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市红寺堡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今天 4阅读 0评论
各乡(镇)人民政府,政府各部门,各分局,各人民团体、直属事业单位,区属驻红各单位: 《吴忠市红寺堡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红寺堡区三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    吴忠市红寺堡区人民政府  2021年5月6日    吴忠市红寺堡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以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主动融入国家和自治区、吴忠市重大发展战略,奋力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抉择,也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保障。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吴忠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和《中共吴忠市红寺堡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科学编制《吴忠市红寺堡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并有效实施,对于体现区委、政府战略意图,统一思想,凝聚民心,引导市场主体投资行为,形成强大合力,建设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谱写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美丽新宁夏的红寺堡篇章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第一章 立足新起点,奋力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全面总结“十三五”发展成就,准确把握环境变化,科学审视发展形势,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找准定位,为“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擘画蓝图。 第一节 现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区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吴忠市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立足“十三五”战略定位,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改革开放、攻坚克难,使全区经济保持稳中求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顺利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取得了新的成就。 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顺利实现翻番目标。地区生产总值2020年达到71.2亿元,增长10.3%,其中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8.92亿元、34.49亿元和27.7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9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实现翻番目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468元和10925元,比“十二五”末增长了42.5%和70.1%;城镇化率达到35%;通过绿色通道,嘉泽新能成功在上交所挂牌,打破了我区没有上市公司的空白。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使我区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 脱贫攻坚目标胜利实现。紧扣国家现行脱贫标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脱贫攻坚、增收富民”为统揽,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建立“两不愁三保障”动态清零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开展“四查四补”,通过产业、就业、金融、兜底保障等多种形式精准施策,尽锐出战,不留死角,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到2019年红寺堡区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4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5.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从“十二五”末的25.29%下降为零。到2020年底,全区整体实现稳定脱贫,探索走出了一条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的新路子。 创新引领格局形成。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到2020年,我区R&D投入强度比“十二五”末提高1.41个百分点。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建成清洁油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葡萄与葡萄酒(吴忠)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培育各类科技型企业26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认定自治区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1家,新组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2家、“双创”载体3家。进一步加大科技助农投入,使红寺堡先后获得中国葡萄酒第一镇、中国最具发展潜力葡萄产区及中国富硒黄花菜明星产区等7个“国字号”荣誉称号,科技进步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大幅提高。 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力推进移民脱贫致富,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面貌发生巨变。紧抓产业振兴,助力葡萄、枸杞、黄花菜、中药材、牧草种植和肉牛、滩羊养殖成为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建立“1+5+17+N”四级农村环境整治网格管理机制,新建农村公厕17座,新增农村太阳能路灯2100盏,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清洁常态化。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完成永新村乡村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改造乡村民宿60家,累计接待游客1.34万人次。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村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尊重农民意愿,完成50个美丽乡村建设,使乡村振兴呈现出一派生机。 生态文明日益提升。持续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生态立区不动摇,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防沙治沙、湿地保护、绿化美化五大生态工程,罗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持续改善。累计治理沙化土地面积92.7万亩,累计人工造林124万亩,完成生态造林39.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4.1%,草原植被综合覆盖度达56.7%。严格落实河长制,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行动,对境内52条沟河道实施“一河一策”常态化保护。实施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和完善城市污水管网及再生水管网配套工程,目前建成城区污水管网共计226.9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4.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面落实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全区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比自治区高出1.9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部达标,山水林田湖草沙共融共生的有机生态体系初步形成。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坚持“干”字当头,持续用力,强力推进,境内建成火车站2处、高铁站1处和7处高速公路出入口,宁夏中部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显现。我区被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产业发展路、旅游纵深路、致富通达路形成网络,乡镇建制村实现城乡公交全覆盖,人均拥有高速公路里程领先全区平均水平。实施红太公路、三干渠改造等一批民生工程,安全住房、安全饮水实现农户全覆盖。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效明显,美丽村庄建设扎实推进,村容村貌不断改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深入推进,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民生改善成效显著。着力抓好民生改善,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400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9.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8.6亿元以上。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实施了一批“改薄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等教育重点项目,完成万兆教育专网、千兆校园网建设;稳步推进“互联网+教育”示范县(区)建设,率先设立教育扶贫基金,在校学生规模达到4.8万余人,中、高考成绩多年稳居吴忠市和山区九县前列。构建“以人民医院为龙头+5个乡镇卫生院+4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医联体,完成妇幼中心、红寺堡镇、柳泉乡等卫生院综合楼搬迁和人民医院医技楼、病房楼、妇科楼改造工程。建成敬老院、残疾人康复中心、老年饭桌等福利机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全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大力推进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农贸市场改扩建等民生工程。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村大舞台成为村(社区)“标配”。连续6年成功举办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2项国字号赛事,完成明长城加固、移民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社会治理不断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55124”社会治理模式入选全国首批20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实现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持续深入。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不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减税降费精准有力。完成财政信息化一体化建设和绩效评价成果应用,综合医改、社会保障和文化、司法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其他305项改革任务全面推进。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个体工商户“免填单、马上办”简易登记制度。加快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完善“不见面、马上办”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全面落实区市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我区发展新优势得以显现。 第二节 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区发展既面临着国际环境复杂严峻的重大挑战和国内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压力,又面临着爬坡过坎、追赶发展、缩小差距的重要机遇,给全区发展无疑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和新的空间。 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逆全球化思潮沉渣泛起,引发多重争端和全球产业链调整,从过去基于效率配置到现在基于安全考量,使得全球市场的稳定性下降。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渗透诸多领域,国家、地区之间的发展竞争更多地转向创新和人才竞争,科技创新已成为决定全球竞争的关键因素。 国内形势依然向好。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更加凸显,治理效能大幅提升,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十四五”时期,在新一轮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经济韧性十足,潜能巨大。但后疫情时期对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巩固脱贫成果、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任务依然艰巨。

