步完善产业配套,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着力打造 产业链条完整、技术水平一流、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全国重要的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产业基地。以赣州经开 区为主平台,支持钨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高性能硬质合金材料,开发高、精、尖及替代进 口的合金材料、涂层刀片、刀钻具等产品,推动钨产业向精深加工转型发展,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 的全国硬质合金及刀钻具生产基地。 图3-2:“稀金谷”重点产业 (三)培育两大新兴产业 1. 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集群。加快建设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新能源汽车赣州产业基地,引进新能 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实现新能源汽车整车规模生产。发展新能源短途特种功能电动专用车、国民电动车 及铜铝薄膜、铝合金压铸配件等产品。建设南方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高功率动力锂电池工 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新能源汽车材料及零配件产品检验中心。加强研发创新力度,重点突破电芯和电池 PACK、先进锂离子动力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BMS)、充电桩等核心关键产品和技术。 2. 机器人及工业控制。抓住产业发展前沿趋势,超前谋划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引进沿海先进工业机器人 研发、生产制造和系统集成企业以及关键基础部件配套企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特色鲜明的工业制 造和专业服务机器人。发挥赣州在制造业基础和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围绕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系 统集成、终端应用等环节,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组织实施一批工业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快 速完善赣州机器人产业链条。 (四)完善服务配套产业 围绕加工贸易发展,做好服务业配套,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保税+”服务业。 积极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大力承接发展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及供应链、信息 咨询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家政护理、社区服务、养生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壮大软 件研发、服务外包、动漫设计、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赣州建 设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综合试点城市,加快特色物流园区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扶持发展 现代物流骨干企业,推动综合物流园区及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大力培育供应链企业,为加工 贸易企业提供从采购原材料、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制造,销售网络等全链条服务,实现信息流、物流 、资金流的高效运转,助推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壮大。支持赣州建设服务业发展示范基地,打造“四省通 衢”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专栏2:现代服务业重点工程 现代物流工程:重点建设赣州综合物流园区、赣州综合保税区物流园、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 赣州港多式联运物流中心、万吉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信丰县中国赣州南部国际商贸物流园、定南公路港 、定南县公路口岸作业区、石城县物流中心、瑞金商贸物流物流园区、于都鸿顺物流中心、赣州沙河物 流中心、赣州空港物流中心、瑞金市陆路口岸作业区、龙南保税物流中心、赣州海铁物流中心。 物联网建设工程:在智能水利、智能交通、绿色农业、生态感知、能源感知、环境保护、生态旅游、智 慧医疗、公共安全等领域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以赣州综保区为平台,大力发展“保税+”产业。促进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深度融合,鼓励加工贸易企业 承接研发设计、检测维修、物流配送、财务结算、分销仓储等服务外包业务。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试点开 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项目境内外检测维修和制造业务。 专栏3:“保税+”产业 保税智造:重点引进研发投入高、设备投资大,自动化程度,产品时效性要求高的外向型高新技术企业 。 保税研发设计:以保税智造为依托,鼓励企业将全球研发中心设立在区内。 全球检测维修:鼓励区内制造企业开展全球检测维修业务,并吸引区外大型制造企业设立检测维修中心 。 保税仓储物流:货值高、体积小、时效性高。 跨境电商:鼓励区内搭建跨境电商平台,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服务加工贸易企业。 四、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依托重要交通干线,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强化与珠三角、厦漳泉等沿海地区的经贸联系,打造以赣州主 城区为核心,以赣州“三南”至广东河源、瑞金兴国至福建龙岩产业走廊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开放合 作新格局,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向“一核”聚集,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两翼”集中 。 (一)构建“一核两翼”空间格局 一核:赣州主城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章贡区、南康区、赣县区),完善加工贸易产业大配套,重 点承接发展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电子信息、家具、钨和稀土深加工等产业,以及为加工贸易配套服务 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高端延伸和转型发展。 “一核”功能区着力打造钨和稀土等高技术产业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集聚区,建成全国 稀土与钨产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推动赣州建设成为赣粤闽湘四省交界地区 区域性中心城市。 两翼:以赣州“三南”至广东河源、瑞金兴国至福建龙岩产业走廊为两翼,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 “两翼”集中。 --赣州“三南”至广东河源产业走廊(南翼):重点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稀土永磁材料及其应用,打造 钨和稀土深加工、电子信息、轻纺、玩具等基地和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成为京九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和 与珠三角对接的经济协作区。 --瑞金兴国至福建龙岩产业走廊(东翼):重点承接发展轻纺、电子信息、玩具等产业,打造成为承接 闽东南经济区产业扩散转移的前沿、连接赣闽台的特色产业承接基地、东南部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二)优化片区功能布局 结合各区县发展加工贸易的基础条件,按照全市工业园区首位产业规划布局要求(赣市府办发[2016]6号 ),秉承重点突出、错位发展原则,对各区县园区加工贸易重点产业进行功能布局。 1. 一核(主城区)。以赣州经开区、章贡区、南康区、赣县区为核心节点,以上犹、崇义、大余为支撑 节点,推进章贡经开区、赣州经开区、南康经开区、上犹工业园区、崇义工业园区、赣州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大余工业园区等重点园区建设。 图4-1 “一核”区域重点园区布局图 表4-1:“一核”区域重点园区与加工贸易产业布局 功能定位 主导产业 产业细分领域 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核心节点 钨和稀土深加工、机器人 稀土永磁电机、稀土合金、稀土催化材料等产品,高性能超细和纳米硬质合金、功能梯度硬质合金及工 具、机器人 章贡经开区 核心节点 电子信息、机器人 数字视听设备、LED及绿色照明、数字通讯、电子信息机电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软件及信息服务业、 机器人 赣州经开区 核心节点 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机器人 电池、电机、电控、变速箱制造、新能源乘用整车制造、电子信息、机器人、硬质合金、稀土永磁材料 南康经开区 核心节点 家具 实木家具、板式家具、五金、化工、油漆 上犹工业园区 支撑节点 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产品 崇义工业园区 支撑节点 钨和稀土深加工 装备制造业刀钻具领域的棒材、球齿、涂层刀片 大余工业园区 支撑节点 钨和稀土深加工 钨精矿、钨材、硬质合金数控刀片、刀具、钻头、军工用品 2.赣州“三南”至广东河源产业走廊。以全南、龙南、定南为核心节点,以信丰、安远、寻乌为支撑节 点,重点推进安远工业园区、信丰工业园区、全南工业园区、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南工业园区、寻 乌工业园区等园区建设。 图4-2 “南翼”区域重点园区布局图 表4-2:“南翼”区域重点园区与加工贸易产业布局 功能定位 主导产业 产业细分领域 定南工业园区 核心节点 钨和稀土深加工 稀土氧化物、仲钨酸铵APT、钨粉、碳化钨粉、稀土金属 全南工业园区 核心节点 电子信息、轻纺 服饰、鞋、电子信息 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 核心节点 电子信息、玩具 LED、绿色照明、智能终端、数字家庭视听设备、电子元器件、玩具 信丰工业园区 支撑节点 电子信息 电子元器件、线路板、移动通讯 安远工业园区 支撑节点 电子信息 电子、音响、配套元器件 寻乌工业园区 支撑节点 钨和稀土深加工 稀土矿产品深加工 3.瑞金兴国至福建龙岩产业走廊。以瑞金、兴国、于都为核心节点,以宁都、会昌、石城为支撑节点, 重点推进瑞金国家经开区、兴国经济开发区、宁都工业园区、于都工业园区、会昌工业园区、石城工业 园区等园区建设。 图4-3 “东翼”区域重点园区布局图 表4-3:“东翼”区域重点园区与加工贸易产业布局 功能定位 主导产业 产业细分领域 瑞金国家经开区 核心节点 电子信息、轻纺、玩具 线缆线束、电子产品、服饰、箱包、玩具、绿色食品 兴国经济开发区 核心节点 电子信息 电子产品、机电设备 于都工业园区 核心节点 轻纺 服装服饰、鞋、箱包 宁都工业园区 支撑节点 轻纺 服饰、鞋 会昌工业园区 支撑节点 电子信息 电子产品、电源 石城工业园区 支撑节点 轻纺 运动鞋服、休闲鞋服 五、优化产业承接发展环境 坚持以现代交通为先导,统筹推进航空、铁路、公路、港口等建设,构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 能的产业转移承接大通道。不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加工贸易企业园 区载体水平。 (一)完善基础设施 1.构建区域性空中快捷门户。加快航空体系建设,形成对接全国性中心城市“2小时航空圈”。完成赣 州黄金机场改扩建,新建瑞金支线机场。尽快开通赣州至港澳台、东南亚、东盟及其它地区的国际航线 。积极争取赣州机场与综保区开展“区港互动”监管模式,实现赣州综合保税区和机场口岸的无缝对接 、深度合作,促进货物快速、高效流转。 2.推进铁路“三大通道”建设。加快推进昌赣客专、赣深客专、南丰至瑞金城际铁路等项目建设,到 2020年,打通赣州“贯南通北”快捷客运通道。推进兴泉铁路、瑞梅铁路建设,打通连接福建泉州港、 广东潮汕地区的出海通道。加快推进长赣铁路、赣郴永兴铁路建设,打通对接成渝经济区、“一带一路 ”西南桥头堡的西南通道。 3.构建“三纵三横六联”为主骨架的高速公路网。积极推进兴赣高速北延等项目建设,完成大广高速赣 定繁忙段扩容改造工程等。到2020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600公里,建成我国南方重要的高速 公路枢纽,通达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的4小时高速经济圈。 (二)降低综合成本 1.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以赣州港铁路专用线为依托,积极建设无水港和海铁联运系统,不断畅通物流通 道,提高沿海产业转移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区域物流中心。以赣州港铁路专用线为依托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全面打通铁路、公路、水运等运输方式相互衔接障碍,完善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 连接和转运设施,推动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集约发展,打造连接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物流中 心,促进公铁海“无缝对接”。以综合保税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赣州港等开放型平台为依托, 整合信息资源,建设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效率。 2.降低企业用能成本。落实省有关企业用能优惠政策,积极推动电网输配电价改革,执行工商业用电同 价,下调非居民用气价格,实现工商业用气同价。落实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兑现直购电交易合同,减轻 企业电费负担。完善新引进规模以上加工贸易企业补贴政策。在加工贸易集聚地区开展电力用户与电厂 直接交易试点,探索工业园区合格企业整体实施直接交易。 3.降低企业用工成本。争取调整企业“五险一金”缴交基数和缴纳费率,降低企业硬性营商成本。推进 医疗保险内部管理的加工贸易企业按规定参加属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降低工伤出现率低的生产型企业 工伤保险缴费比例。继续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支持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并申报各类引智项 目。进一步放宽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高级职称的学历、外语、继续教育条件。 4.建立高效的加工贸易信息平台。实施“互联网+大通关”行动计划,建立高效的区域性加工贸易互联 网信息平台体系。建设基于互联共享标准、基础交换网络和公共服务的大数据中心,推进政府、园区、 行业部门、社会组织、企业主体等各方数据间互通,不断开展“平台+”应用。推行“互联网+深加工结 转”、“互联网+内销征税”、“互联网+报核核销”等“互联网+”海关监管模式,以提升海关监管效能 。支持物流龙头企业开展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进园区行动,鼓励企业将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到物流公共信息 平台,实现运力与货源的有效对接。 (三)强化公共服务 1.搭建企业交流平台。搭建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成立企业交流合作联盟,促进国内外企业沟通、交流 和采购对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在政府、企业和国外行业之间的桥梁作用,积极推进 企业在行业信息交流、行业标准体系、国内外展会、行业自律、贸易摩擦应对和预警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家具、轻纺、玩具等重点领域成立一批企业交流合作联盟 ,打造一批内外贸结合、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大型会展平台,培育一批经营模式、交易模式与国际接轨的 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一批连接国际国内市场、运行规范有序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区 域内产业配套,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加强与中国加工贸易博览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和行业商会 (协会)等活动对接,为加工贸易企业搭建平台。 2.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以“两城两谷一带”等重大产业功能区为主要平台,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 家具、新材料、生物等重点产业发展领域支持建立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建设公共技术研发平台、 公共实验室、产品设计中心和标准、检测认证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推动 产业集群发展。积极打造产学研对接服务平台,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与地方政府、行业组织、中介机构、 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鼓励依托行业协会建设重点行业转型升级需 求数据库,打造一批工业云服务和大数据平台,加强企业创新发展的大数据支撑。借鉴台湾工研院模式 ,整合和集成全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资源,建设集科技管理、研究开发、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综合服 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 (四)加强载体建设 1.培育加工贸易试点园区。重点围绕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及“两城两谷一带”等区域, 选取一批园区作为赣州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试点园区,相关优惠政策和资金安排优先向试点园区倾 斜。 2.试行与转出地“共建园区”。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推进与产业转出地共建产业园区。鼓励各工业园区 采取援建、托管、股份合作、“总部+基地”等多种方式与沿海发达地区合作建设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 特色产业园。以项目合作、产业对接为重点,与珠三角、海西等地打造转出地与赣州各区县“共建园区 ”,采取“总部经济、异地生产、统一经营”的方式,加快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探索产业转移地与赣州 各区县共同组成园区管委会,统一负责园区的建设管理,共同开展对企业的服务,并按协议实现利益共享, 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3.加快特殊监管区建设。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在现有综保区等园区的基础上,尽快争取在瑞金和 龙南两个国家级经开区内申请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完善综合保税区电子口岸功能,强化信息服务支撑 ,为企业进出口通关提供高效、便捷通关服务。