吴忠市红寺堡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市发展机遇叠加。区自治区将推进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陕甘宁革命老区供水工程,银昆高速、太中银铁路扩能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红寺堡区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吴忠市全力推进盐同红集中连片区域协同发展,为我区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提供重大机遇。 红寺堡机遇挑战并存。我区既是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门户、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通道,又是宁夏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党和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和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以及自治区将红寺堡建设成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无疑给我区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同时,也必须清晰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着一些突出困难和制约因素,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望,与全国、宁夏整体发展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受“县情区制”体制制约,加之开发建设晚,基础差、底子薄,急需紧缺人才引进与留住困难。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低、链条短,特色产业品牌少,影响力不够,尚不能适应农民致富需求;三是市场主体活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四是城乡基础设施短板多,特别是供水、供暖等市政管网老化,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不全;五是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防灾减灾体系尚不健全,社会治理难度较大;六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罗山四周缓冲区、沙丘荒漠区生态极为脆弱,生态修复治理任重道远。 综合判断,机遇与挑战并存,加快发展仍然是最紧迫的任务。“十四五”时期,仍然是我区乘势而上、持续发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短期的,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必须主动作为,奋力追赶,充分认识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突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真抓实干,奋力开创我区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三节 远景目标     按照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步走”战略安排,到2035年,我区的远景目标是: 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以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统领发展,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贡献力量,确保2035年与自治区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经济繁荣实现大跨越。力争我区经济年均增速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较“十三五”增长两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全市平均水平,区域经济特色更加鲜明,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西部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发展高地,基本实现现代化。 民族团结实现大进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坚定,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促进民族团结生命线更加牢固;宗教关系和顺健康,依法治区全面纵深推进,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红寺堡、平安红寺堡,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环境优美实现大突破。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进一步凸显我区在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节点、生态屏障、生态通道的重要作用,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实现根本转变,天蓝、地净、水清、山绿的美丽新区全面实现。 人民富裕实现大提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超过中南部县区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达到自治区中上水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建成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人民生活更为富足,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全面增强。 第二章 把握新阶段,锚定高质量发展新坐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区、市党委和政府的部署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富民强区、建成示范、走在前列”为目标,以建设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为时代使命,抢抓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有利机遇,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重点抓好产业、就业和社会融入“三件事”,坚决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政治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三条生命线”,做好调、转、增、融“四篇文章”,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努力打造脱贫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易地搬迁就业创业致富高地、移民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典范、生态移民人居环境改善样板,基本建成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为建设现代化美丽红寺堡奠定坚实基础,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节 坚持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党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红寺堡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根本宗旨,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区各族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办好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发展创新力、竞争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提高改革开放的前瞻性、针对性、坚决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为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科学系统观念。立足红寺堡发展实际,积极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制度建设,坚持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我区作为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移民安置区,二十多年来累计移民23万多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域风格,特别是易地搬迁移民的丰富实践及其收获的丰硕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充分肯定。立足新起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传统思维定势、资源禀赋约束和体制机制障碍,抓好就业、产业、社会融入三件大事,推进农业增效、移民增收、城乡融合发展。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按照国家所需、红寺堡所能、广大移民所盼去谋划、去建设这一示范区,把易地搬迁移民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充分展现在这方大地上,让中国共产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伟大旗帜高高飘扬。 准确把握战略定位,紧扣移民致富提升主题,立足我区区情,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补齐短板弱项,发挥示范效应,推动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努力打造脱贫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注重资源禀赋和市场导向,培育壮大酿酒葡萄、黄花菜、枸杞、肉牛和滩羊等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农光互补、文化旅游等产业,完善产业带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一产接二连三、深度融合,提质增效,以产业兴旺促进移民持续增收。打造易地搬迁就业创业致富高地。深化闽宁协作、对口帮扶,挖掘就业潜力,拓宽就业渠道,加大技能培训,通过产业发展吸附一批、企业稳定吸收一批、自主创业持续带动一批,让移民群众有持续稳定的就业门路、创业技能和致富项目,迈上生活富裕、共同致富的康庄大道。打造移民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典范。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增进后移民时代社会认同,促进群众思想融入、情感融入、生活融入,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构建和谐有序、共建共享的美丽家园。打造生态移民人居环境改善样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以罗山为核心的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程和城乡环境整治工程,构筑宁夏中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打造全景展示生态移民和易地搬迁生态建设成果的开放式示范“窗口”,实现生态宜居、乡村美丽、移民富裕。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到2025年我区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生态环境不断好转,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实现同步增长,年均分别达到7%和11%以上,与全国同步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一是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步。着力推动园区投入产出强度、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升,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位次稳步上升,我区在中部干旱带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二是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创新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新兴产业比重不断提升,建成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创新要素不断聚集,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R&D)达到1.5%。 三是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发展提质增效,城镇化率达到40%;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城区补短板强弱项成效显著;建成宁夏连南接北、东进西出的交通物流枢纽。 四是绿色发展收获新成就。积极践行“两山论”,树牢生态优先理念,“美丽红寺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渐成风尚,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向好,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构建起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率分别达到15%和3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 五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进一步增强,市场化改革、农村改革、县域社会治理等领域改革成效明显,“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持续深化。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市发展大战略,内引外联、招商引资方式不断创新,友好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对内对外合作交流、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六是共享发展跃上新台阶。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区,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自治区平均水平相当。详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 发展 (4项)1 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71.21008预期性2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70000934006预期性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80.4150≥10预期性4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540—预期性 创新 驱动 (3项) 5 研发支出占GDP之比(%) 1.2 ≥1.5 — 预期性 6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 — 30 — 预期性 7 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92 95 — 预期性 民生 福祉 (10项) 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5468 36000 7 预期性 9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0925 18000 11 预期性 10 粮食总产量(万吨) 15.4 15.5 — 约束性 11 城镇调查失业率(%) 5 5.5 — 预期性 12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19 10 — 约束性 13 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1.7 ≥2.5 9 预期性 14 每千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张) 35 40 — 预期性 15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0 95 — 预期性 16 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0.2 1.2 — 预期性 17 平均预期寿命(岁) 76 77 — 预期性 绿色 生态 (7项) 18 新能源占比(%) 17.1 19.5 — 预期性 19 森林覆盖率(%) 14.1 ≥15 — 约束性 20 农业灌溉利用系数(%) 0.67 0.7 — 预期性 21 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 完成自治区、吴忠市下达指标任务 — 约束性 22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 约束性 23 地表水质量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 (%) — 约束性 24 单位GDP用水下降(%) — 约束性 第三章 担当新使命,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 全面落实自治区支持我区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的重大战略部署,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夯实发展基础,让使命绘就蓝图,书写在红寺堡的大地上。 第一节 高水平建设示范区 以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我区“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一号工程”,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加快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围绕抓好产业、就业和社会融入三项主要任务,以加快产业发展、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整治城乡环境、加强社会治理为重点,重点实施“十大示范工程”,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使我区成为易地搬迁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就业创业致富、基层社会治理和人居环境改善的样板,走出一条符合区情实际的创业之路、富民之路。 实施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示范工程。主动对标自治区重大特色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培育品牌,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做强做优以葡萄、枸杞、草畜为主的“3+X”特色产业,使优势特色产业成为移民增收的主渠道、脱贫致富的强支撑。实施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充分发挥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势,规划建设光伏产业示范园、新能源供需平衡示范基地、新能源装备制造示范基地,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推动新能源产业一体化配套发展。实施移民文化旅游示范工程。争取把我区移民文化园纳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实施“1236”工程指挥部、移民旧址等移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罗山航模飞行营地提标、白塔水风电奇观+农家乐升级工程,深入挖掘移民文化,讲好“移民故事”,促进移民文化与黄河文化、农耕文化深度融合。实施就业创业富民增收示范工程。把保障充分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培训,以创业促就业,稳定就业总量,提升就业质量。实施城乡融合一体发展示范工程。注重规划引领,统筹优化城乡布局,大力整治城乡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形成“主城区、重点镇、中心村”三位一体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以城乡融合发展的成果促进移民脱贫致富。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改善示范工程。对标对表全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补齐短板弱项,创新民生服务方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示范工程。充分认识生态保护修复对我区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科学推进以“一山三河”为重点的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加强罗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宁夏中部封育保护工程,推动罗山自然保护区与我区一体化发展,使绿色成为我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把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示范工程。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建设高效节水示范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管理,构建起节约高效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扬黄高效节水现代化生态灌区。实施移民社会融入示范工程。坚持从思想引导、生活保障入手,通过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区)创建成果,大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和谐社区等创建活动,增进后移民时代社会认同,促进移民思想融入、情感融入和生活融入。实施党建强基示范工程。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通过抓班子、带队伍、强基层,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示范区建设保驾护航。 建设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不仅是一项重大的发展建设任务,也是一项重大的责任使命,必须举全区之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咬定目标不放松,制定施工图、时间表,对标任务,一一落实,让广大移民充分分享建设示范区的成果,获得真真切切的实惠;让各级广大干部得到干事创业的锻炼,获得提高驾驭复杂工作的能力。到2025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分别达到7%和11%以上,各族人民更加团结,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移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呈现出一派国土空间功能清晰、蓝绿交织、发展有序、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 1.示范工程建设项目: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移民文化旅游、就业创业示范、基本公共服务、城乡融合发展、生态治理、水资源优化配置、移民社会融入、党建强基十大示范工程。 2.样板区建设项目:打造产业融合发展、就业创业致富、基层社会治理和人居环境改善的样板区。 第二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按照“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求,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统筹做好壮大产业经济、加强技能培训、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等重点工作。继续利用好国家各类既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政策,发挥我区土地资源回旋余地较大优势,抓住国家继续实施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调剂政策,持续实施贫困村巩固提升工程、移民致富提升工程等。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扎实推进产业、就业、金融信贷、社会保障、消费扶贫等政策落地落实,完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 不断深化闽宁协作、定点帮扶、社会帮扶,拓展项目、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协作深度和广度,注重提升帮扶成效。紧扣“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着力巩固提升脱贫质量。鼓励帮扶单位将帮扶重点从贫困户转向村集体,帮助农户建立规范的合作组织,引导帮扶主体、社会资本以入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投入,将公共服务领域对贫困户的特殊扶持政策,拓展为乡村居民能够同等享受的普惠性政策,不断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补齐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短板。稳妥解决户籍、社保、教育、医疗等遗留和转接问题,开展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组织、规划、政策、产业、人才等方面有效衔接,实现以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第三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完善基础、保留特色、提升内涵、适度超前”的思路,统筹村庄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因素。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加快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连片整治,持续改善村容村貌。 发挥白塔水村邻接内蒙古,地域特色明显,加快发展风电奇观+农家乐等特色旅游项目;利用“红四干”土地富硒,结合兴民村黄花菜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一廊一片”高质量黄花菜基地。集中力量,按照每年打造一个特色乡镇,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突显示范力量,引领带动其他村发展,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富裕。 扎实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着力培育在乡人才,回引返乡人才,引导入乡人才,进一步发挥“两个带头人”作用,持续用好“土专家”“田秀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现代职业农民,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扎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继承弘扬优秀乡村文化,推动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知识、文明风尚、法律法规进农家,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建设文明乡村。扎实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大数字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能力,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乡村善治新格局,让广大农民充分分享乡村振兴的成果。到2025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美丽村庄全覆盖。 第四章 形成新动能,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加快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推动构建分工清晰、错位发展、竞争有序、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我区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鼓励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结合实际,采取引进消化再吸收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新能源、绿色食品、葡萄、枸杞、黄花菜、肉牛与滩羊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共享产业科技创业平台,组织产学研、上下游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在服务生产、满足市场需求上全力创新。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建立与自治区内外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的联动机制,鼓励开展知识产权、人才流动、金融创新、激励机制、市场准入等创新改革。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以新技术研发、新业态创造、新模式创新为方向,实施我区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支持有条件科研机构来我区建设线上线下技术交易平台,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企业竞争力。健全科技成果运用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联盟,营造风生水起的创新生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领域超前部署。 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培育和引进。重点引进和支持能够提高城市创新水平、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多层次、多种类引进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建立健全人才生活补贴、购房补助、家属随迁等保障制度。