加强口岸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 的联动发展,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向与当地产业结构相配套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不断延伸产业链。 在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基础上,促进产业向研发、物流、销售、维修、再制造等产业链高端发展,促 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多元化发展。 4.支持多元资本建设产业园区。鼓励各地建立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园区,推行PPP等模式,引入社会 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园区开发商通过多种方式建设产业园区,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政策扶持 。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园区,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新建、扩增标准厂房。探索创新供地方式,集约高效 开发利用土地的新路径,通过标准厂房建设,提升产业转移的承载能力。 (五)优化营商环境 1.优化法治环境。一是支持建立海外维权联盟和海外维权平台。针对赣州重点出口产品,加强国外技术 性贸易措施的研究和应对,妥善应对贸易摩擦案件,积极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实 现涉案企业法律援助支持全覆盖。二是加快建设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体系。指导有关行业协会加 强知识产权自律和开展涉外应对。推进加工贸易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三是强化加工贸易企业分类管 理。建立商务、环保、海关、工商、质检等部门协调机制,并与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相关联。建立诚 信守法便利和失信违法惩戒机制。 2.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一是积极推动通关模式创新。推广“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大通关 建设改革试点经验,推广口岸查验“一站式作业”,推动“联合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落地。创新 “互联网+”模式,全面推进通关作业无纸化。推动省内海关监管场所和检验检疫集中查验场规范化建设 。加快推进全市电子口岸和口岸监控系统平台建设,为通关模式改革创新提供数据交换和安全监管公共 共享平台。二是优化出境商品口岸查验方式。优化查验监管方式,积极改善通关便利化的技术条件,推 广随机抽取被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机制,逐步提高非侵入式查验比例和机检 比例,提高查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降低海关出口平均查验率。加强分类指导,重点对高资信认 证的加工贸易企业降低查验率。三是加强口岸交流合作。加强与沿海、沿边地区的通关协作,促进赣州 与深圳、厦门的铁海联运业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组织开展口岸通关环境和口岸物流推介交流, 促进与相关国家口岸物流合作。 3.加大财税金融支持。一是落实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进度,落实限时办结制,提高退税 审核审批效率。完善出口退税分类管理办法,逐步提高出口退税一类企业比例,积极发挥一类企业的示 范带动作用。争取出口退(免)税无纸化管理试点范围,全面实施出口退税网上预申报。二是促进金融 服务便利化。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放宽抵质押物范围,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利用专利权、应收账款等抵质 押融资。充分发挥工业发展引导基金、赣南苏区产业发展基金等基金和金盛源担保公司作用,通过杠杆 比例撬动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为重点加工贸易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担保。三是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 度。进一步降低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平均费率,积极落实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专项安排,加大对出 口企业投保出口险及成套设备和单机、农产品、新兴市场出口信用险的支持力度。 六、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采取有效举措,多管齐下,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促进加工贸 易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不断提升加工贸易企业根植性,通过引进加工贸易优质增量带动存量发展,积 极倡导加工贸易跨界融合发展,全面提升赣州加工贸易的综合竞争力和产业发展能级。 (一)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 1.提升加工贸易企业创新能力。建立加工贸易与科技创新资源合作对接机制,支持加工贸易企业与中科 院、南昌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共担科技项目、联合技术攻关。支持有条件的企 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对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等购买技术服务以及开展产学研合 作等活动给予事后补助。推动加工贸易企业由单纯的贴牌生产(OEM)向委托设计(ODM)、自有品牌 (OBM)方式发展。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研发中心(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 。支持和指导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及研究开发财政补助资金等,对后备 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复审进行支持。