实施百名引才计划,大力引进新能源、数字经济、金融等急需紧缺人才和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的特殊人才,鼓励区内外研究生来我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到2025年,新增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机构2家,力争全社会R&D投入强度达到1.5%,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3家和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18家。 第二节 全力发展新型工业 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推进传统产业现代化振兴与新兴产业规模化崛起有机结合,紧紧围绕工业扩规增量,大力发展“3+N”重点产业,“3”:即做大做强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加工产业,“N”:即根据市场需求,发展适宜产业,形成“一环一园三片区”产业集群。“一环”:即环红寺堡清洁能源产业。主动融入自治区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部署,积极对接新能源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引进第三方运维企业,力争实施新能源产业一体化项目,发展风机、叶片、光伏电池组件、逆变器等上下游产业,加快建设新能源职业培训学院和红寺堡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打造西部“百亿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和运维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一园”:即太阳山产业园区。以“宁东基地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为契机,整合太阳山能源化工产业布局,加快现代煤化工向下游精细高端化工链条延伸,形成以新型煤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先进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百亿级”产业集群。“三片区”:即三个个性化产业片区。南部能源延链产业片区。依托土坡资源优势,在生态保护修复的基础上,培育赛马建材行业龙头,引进环保工业涂料生产、新型胶粘剂研发生产、危化品和废弃物处置等项目,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水泥、建材、煤矿、油气等能源产业。城区数字经济产业片区。对接贵州航天智慧农业,引进宁夏立能新能源和专业电商平台,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5G等技术,建设数字农业、智能新能源、智慧电商平台,前瞻性的打造未来产业。北部弘德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片区。依托红寺堡产业园,结合产业定位,持续推进以牛羊肉分割、枸杞烘干速冻冷藏、葡萄酿酒等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纺织服装、纸箱包装、印刷、酒瓶瓶塞生产等为主的轻工制造产业。加强沟通协调,完善红寺堡产业园与太阳山工业园区税费分配机制,推动形成红寺堡产业园与太阳山产业园区、宁东基地相互补充、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到2025年,力争工业增加值达到48亿元,年均增长12%。 1.传统行业提质升级项目:传统行业提质升级暨冶金建材产业先进工艺技术改造项目、传统行业提质升级暨轻工纺织产品品质提升项目、红寺堡现代纺织扶贫二期建设项目。 2.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先进装备制造行业电工电气项目、先进装备制造行业新能源装备项目。 3.新能源重点工业项目:腾晖光伏红寺堡区100MW光伏项目,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红寺堡区100MW光伏发电项目,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等新能源建设项目,存量新能源项目改造提升项目,卧龙电气红寺堡150MW风电项目,三峡新能源红寺堡50MW风电项目,电能替代项目。 4.其他新型工业项目: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暨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红寺堡区柠条深加工项目,吴忠赛马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项目,玻璃制品生产项目,绿色食品加工项目、太阳山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链项目。 第三节 奋力发展服务业 以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红寺堡陆港物流园、培育壮大农村电商产业园三大工程为抓手,加快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 围绕支柱性服务业提质。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完善吃、住、行、游、娱、购等配套产业,改造提升宁夏移民博物馆,创建4A级景点,提升餐饮住宿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建设美食街、民俗村、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深度挖掘扬黄泵站、“1236”指挥部旧址、葡萄酒庄、生态环境、移民文化、风光发电、航模基地等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民宿美食休闲游、“1236”移民工程研学游、生态风电光电观光游、航空运动体验游等精品线路,把我区建设成为宁夏全域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发挥交通枢纽优势,规划建设“一带一路”红寺堡陆港物流园及粮食物资储备基地和辰川公铁联运智能港,推进公铁联运模式,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实现货物堆存仓储、应急物资储备、多式联运通达全国。启动实施高铁小镇,配套美食街、特色产品展示街、农光互补示范园等项目,打造移民城市展示新窗口。围绕成长型服务业提量。搭乘互联网快车,加快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基建。引进工行、建行等金融机构,不断增强金融供给。围绕优势市场组建产业营销公司,大力发展电商、冷链物流、社区商业,加快农超对接,繁荣市场,促进消费。围绕基础性服务业提标。完善流通体系,实施建材、牛羊交易、农资交易等八大市场迁建工程,打造功能清晰、方便购买的专业化市场。以鹏胜时代广场、团结广场、东方裕兴、丽景美食街等商业综合体为重点,完善服务配套功能,打造集购物、餐饮、住宿、娱乐、科技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区,把红寺堡城区建成太阳山产业园区保供基地、休憩基地。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 1.支柱性服务业提质工程:改造提升宁夏移民博物,布局建设美食街、民俗村、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打造白塔水、永新、水套、南角湾、西川、中圈塘、乌沙塘等乡村游、“1236”移民工程研学游、生态风电光电观光游、航空运动体验游等精品线路;规划建设“一带一路”红寺堡陆港物流园及粮食物资储备基地和辰川公铁联运智能港;启动实施建设高铁小镇(美食街、特色产品展示街、农光互补示范园)等项目。 2.成长性服务业提量工程:加快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基建建设;引进工行、建行设立分公司,增强金融供给;组建产业营销公司,繁荣市场,促进消费。 3.基础性服务业提标工程:实施建材、牛羊交易、农资交易等八大市场迁建工程;完善鹏胜时代广场、团结广场、东方裕兴、丽景美食街等商业综合体的服务配套功能,打造集购物、餐饮、住宿、娱乐、科技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区。 第四节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以宁夏获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契机,充分发挥我区无污染、光照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等比较优势,在杜绝耕地“非农化”、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重点推进葡萄、枸杞、黄花菜、草畜等优势特色产业绿色发展、优质发展。 做强酿酒葡萄产业。抢抓自治区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之都”机遇,发挥“明星”产区优势,把葡萄产业同生态治理相结合、与移民文化相融合,通过灌区外围扩灌、企业规模经营的方式,高标准实施环罗山酿酒葡萄基地建设项目,全面推进8万亩新增葡萄种植,打造肖家窑特色葡萄小镇和滚泉荒漠葡萄基地,精心培育“红漠”公用品牌,注册红寺堡山地葡萄地理标识,擦亮“荒漠、有机”葡萄酒名片,叫响“中国葡萄酒第一镇”品牌。做精有机枸杞产业。融入自治区叫响中国枸杞之乡品牌大格局,通过百瑞源、地源药业等龙头带动,更新改造老产区,高标准发展马渠、大河等新产区,用好德国BCS有机食品认证“金字”招牌,打好富硒、有机牌,推进枸杞产业标准化、高端化发展,打造宁夏枸杞高端种植基地。做优黄花菜产业。实施与盐池县产区一体化联动发展,编制黄花菜制干、储藏、分级等生产技术标准,实施黄花菜高标准示范基地、黄花菜绿色技术示范项目,建设黄花菜产销一体化示范园和黄花菜大数据交易中心,推动区域化、标准化生产,创建宁夏“名优特”品牌。做大肉牛滩羊产业。主动融入自治区高端肉牛生产基地和中国滩羊之乡产区,实施滩羊产业良种繁育基地、肉牛和滩羊示范村建设项目,大力推行肉牛家庭经营“50”模式、肉羊“300”模式,加快出村入园进度,探索园区共建、“飞地”经济等合作模式,每个乡镇建设2-3个5000头规模化肉牛养殖园区、20个3000只滩羊养殖园区,打造肉牛生态养殖示范村、标准化滩羊核心村,培育“弘牛”区域品牌;加快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万亩和10万亩。不断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建设北部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区、东部特色农业发展区、南部生态农业综合发展区、中部现代农业发展区四大农业片区,形成“一圈一城、三带四区”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圈”:即罗山葡萄产业圈。串联葡萄酒文化城、葡萄小镇、葡萄示范园等特色产业节点,形成葡萄产业集中发展区。“一城”:即罗山葡萄酒文化城。依托红寺堡中心城区建设,以城市二、三产业为主导,城郊农业为辅助,融合葡萄文化发展,打造综合产业发展核心区。“三带”:即沿太中银铁路形成的城乡融合特色产业示范带,沿罗山大道形成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带,沿滚新公路形成的慈善产业发展示范带。“四区”:即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区、特色农业发展区和生态农业综合发展区。详见下图: 图1:红寺堡区农业产业布局图 大力实施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大种植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盐碱地综合治理及其他种植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推进饲草料配送中心、兽医服务中心、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动物防疫能力提升、多功能综合实验室建设、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等养殖业基础设施提升项目,为全区养殖业良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着力实施农业品牌化提升行动。切实做靓“红漠”葡萄酒、“红寺堡黄花菜”等地方公共品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宁”字号、“老”字号和“红”字号农业名特优品牌,鼓励市场主体持续关注优势特色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确保种子优良、产品优质,以高品质供给引导市场消费,促进特色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从产品到名品、从种养到养生链式发展,不断提高知名度、影响力。 实施智慧农业建设行动。扩大“互联网+现代农业”试点范围,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依托优势特色产业,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创建自治区级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进而为争创自治区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造条件。到2025年,全区黄花菜、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万亩和18.8万亩,肉牛、滩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0万头和120万只,完成“二品一标”认证10个,创建宁夏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和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 1.种植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项目,对辖区内水浇地和高效节水地块分年度和区域集中连片进行渠道砌护、土地平整、节水设施维修改造等土地生产能力提质改造;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对现有9.6万亩盐渍化土地,通过采取“平田整地、暗管排水、结构调整和高效节水”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其他种植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耕地地力提升、设施农业改造、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建设等项目,全面提升种植业生产能力。 2.养殖业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实施饲草料配送中心、兽医服务中心、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动物防疫能力提升、多功能综合实验室建设、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等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项目,为全区养殖业良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农业产业化项目:种植业,实施环罗山酿酒葡萄基地建设、高标准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园、实施黄花菜高标准示范基地、黄花菜绿色技术示范及产业化、面源污染治理、有机肥厂建设等项目,全面提升特色种植业产业规模,构建我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养殖业,实施滩羊产业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分年度实施红寺堡镇、太阳山镇、大河乡、新庄集乡和柳泉乡肉牛、肉羊、生猪和畜禽规模化养殖园区建设项目;实施肉牛和滩羊示范村建设项目,推动畜禽养殖规模化发展。 4.智慧农业建设工程: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积极创建自治区级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提升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运营水平。 第五节 加力发展数字经济 抢抓国家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行动有利机遇,务实推进我区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数据采集、治理与应用水平,建设智慧红寺堡。 加快数字化运用。以产业数字化为重点,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引导传统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倾力打造“智慧新区”。加快建设智慧红寺堡综合服务平台,整合打通公安、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环境、金融、统计、气象等领域数据,逐步形成共享开放的大数据应用体系、精准高效的智慧城市治理体系、便捷普惠的智慧民生服务体系、创新集聚的智慧产业体系和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利用智能化技术改造非数字化装备,部署在线监控(检测)和连线控制系统,推进生产设备、制造单元的系统集成和互联互通,实施具有条件的企业装备、生产线、车间和工厂向自动化数字化迈进。 发展数字产业。积极引进大数据、物联网、电子信息等企业,促进产业化,依托新能源大数据中心及集维中心,打造宁夏乃至西部新能源绿电和绿碳交易平台。依托黄花菜大数据中心,为我区特色农产品大数据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抢抓窄带物联网、5G发展机遇,构建信息感知、网络传输、平台建设、应用示范、信息安全等物联网闭环生态圈,支持物联网在智慧照明、物联网消防、物联网配电、风能光伏安全运行等方面的应用,加快太阳山智慧园区项目建设,培育一批服务红寺堡发展的物联网机构,壮大我区数字产业。 培育数字经济。大力发展以信息消费、健康消费和绿色消费为主的消费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为导向的新业态新模式,助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新兴服务业发展,积极培育线上消费、“宅经济”、远程办公等新经济增长点。突出数字技术对城乡融合的催化作用,提升政务管理、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生态宜居等重点领域的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形成产业数字化,以应用带产业、以产业促应用的良性发展局面。 第六节 倾力推进产业融合 牢固树立产业融合的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产业融合,焕发我区产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对标自治区“十四五”产业布局、九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高起点、高标准做好酿酒葡萄、枸杞、黄花菜、肉牛滩羊、绿色食品、清洁能源、文化旅游七大产业发展规划,优化调整空间结构,推动“紫、红、金、白”四大主导产业和多个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两带两基地”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两带”:即沿338国道、定武高速两侧,依托太阳山开发区、红寺堡产业园、乌沙塘园区、柳泉黄花菜基地、红寺堡酿酒葡萄基地、大河西甜瓜基地,形成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带;沿罗山大道、京藏高速两侧,依托孙家滩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永新民宿、肖家窑葡萄生态小镇、罗山航模基地、月亮湾优质牧草基地、大河小城镇,形成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带。“两基地”:即现代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现代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基地通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农耕农艺、地膜覆盖等现代农业节水技术,分年限和区域连片进行低效田、灌区外围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实施鲁家窑、龙兴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巴庄村高效节水灌溉引水、盐碱地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地大力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实施设施农业改造,建设鲁家窑现代化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园,发展葡萄、果蔬等设施农业,将产业基地与休闲农业、民宿旅游相结合,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施特色街区、新庄集富硒农业小镇、南角湾、白塔水乡村旅游等项目,建设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集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养生农业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特色产业发展区。到2025年底,重点培育2条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5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3亿元以上,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和农业附加值。建成葡萄、枸杞、黄花菜、牛羊肉等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点2个,乡镇和村级仓储保鲜设施点5个,引进第三方冷链运输企业3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 1.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实施鲁家窑移民安置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改造提升、农特优产品品牌建设补贴、农产品流通物流补助、黄花菜(干菜)订单销售补贴、互联网+现代农业产业链数据、农产品全流程追溯体系等项目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罗山葡萄主题影视园:利用新庄集乡移民旧址,通过葡萄景观,打造移民文化的体验式项目,形成移民文化和葡萄主题影视基地。 第五章 精准对接市场,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立足国内市场需求变化,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以深挖投资潜力,推动供给与消费相互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打通经济循环的堵点和断点,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 充分认识我区投资存在的“两难”困境,一方面投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重大项目缺乏。努力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积极优化投资结构,精准补齐短板拓展投资空间,不断释放内需潜力。聚焦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建设,加大交通、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补短板力度,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应急保障、生态文明、社会民生等关键领域布局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 着力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撬动作用,紧密衔接国家投资方向,对标先行区、示范区建设,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投资,加大教育、科技、医疗、社保、养老、托育等弱项领域投资。扩大市政设施、农业农村、新型城镇化、物资储备、防灾减灾等短板领域投资。扩大生态建设投资,加大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治理等增功能、利长远的投资。强化我区“项目包”“资金池”“要素库”对接,加强财政资金、国有资产、金融资源等“三资”协同,提高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制定出台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高质高效开展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乡贤招商、产业链招商,主动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引进和实施一批非资源型产业、现代化服务产业投资项目,破除民间资本准入障碍,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投资,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和潜能,推动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政府投资方式,运用PPP等方式,不断拓宽投资渠道。“十四五”期间,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 第二节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积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消费升级趋势,有效应对后疫情时期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支点,以新消费为引领,创新在线消费新模式,发展消费新业态,培育消费新热点,推出消费新产品,搭建消费活动新平台,进一步繁荣消费市场、释放消费活力、扩大消费规模、提升消费品质。深度发展农商文体旅融合消费,建设大河、永新等多元融合消费聚集区,实现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 提升传统消费。紧盯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大行业,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大力开展消费惠民行动,积极实施商业街区提升计划、消费网络建设工程、消费融合升级工程,优化零售业规划布局,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地标性夜间经济、假日经济、文旅休闲、美食娱乐等集聚区。培育新型消费。努力发挥我区综合优势,推动建设特色农产品快递分拨中心、数据中心,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鼓励发展网上消费、智能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共享消费、文创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支持信息、绿色、时尚、品质等新兴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大力实施放心消费行动,打造一批放心街区、放心商店,完善无理由退货、明码实价、支付安全保障等制度,推进线上线下商品同标同质同价,培育发展放心消费示范单位,不断增强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通过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把我区建成呼应南北、召唤东西的区域消费中心。到“十四五”末,力争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 第三节积极拓展市场空间 充分认识市场规律、产业发展规律,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入实施质量强区战略、标准化战略,增强我区优质供给和优质产品的影响力、竞争力。利用我区资源禀赋、地理优势,不断扩大优质工业品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供给。积极培育品牌企业、品牌商品、品牌服务,塑造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美誉度的红寺堡品牌。 以5G全面商用为契机,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信息产品和服务。以大数据捕捉消费新需求,推动企业将消费端和生产端数据更好融合起来,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提升个性化、定制化生产能力。拓展服务辐射半径,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升级。做优做强我区“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富硒特色高效现代农业,大力发展葡萄、枸杞、黄花菜等绿色、有机、富硒、地理标志农产品。 发展适应体验消费需求的流通业态,加快畅通葡萄酒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疏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推动红寺堡供给、红寺堡服务走向全国、走向“一带一路”。通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断拓展市场新空间,持续释放政策、市场、资源等叠加红利。到2025年,形成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格局、新模式。 第六章 加强互联互通,着力弥补新旧基建短板 以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为目标,统筹推进“新型基建”与“传统基建”融合发展,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物联网、充电桩等新基建,推动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建设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绿色智能、互联互通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加快构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坚决落实“交通强国”战略,加快推进区域内国家高速公路网贯通路段建设,按照“内畅”路网、“外联”互通的思路,完善交通功能,优化交通组织,完善交通安全附属设施建设,加大交通安全隐患治理。形成我区“七纵七横”路网主骨架,使其总长度达到920.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6.3公里,二级公路734.5公里。重点实施G85银昆高速太阳山至宁甘界段项目,打通南向高速出省通道;推进G344线红寺堡过境段、G338(恩红段)公路建设。以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路长制”管理,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体制改革。加强红寺堡区综合客运站和运营班线建设,鼓励推广新能源公交出行,持续推进城乡客运与快递物流融合发展。大力开展智慧交通建设,搭建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平台,推广掌上出行APP,积极推进客运联网售票系统,推进交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打造以多样化、定制化运输服务为突破的新时代交通服务体系,推进与银川都市圈同城化步伐。