拓展重大科技项目引进渠道,加快集聚科研、设 计、检测等实体研发(设计)机构,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专业化创新服务。支持加工贸易企业申请境内 外发明专利。 2.提升加工贸易企业品牌营销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政策为引导,重点培育或引进电子信息类、 传统行业类工业品牌,形成一批体现赣州制造水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地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和品牌 产品,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支持有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收购和引进海外品牌、创建国内自主品牌、联 合知名传统零售商创建共有品牌,打造境内外营销网络。借鉴深圳“艾美特模式”,鼓励中小企业为大 企业贴牌,使大企业品牌成为行业共享的公共品牌。依托区域特色经济优势,大力实施行业品牌战略, 积极创建和注册赣州集体商标、区域品牌、知名品牌,鼓励加工贸易企业申报各类驰名商标或著名商标 。推进加工贸易产品内销便利化,利用加工贸易产品的国际化标准,推进满足产品内销需要的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 (二)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1.明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向。借鉴台湾上世纪80年代鼓励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技术改造经验,鼓励加 工贸易企业购买用于重点工艺流程和环节改造关键设备,努力提升生产制造水平,实现加工贸易工艺流 程升级。鼓励企业从低附加值的低层次简单产品转向同一产业中高附加值产品或关键零组件的生产,实 现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升级。支持本地生产加工贸易中间品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中间品的生产和配 套能力,鼓励加工贸易企业采购本地产品,实现加工贸易集聚配套升级。支持加工贸易企业拓展生产性 服务业,营造加工贸易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实现加工贸易产业生态圈层升级 。加大项目招商力度,加快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实现加工贸易增量结构升级。 图6-1 加工贸易升级方向 2.推动加工贸易延伸产业链。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向上游发展,提高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能力,推动企业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为主转变 为要素驱动和创新驱动相结合。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在中游精选,从事加工制造链增值大的环节,提升产 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向下游延伸,积极发展渠道和品牌服务环节,推动加工组装企 业向技术、品牌、营销型企业转变。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向配套拓展,进入关键零部件和设备制造领域, 推动本地加工贸易进一步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跃升。 图6-2 加工贸易产业链延伸发展路径 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落实国家和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智能制造和技术设备进口相关优惠政策,提高 全市服装、家具、玩具等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以品牌化、集约化、高端化为方向,采取新技 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现有产业,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及产能。鼓励加工贸易等传统产业集聚发展,重 点支持服装、家具、玩具等传统产业从贴牌生产、委托设计向品牌化、个性化定制转型,向高技术、高 附加值环节发展,促进产品研发、整机生产、零部件制造、原材料配套、品牌营销和结算一体化集群发 展。 4.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抓住赣深高铁建设契机,依托国家级经开区、赣州高新区及有关重大对外合作平 台,吸引国内知名加工贸易企业在赣州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继续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出台深入推进“ 三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建设等先行先试政策,培育认定一批加工贸易创新发 展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鼓励具有研发设计、营销结算和物流配送等总部功能的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向总 部方向发展。 (三)加强加工贸易企业根植性 1.推动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根植赣州。保持外商投资政策和加工贸易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法治化 、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建设,增强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扎根赣州发展信心。鼓励优质加工贸易企业增 资扩产,积极为大型加工贸易企业与本地上下游配套厂商牵线搭桥,鼓励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支持开展 深加工结转和增加深加工结转环节,提高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本地增值率、本地配套比重及中间产品本地 采购率。推进非法人加工贸易企业转型为法人企业。 2.支持内资加工贸易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民营、国有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加工贸易。