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罗山通用机场建设。到2025年,实现红寺堡区每平方公里高铁、高速公路占比宁夏中南部第一,“路长制”改革成功定型,成为宁夏连接西部陆海通道、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枢纽。 详见下图: 图 2:综合交通规划图 1.“外联”项目建设工程:银昆高速公路(G85)红寺堡境太阳山开发区至彭阳(宁甘界)段建设项目;京藏高速弘德出入口至慈善大道连接线、红寺堡城区至G338公路、国道344乌沙塘至桃山段改建工程;弘德慈善产业园区至太阳山开发区(东段)、G338线恩和至红寺堡连接线工程。 2.“内畅”项目建设工程:改建滚新南路、文化街(罗山路—扬黄路),新建兴盛街(燕然路-罗山路)、民族街(东环路—G338线)等27个重点工程项目。 3.“互通”服务项目建设工程:建设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平台。 4.国省干线综合服务区建设项目:建设G344、G338和定武高速综合服务区(含产业服务中心)等项目。 5.红寺堡区罗山通用机场项目:建设罗山通用机场。 6.太中银铁路红寺堡站扩建工程:扩建站台,建设铁路转运线。 第二节 着力提升水安全保障 充分认识水资源对我区发展的可贵和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量水而行、节水为重,构建起节约高效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推动节水、蓄水、用水、治水统筹发力,保障全区用水安全。 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持续推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稳步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到2025年达到0.7,领先自治区平均水平。积极实施互联网+城乡供水工程,对城镇漏损、老旧供水管网进行改造。全面推广普及节水器具,将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推进园区企业统一供水、废水集中处理和循环利用,严控新建高耗水项目。全面实行城市绿化、降尘和建设排水报备制,把有限的水资源配置到最需要、最有效的地方。 切实加大水源地保护,建设城市应急水源、巩固提升农村集中饮水,开展“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区建设。加大污水排放管理力度,推进新庄集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加快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完善信息化管控平台和精细化监测预警体系。全方位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建设全要素动态感知的水利监测体系和高速泛在的水利信息网络,提高水利智能化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持续关注跟踪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进展,及早规划我区高效供水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有力提升我区城乡发展用水保障,实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大改善。 1.红寺堡区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项目:改造提升骨干工程,推进高效节水灌溉、防洪、灌区生态、信息化为一体的综合生态灌区建设项目。 2.红寺堡区互联网+城乡供水工程:更新改造部分乡(镇)村供水工程主管网、各类阀井、水表;建设水源地、泵站、水厂、调蓄水池、输配水管网、入户计量等自动化监控体系,网络及通信系统和农村饮水安全信息化平台。 第三节 全面提升清洁能源有效利用 大力实施“能源革命”,发展绿色能源。发挥我区风光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国家新能源示范基地和大数据中心。推进绿色低碳电力供给,加快三峡、嘉泽风电等一批大型新能源发电项目投产达效。新建4.3GW复合光伏电站,配套建设2座330KV变电站,打造电网、气网、热网融合的“互联网+”智慧能源体系。 不断完善城乡电网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及红寺堡城区老旧小区配电网升级改造,提升供电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加快新能源城镇公交推广应用,新建和改扩建新能源(油气电)供应站,建设新能源(充电)停车场,推进绿色能源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循环利用。 锚定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支持项目,加快供能、储能、用能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我区百万千瓦级平价光伏基地建设,鼓励工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及民用住宅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提升农村清洁用电水平,推广光伏+设施农业、畜牧养殖、防沙治沙、生态旅游等综合利用,形成集中与分布式开发相结合的风光电发展格局,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把我区打造成新能源就地消纳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新能源装机达到800万千瓦,其中,光伏500万千瓦、风电300万千瓦,新能源产值达到50亿元,占比提高到19.5%。 1.新能源产业一体化配套发展项目:建设新能源大数据智能管理及集中运维中心、新能源职业培训学校、4.3GW复合光伏电站、配套2座330KV变电站。     2.城乡电网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完善城乡电网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及城区老旧小区配电网升级改造。 3.清洁能源利用工程:推广光伏+设施农业、畜牧养殖、防沙治沙、生态旅游等综合利用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支持项目,鼓励工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及民用住宅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利用。 4.风光储一体化建设工程:发挥风能、太阳能等资源组合多能互补优势,推进风光储一体化建设。 第四节 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以“宽带中国”战略为引领,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主动融入自治区和吴忠市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及规模化部署,整合各类杆塔资源,建设“多杆合一”的5G基站。全面升级关键领域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设备,围绕公共卫生、公共事业、公共安全、智慧城区、智慧农业、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和场景,推行“互联网+”政务、医疗、养老、教育、旅游等产业示范应用。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不断提升红寺堡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实现千兆以上网络城乡全面覆盖。 利用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统筹区域资源,推进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环保、智慧水利、智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分层次、分阶段完善我区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在重点领域开展一批智慧应用试点示范,探索具有红寺堡特色的政府治理、城区管理及社会服务智慧化方式。整合完善电子政务支撑体系,推进区、乡、村政务信息共享应用,扩大移动政务服务,探索数字化公共服务新模式、新业态。鼓励专业大数据公司开发使用我区开放数据资源,为企业和民众提供多样化、创新性的便民服务。 1.建设新一代信息及技术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新一代信息及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基础设施项目。 2.建设布局新一代信息网络项目:实施信息技术服务、网络信息安全服务、互联网+应用服务等产业布局与建设项目。 第七章 坚持生态优先,打造“两山论”红寺堡范本 以建设宁夏中部封育保护区为契机,全面提升“绿水青山”保护体系,把罗山建成自治区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样板,全力打造“两山论”红寺堡范本,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新路子。到2025年,我区现代化生态保护体系、污染治理体系、水源涵养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达到15%。 第一节 严格管控生态红线 学好“两山论”,走实“两化路”,是我区“十四五”加强生态保护、推进绿色发展、适应气候变化的首要任务。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严控严管。坚持源头保护、系统恢复、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的基础上,加快建立林长制、草长制、沙长制,扎实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引导城乡、园区等人为活动区域,探索多样化保护管理模式,着力夯实生态本底,提升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等维护功能。 不断加大生态脆弱区环境保护投入,实施防沙治沙、天然林保护和小流域治理等生态重点工程,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保护好现有耕地、园地、林地、湿地等土地资源,严禁改变生态用地用途,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不断加强东部风沙区、北部丘陵荒漠区和西南部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构建宁夏中部防沙治沙、生态保育重点生态功能区。积极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活动,加快建设一批全区“两山论”实践创新基地。到2025年,五年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4.4万亩,确保不发生重大侵占生态用地事件。 第二节 坚持生态优先 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引领,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始终置于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将其融入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筑牢环境质量底线。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自治区负面清单管理要求,实行更有针对性的产业准入和环境准入政策标准,严禁“三高一低”项目落地实施,严格控制新增污染负荷,不断提高入园企业的准入条件。严把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强化危险化学品、重金属和危险废物管理与安全处置。推进煤改气、煤改电、脱硫脱硝、异味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项目建设。不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从工业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十四五”时期,全面完成区、市下达的各项约束性目标任务。 第三节 加强罗山综合治理 充分认识罗山在宁夏中部防风固沙、水源涵养和动植物“基因库”、阻挡毛乌素沙地东侵的重大功能和作用,切实加强罗山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增强森林、草原水源涵养功能。依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原则,划清划细自然保护区范围、功能、权属、职责“四个”边界,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分级管理、保护有力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发挥罗山在宁夏中部封育保护区的特殊地位,严格落实禁伐、禁垦、禁采、禁牧“四禁”规定,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科学固沙防沙治沙,大力实施锁边防风固沙工程,开展罗山天然林保护、荒漠灌丛森林自然演替和人工灌木林提升改造,综合治理退化沙化草原,推动防沙治沙和荒漠化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果。 鉴于我区生态极度脆弱的特点,把建立山长制、林长制与推进罗山大保护小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强罗山“洁化、绿化、美化”的基础上,加大罗山防火通道、景区道路、观景平台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建设登山步道。依托罗山自然生态周边的航模飞行营地、移民旧址、葡萄产业园、非遗文化展示等资源条件,建设集生态观光研学、自驾休闲、户外运动、康体娱乐、养生度假等环罗山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环罗山生态文化旅游区,为宜游红寺堡增光添彩。 第四节 推进环境共享共治 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无小事”意识,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红寺堡新区为统揽,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齐心协力推进全民共治、源头防治。聚焦大气、水体、土壤等重点对象,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行动,持续巩固环保综合整治攻坚战成果。 坚持“四尘同治”,完善联控联治联防机制,强化燃煤污染治理,实施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加强扬尘管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加快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清水河、红柳沟、苦水河、甜水河水生态治理,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河。切实加强工业园区和各工业功能区块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积极推动重污染行业工艺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确保园区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因地制宜推动村镇污水治理,城市建成区周边村镇纳入统一污水管网体系,偏远村镇因地制宜建设集中或微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坚持“六废联治”,深化“清废行动”,加强固废危废医废污染联防联治,不断提高无害化处置利用水平。