引导内资企业主 动参与国际分工,融入跨国公司生产经营体系,承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加强对民营企业 的产业引导和创业指导,扶持符合本地产业发展导向的龙头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孵 化资金支持本地高成长民营科技企业,全力支持民营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培育出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 力的本土企业,推动加工贸易龙头企业根植赣州。 (四)实施增量带动高端植入 1.加大项目招商力度。突出招大引强,加快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集聚区、重大科技建设,强化重大项目 招商引资“一站通”工作。积极推进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和组团招商等创新招商方式,引进一批竞争 力强、成长性好、辐射带动效应大的龙头型、集群型项目。探索实现重大项目招商信息的有效共享、统 筹布局和选址流转,提高区、县(市)统筹招商积极性。 2.实施高端植入战略。积极引进资本密集型的电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及工业控制、新能源 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战略性引入具有较强衍生能力或具有一定示范性的关键企业,布局高端 功能,获取先发优势。 (五)加快加工贸易融合创新 1.鼓励加工贸易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开展“互联网+”行动,引导企业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新一代信息 技术为手段,在设计研发、生产经营、营销服务、分拨结算、维修检测中积极引进互联网要素,探索“ 加工制造+互联网”发展路径。推动加工贸易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发展企业对企业(B2B)跨 境电子商务出口业务。鼓励加工贸易与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合作,依托互联网集成式接单,开拓线上市场 ,拓宽销售渠道。 2.促进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引导有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增加服务业经营范围,实现以产品制 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承接保税物流、研发设计、检测 维修等境外现代服务环节转移。培育一批与制造业关联性强的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促进加 工贸易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性能和附加值。鼓励企业承接研发设计、物流配送、财务结算、分销仓储等 服务外包业务,争取国家和省支持本地企业开展境内外检测维修和再制造业务,促进加工贸易与服务贸 易深度融合。 七、深化区域开放合作 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大发展战略,通过 国际深度分工合作,加强国内区域合作,以开放促转型、促升级,不断提升赣州加工贸易的开放水平。 (一)支持参与国际分工 1.积极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合作。推动企业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加工贸 易业务范围,参与国际深度分工合作。坚持以“引进来”为主,重点面向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进 行招商,力争引进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大的大项目、好项目。以电子信息、家具 、玩具等产业和产品为核心,积极拓展北美、香港、欧洲、东南亚、南美、日本等重点市场。支持企业 通过展会、推介会、电子商务等途径进行加工能力推介,增加加工贸易订单。加强稀土、钨等特色产业 领域的国际对接,积极与全球领先企业建立沟通合作关系,重点对接美国钼公司、澳大利亚莱纳公司以 及日本稀土企业等机构,拓展全市稀土深加工及应用领域的链条及市场;重点对接德国世泰科、美国肯 纳金属公司、以色列伊斯卡集团等企业,促进全市钨产业精深加工发展。 2.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空间。积极对接“渝新欧”、“汉新欧”等连接亚欧、泛亚的铁路运输通 道,依托赣江、长江黄金水道,不断强化海铁联运,完善赣州机场辐射服务功能,全面打通“一带一路 ”战略通道。巩固与东盟的贸易伙伴关系,积极开拓俄罗斯、中亚、中东欧、非洲等新兴市场。推动建 立重要资源全球供应保障体系,探索产区与销售地跨境合作新模式,加强关键技术联合研发,推动国际 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促进本地企业深度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 3.创新加工贸易国际营销模式。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企业通过发展跨境电 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建设海外仓储及国际营销网络,拓展国际市场销售渠道。鼓励企业扩大 参与国际产品展示或展销活动,提高“赣州制造”的国际美誉度,协助企业与国际大型分销商、采购商 开展合作,强化本地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4.打造境外加工贸易生产基地。鼓励家具、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建厂、开发 资源、输出技术和产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投资项目带动赣州具有比较优势 的产品、技术、服务出口和劳务输出,拓展企业国际发展空间。支持企业依托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园 区等合作园区做大做强,实现产业链式、集群式发展。 5.建设“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企业“走出去”风险预警、防范和应对机制,打造对外投资 合作综合服务平台,逐步搭建投资合作平台、要素交易平台、服务支撑平台、国际交流平台、科技服务 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完善财税、金融、外汇、保险等综合服务政策。在投资保护、金融、税收、海关 、质检、人员往来等方面,加强与“走出去”重点国家开展合作,为走出去的加工贸易企业提供支持。 完善贸易摩擦协调应对工作机制,组织国际贸易新政策新规则宣讲和培训活动,提升企业应对国际贸易 摩擦的能力。 图6-3 加工贸易对外服务平台 (二)加强国内区域合作 1.积极对接珠三角区域。充分利用大广高速建成通车和赣深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契机,加强与珠三角地 区的互联互通,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的通关协作,全面融入珠三角2小时经济圈。依托赣州的劳动力、土地 、自然资源等要素与资源优势,加快承接广州、深圳等全国中心城市高端产业功能外溢,加强重大基础 设施、产业园区的共建共享。与珠三角企业、行业协会建立互动合作招商机制,引进一批关联度高、带 动力强的龙头型、集群型项目,与珠三角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等 领域实现分工合作。借助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智能装备产业的优势以及产业创新优势,引入新技术新 思维,改造和提升赣州传统制造业生产流程与工艺。积极对接机器人、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 领先企业,承接其制造业功能外溢效应,抢占新产业战略制高点。 专栏5:承接珠三角产业的重点领域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承接深圳、东莞等地的数字视听和移动通讯终端、家电、电子元器件、印刷线路板 等生产企业和产业链; 轻纺产业:重点承接深圳的女装和鞋业、东莞的牛仔布、毛织和鞋业、佛山的内衣和牛仔服、中山休闲 服等生产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积极对接歌力思、玛丝菲尔、裕元、兴昂等企业的生产制造体系; 家具产业:重点承接深圳、佛山、广州、东莞等地的家具生产企业; 玩具产业:重点承接深圳、东莞等地的玩具生产企业; 稀土、钨产业:对接深圳等地的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拓展下游精深加工产业链 ; 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强与深圳、广州等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的配套,融入比亚迪等企业的制体系;积极 承接增城、江门等地的摩托车产业。 机器人及工业控制产业:重点承接深圳、东莞等地的无人飞机、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生产 环节。 2.深度融入海西经济区。以赣瑞龙动车、寻全高速等开通为契机,建设联通海西、贯穿各县(市、区) 的高速公路网,构建1小时经济圈,加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在交通衔接、现代物流、经济等方面的合 作。充分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合作平台引进资金、项目和人才,加强与海西经济区各城市要素的协调互 补。加强与福建自贸区、厦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的交流合作,加强产业的分工合作。充分发挥赣州 矿产资源优势,为福建等地的高端制造业布局上游原材料配套生产力,实现跨区域产业链分工合作。加 强瑞金兴国至龙岩产业走廊的建设,在园区开发、产业发展、项目建设、道路交通、保税物流设施等方 面建立跨省合作机制,成为江西联通福建沿海的桥头堡。 专栏6:承接海西经济区产业的重点领域 重点加强与厦漳泉及广东潮汕地区在下述产业领域的对接: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承接福州、厦门的显示管及配件、家用电器产业,积极引进冠捷显示、捷联电子、 中华映管、宸鸿科技、华侨电子等企业; 轻纺产业:重点承接泉州的纺织服装、晋江鞋业等产业,积极对接浔兴股份、九牧王等企业; 玩具产业:重点对接汕头澄海等地的玩具生产企业等; 新能源产业:重点对接厦门的金龙汽车集团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的生产体系; 机器人及工业控制产业:重点承接厦门的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积极对接思尔特、机智能等企业;龙 岩的环保装备产业,重点关注龙工、龙净环保、龙马环卫、新龙马等龙头企业。 3.加强与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实施更加主动的地区合作战略,深化与长三角、长株潭等地区 的交流合作。加快对接长三角沿海产业布局和周边兄弟省市重量级产业集群建设,探索“飞地园区”等 模式,加快设立国家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浙赣、湘赣等一批省际合作试验区(产业园)取得实质性突 破。积极对接自贸试验区新体制,主动呼应上海自贸区,深入借鉴自贸试验区在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 、金融创新、服务业开放等领域的制度创新举措,努力营造有利于加工贸易发展的营商环境。借力长三 角科技创新优势,与高校科研机构间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引入长三角国内外优质企业,实施高端 植入,提升和优化赣州产业链。 专栏7:承接长三角产业的重点领域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承接苏州的集成电路,昆山市的新型显示、电路板等电子信息生产企业; 轻纺产业:重点承接温州的制鞋、宁波的男装、杭州的女装、义乌的衬衫、海宁的皮革等生产和设计环 节企业; 家具产业:重点承接杭州的办公家具、萧山的户外家具、温州的板式家具、绍兴的软床垫、宁波的橱柜 家具等行业的生产和设计环节; 稀土、钨产业:加大与上海、南京等地的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 等,推动稀土、钨在精深加工和下游应用领域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承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南通等地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控制系统、汽车电 子等模块生产环节,积极对接上海集团、南京金龙、上海申沃客车、浙江永康众泰汽车、杭州康迪电动 汽车集团(吉利与康迪科技合资)、德国宝沃汽车等企业; 机器人及工业控制产业:重点对接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昆山机器人产业基地、常州武进高新区机器人及 智能装备产业园等园区,积极融入发那科、库卡、ABB、安川等国际机器人企业生产制造体系,承接上海 沃迪、昆山华恒焊接、南京埃斯顿、浙江万丰科技、上海机电一体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本体生产环节 。 图6-4 加工贸易重点合作区域 八、支持体制机制创新 鼓励示范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争当国家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试验田。