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开展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实施农用地环境质量分类管理。大力推动农村“厕所革命”,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科学优化村庄布局形态,全力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城融合、人水和谐的美丽家园。到2025年,实现城乡85%生活垃圾得以分类全覆盖,建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80%。 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实施以农村污水处理、卫生厕所改造、村庄环境整治、垃圾清运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2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柳泉水源地保护项目;实施环罗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治理项目;实施东北部压砂瓜种植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继续实施封山禁牧,以罗山及周边地区为重点,实施扬黄灌区防护林建设、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飞播造林种草等,完成人工造林、未成林抚育提升及退化林改造、封山育林、退化草原生态修复。 3.滩区流域治理工程:实施苦水河、红柳沟、清水河、甜水河等流域滩区治理和水系综合利用工程。 4.流域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推进废弃采砂坑平整,废弃采矿坑布设翼式鱼鳞坑,植树、撒播草籽恢复植被等。 5.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对碱井子沟、兰家圈子、胡洞沟、石炭沟、独疙瘩沟、红石坡子沟进行综合治理,开展沟道清淤、岸线整治,铺设防汛道路等。 6.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工程:实施绿色通道及村庄绿化建设项目,推进文冠果种植、围栏封育、退化林分修复、未成林补植补造、天然林保护、林木管护抚育、清洁能源供暖工程、污水管网工程、中水回用工程、城乡垃圾分类收集转运等工程;建设太阳山开发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 7.城市防洪建设项目:红寺堡区罗山防洪工程;弘德暨乌沙塘园区防洪工程。 第八章 加强区域协同,推动新型城镇化行稳致远 抢抓国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围绕“城镇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民更向往”,统筹我区山水、人文、城镇、乡村一体化发展,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环境容量、开放开发潜力,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点轴结合、园城一体、廊带交织、错位发展、功能清晰的空间格局。 第一节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依据城镇、生态、农业空间布局,科学优化城乡布局,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构建“一城两园五体、两廊两带三片”新格局。一城:即红寺堡中心城区。两园:即吴忠市太阳山开发区(太阳山工业园)和红寺堡产业园。五体:即五个富有特色的城乡一体聚合发展的新型城乡综合体,包括:红寺堡生态宜居城、太阳山乌金财富地、新庄集罗山红景源、大河美食乡、柳泉乐活风情镇。两廊:是以盐兴路为依托的横向城乡发展廊道和以恩红-滚新路为依托的纵向城乡发展廊道。两带:是京藏高速(红寺堡段)产业集中发展带和罗山大道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带。三区:是南部自然生态环境保育区、中部罗山自然生态修复区、北部清洁能源片区。 详见下图: 图3:城乡空间结构图 第二节 提升中心城区品质 按照国家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部署,依据“拓空间、优格局、强设施、提品位”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建设,补齐城区公共卫生、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市政设施、产业配套等方面的短板弱项,突出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产城融合、人城和谐,塑造城市风貌。 强化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道路内网,加快配套公共停车场建设及管理,构建社区“15分钟生活圈”。聚焦街道、社区、居民小区,扎实开展城镇风貌整治工作,加大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彩化工作力度,根除“死角顽疾”,着力塑造城区特色风貌。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推动旧城更新建设及房地产开发健康、有序发展。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全面落实城区管理智能响应、精准处置、精细管理,增强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   1.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配套小区内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气、供暖、绿化、照明、围墙、垃圾收储等基础设施项目。 2.红寺堡城区净化水厂扩建工程:新建黄河水净化水厂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3.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海绵型建筑与小区、 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与绿地建设项目;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低洼积水点排水等设施提升改造。 4.城市绿地建设项目:主要实施街头游园、绿地生态修复、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等项目。 5.小城镇建设项目:主要实施罗山小镇、弘德小镇、高铁小镇、新庄集和大河小镇。 第三节 清晰城镇功能定位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以建成生态宜居城区为核心,以太阳山乌金财富地、新庄集罗山红景源、大河美食乡、柳泉乐活风情镇为引领,形成“主城区、重点镇、中心村”三位一体新型城镇化体系,构建功能互补、区域联动、产城景融的全域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抢抓银西、包兰高铁“十四五”开通带来的人群集散,以及衍生的商住、产业转移等效应机遇,前瞻性、高标准规划高铁特色新镇的发展定位、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拓展城镇空间,以此推进我区新型城镇化行稳致远。其乡镇发展定位见下表: 乡镇名称 发展定位 发展方向 红寺堡镇 生态宜居城 重点发展商贸和金融业。建设专业市场、商贸集中区、高铁小镇、葡萄酒文化城、交通物流园,使之逐步成为辐射周边的新型中心城镇。 太阳山镇 乌金财富地 重点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提升工业园区承载力,加快新材料、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和特色旅游等产业发展,促进产城融合。 新庄集乡 罗山红景源 重点发展葡萄和文化旅游业。建设新庄集富硒小镇,修缮保护移民旧址,使之成为红色旅游和葡萄酒文化特色小镇。 大河乡 美食之乡 重点发展特色美食,使之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美食之乡。 柳泉乡 乐活风情镇 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依托交通优势,突出生态旅游、产城配套、精品农业和商贸流通等功能,使之成为乡村旅游目的地。 第四节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牢牢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构建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统筹城镇规划、建设、治理,合理确定城镇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和功能定位。增强小城镇衔接城乡、联动工农功能,打造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强化农业农村各项土地利用统筹力度,优化耕地保护、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用地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收益。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鼓励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引导各类经营主体(经济组织)、农民、社会自然人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引导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鼓励城镇人口到农村休闲度假。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统筹推进城乡运输、供水供电、医疗卫生、养老、教育、社会保障等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力争全区城镇化率达到40%。 第九章 促进公共服务,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实施民生提升行动,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全区发展和共建共享水平,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第一节 全面落实就业优先 把稳定就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扶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不断完善城区、镇(街)、社区(村)三级就业服务管理体系,落实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加大创业贷款扶持,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城乡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工作。深入开展贫困群众扶志扶智和技能素质提升行动,加强技能培训,对零就业贫困户实施“一户一策”。积极探索“互联网+就业”新模式,构建网络就业大市场,推进网上就业服务,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就业。推进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加大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到2025年,五年累计新增就业3000人,农村转移劳动力15.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第二节 打造区域教育高地 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统筹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发展、高中教育普及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特殊教育健康发展。 优先发展基础教育。优化学校布局,加强教育投入保障,改善办学条件,解决大校额、大班额等突出问题,持续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发展。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推动优质课程资源数字化共享。发挥我区多民族聚居的优势,鼓励银川、吴忠、固原等地优质学校与红寺堡采取结对帮扶、委托管理、开办学校等方式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促进教育资源合作共享,打造区域教育高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补齐教师缺口,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支持新能源企业与红寺堡区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设新能源技术专业,为全国新能源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国际国内知名教育机构落户红寺堡,加大教育培训、科研设施、创新平台共建共享。 高度重视特殊教育。进一步加强教育与卫生、民政、残联、妇联等部门的合作,为各类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搭建沟通各级教育、衔接多种学习成果的全民终身学习“桥梁”,加快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及各有特色的成人教育,深入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终身学习教育的环境条件。到202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 1.城乡幼儿园建设项目:新建幼儿园6所,维修改造幼儿园14所。 2.小学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新建小学2所,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学校进行标准化改造,新建教师周转宿舍4栋。 3.初高中学校建设项目:新建红寺堡区第六中学,扩建太阳山九年一贯制学校。改扩建教育基础薄弱的初高中学校。 4.职业教育建设项目:扩建红寺堡职业技术学校,新建新能源职业培训学校。 5.特殊教育学校项目:新建特殊教育学校1所。 第三节 实施健康红寺堡行动 全面推进健康红寺堡建设。立足关注生命全周期、维护健康全过程,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构建紧密型医共体,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制度,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组建区域医疗健康总院,实现区乡村医疗卫生信息互联共享,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区乡村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 健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机制,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全面深化京宁、沪宁、闽宁等立体帮扶,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加快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医疗“单打冠军”。坚持中西医并重,构建“中医中药+”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快我区中医院立项建设。