创新加工贸易园区载体建设, 以试点园区带动加工贸易承接示范地创新发展。 (一)支持政策先行先试 将赣州作为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试验田,积极争取国家各项政策优先考虑在赣州先行先试。 (二)深化行政审批改革 全面推进加工贸易行政审批改革进程,实行加工贸易禁止类、限制类商品目录动态管理机制,完善重点 敏感商品加工贸易企业准入管理。全面取消赣州加工贸易业务审批。 (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完善加工贸易企业经营状况和生产能力核查机制,督促企业强化安全生产、节能低碳、环境保护等社会 责任。依托赣州海关电子口岸,加快推进商务、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等部门与加工贸易企业多 方联网,实现部门联动。完善赣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成效统计和评价体系。 (四)推进监管模式改革 扩大区域通关一体化、通关作业无纸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两单一审”业务等改革,全面推 广实施“三个一”通关模式,进一步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全面推行出口直放和进口直通,建立便利加 工贸易企业成套设备进口的工作机制。改进监管方式,逐步实现以企业为单元的监管。强化加工贸易企 业分类管理,探索建立诚信守法便利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对资信良好、信息透明、符合海关要求的企 业,探索实施企业自核单耗的管理方法。加强对贴牌加工贸易企业商标、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和运 用的规范、监督和指导。加大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力度,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 (五)创新宣传推介方式 积极争取由江西省政府和商务部联合在赣州市率先举办全国性加工贸易论坛和峰会,研讨加工贸易创新 政策,推介赣州加工贸易成果经验。 九、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全面加强组织领导、资金引导、人才队伍、中介组织各项保障措施建设,完善规划的动态评估和监督考 核机制,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 成立赣州市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副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成员单位包 括市商务局、发改委、工信委、财政局、科技局、人社局、国土资源局、城乡规划局、金融工作局、环 保局、统计局、口岸办、赣州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商务局局长 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加工贸易承接示范地建设日常工作。 (二)完善资金引导政策 争取国家、江西省加工贸易承接产业资金向赣州市倾斜。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建 设发展,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支持产品创新、研发设计、品牌培育和标准 制定,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加强对社会资金的引导,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产 业基金等,改善各类公共服务。贯彻落实《关于充分发挥政策资金引导作用,进一步做好承接加工贸易 转移工作的通知》(赣商务开放字〔2016〕295号),科学引导赣州加工贸易发展,重点在加工贸易承接 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招商引资活动、重大项目引进、信息化平台建设等给予支持。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吸引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加大对企业员工技能培 训扶持力度,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素质技术工人等人才。建立加工贸易企业与赣州市职业学校、高 等院校、培训机构合作机制,建设实训基地,实行人才定向培养、联合培养。建立健全加工贸易重点发 展区域人力资源供求长期合作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引进海外中高端人才,为企业“走出去”培养本土 化人才。 (四)加强宣传引导机制 由市商务局牵头,组织全市各有关部门和区、县,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政府、企业和行业之间的桥 梁作用,加强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政策的宣传解读,发挥政策的支持引导作用,调动加工贸易企业参与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有利于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舆论环境。及时宣传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新进展、新成 效,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快转型创新发展。 (五)完善评估监测机制 按照建设加工贸易承接示范地要求,明确任务及项目,编制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牵头部门、协助部门以 及具体任务或项目内容和时间要求,动态监控评估规划的执行落实情况。建立加工贸易工作调度机制。 按照“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的原则,定期通报加工贸易工作动态。建立规划实施考核与激励机制 ,对实施部门进行绩效考核和评估。 [1]江西赣州章贡经济开发区、江西信丰工业园区,江西大余工业园区,江西上犹工业园区,江西安远工 业园区,江西定南工业园区,江西全南工业园区,江西宁都工业园区,江西于都工业园区,江西兴国经 济开发区,江西会昌工业园区,江西南康经济开发区、江西崇义工业园区,江西寻乌工业园区,江西石 城工业园区。 [2]综合保税区是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目前国内功能最齐全、开 放程度最高的区域。相比其他平台,综合保税区对加工贸易产业及相关企业的转移更加具备吸引力。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zy的个人网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