适应人口老龄化需求,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全面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实施全面健身行动,不断提升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到2025年,全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岁。 1.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依据统一标准,加强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施红寺堡区康养项目、妇幼保健项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升项目。 2.中医院建设项目:新建10000平米的门诊楼、住院部、医技楼及其配套设施。 3.其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建设中医养生保健中心、健康体检管理中心、“互联网+医疗健康”、疾控中心。 第四节 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 按照建设文化强国的总体部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城乡均衡”的原则,统筹推进基层现代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普法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搭建智慧文化平台。加强融媒体中心建设,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开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行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依托大数据智能化等科技,加强数字图书工程建设,赋予图书馆、文化馆新的功能和内涵,提升城区、镇街、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水平。持续开展送戏下乡、社火展演等文化惠民活动。继续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培养和带动刺绣、剪纸、书法、绘画、摄影、雕刻等各类文化传承人才不断涌现。 着力发展文化产业。按照人民群众多样性、高品质的文化需求,推动开展移民文化艺术创作,鼓励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推出一批反映红寺堡时代风貌,讴歌移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加强移民博物馆、移民旧址保护利用,积极推进具有移民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搭建红寺堡移民生产生活新旧比对场景、用品用物、劳动工具展示和纪录片、专题片、影视作品拍摄,大力宣传移民文化,建设黄河文化彰显区,使我区成为传承彰显黄河文化、展示移民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葡萄酒文化、美食文化的重要窗口,唱响“共产党好·黄河水甜”文化旅游品牌。 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按照自治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吴忠市“一核三带”旅游布局,统筹特色产业、生态环境、移民风情等旅游资源,实施文旅增效行动,做精移民风情游、航空体验游、生态观光游、乡村民俗游、研学体验游,打造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推动体育全面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行动,推动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和城乡公共空间向群众有序开放,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坚持文体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等赛事活动,创建自治区科技体育(航天模型)试点城市;高标准建设罗山航空飞行营地,打造全国乃至全球一流低空运动飞行营地,吸引知名赛事落地红寺堡,创建科技体育旅游示范区。 1.文化保护传承项目:改造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用房;保护修复移民旧址和古长城等项目。 2.遗址修复保护项目:“1236”扬黄工程指挥部遗址修复与保护;一泵站、三泵站研学基地修复保护项目。 3.特色产业文化广场项目:依托特色农产品,建设商务接待中心、葡萄产业馆、黄花菜产业馆、黄牛肉产业馆、枸杞产业馆等项目。 4.军事主题公园项目:依托原兰州军区训练基地,建设军事主题科普公园。 5.弘德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新建党性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研学教育基地等项目。 6.新建美术馆项目:建设集美术展厅、培训室等为一体的新型美术馆。 7.全民健身提升工程项目:新建、改扩建一批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足球场、游泳馆等项目;建设体育健身公园、社区(乡镇)多功能运动场、全民健身步道,拓展公共体育设施场所。 8.智慧广电网络建设项目:提升改造覆盖城乡的广电网络项目。 第五节弘扬移民精神品格 充分发挥我区业已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感恩、包容、创新、奋进”的红寺堡精神,进一步总结我区脱贫攻坚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依托移民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加大移民文化人才培养,全力彰显新时期党和国家实施易地搬迁移民、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把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丰功伟绩展示在红寺堡大地上。 打牢共同思想根基。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落地生根,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疫精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强用好融媒体中心,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新闻舆论工作主导权。注重思想道德引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和“共产党好,黄河水甜”感恩教育。积极倡导移风易俗、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大力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行动,继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培育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活动。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充实和强化志愿者队伍,持续开展学雷锋精神、关爱孤寡、环保整治、扶贫助困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着力弘扬传统文化,引导人们知礼仪、讲文明、树新风。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加大移民精神品格宣传,用移民精神品格滋养初心,淬炼灵魂,提高本领。 第六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抓住国家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不断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跟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城乡居民“两险”覆盖面。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面履行工会职责,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建立完善新时代退役军人服务和保障体系,提升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保障水平。 切实重视“一老一小”问题,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关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建设嵌入式养老设施,面向社区开展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等为老服务。加快城市设施适老化、无障碍改造和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建设,扶持一批残疾人就业创业,鼓励发展慈善社会公益事业。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幼服务,重视3岁以下幼儿公共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社区托幼服务设施建设。认真落实国家生育政策,逐步提升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到2025年,力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 1.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建设养老机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和辅助设施、老年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 2.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完善儿童福利、未成年人保护、精神卫生等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建设;改扩建残疾人康复设施等。 3.退役军人保障体系项目:完善烈士纪念设施修缮保护及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能力。 第七节 推进青年事业发展 依照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我区青年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党管青年”原则,把青年发展摆在工作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坚持青年为本,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把服务与成才紧密结合,让青年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全局视野,从战略高度看待青年发展事业,营造有利于青年发展的良好环境;不断完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切实提升青年思想政治素质和全面发展水平,保障青年合法权益。 通过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着力培养一批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施“青年就业见习促进计划”,保障青年就业权利,促进青年充分就业,青年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施“青少年事务社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引导青年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培育青少年事务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实施“青年文化精品工程”,促进青年文化活动更加丰富,文化精品不断增多,传播能力大幅提升,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服务设施、机构和体制更加健全;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青年志愿者队伍,扩大基层志愿者服务队伍覆盖,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纵深发展。 第十章 提升治理能力,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不断提升治理能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高水平建设平安红寺堡,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第一节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强推进依法治区,全面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开展“八五”普法教育,扎实推进民法典实施,不断提高公民法治素养,形成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认真贯彻自治区“1+6”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县域社会治理试点,聚焦乡村、社区、宗教、企业、校园、社团等重点领域治理,预防和化解重大社会风险,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深化“55124”村级事务治理,不断加强基层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做实做细村民自治。持续推进和完善“135”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立足于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行“互联网+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打造“平安红寺堡”。 第二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组织体系,建立政府主导,整合市场、社会以及其他主体力量的网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各领域的矛盾监测体系,构建涵盖矛盾风险产生、发展全过程的矛盾排查机制、现场调解机制、利益受损者救济救助机制,形成多方位、广领域、全过程、良性运行的社会矛盾化解体系。按照全面推进、规范运作的要求,立足基层化解,不断完善依法调处机制,做强区乡村三级调解平台,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区。不断强化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等领域风险防范。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坚持“堵后门、开正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政府隐形债务存量,坚决杜绝违规举债行为。坚持“去杠杆、治乱象、抓规范、强监管”,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全面清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有效化解各类金融风险,切实提高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能力。 第三节 建立联防联控机制 加强联防联控机制体系建设,构建社会面、重点行业、城乡社区和单位内部联防联控、公共视频监控、网络安全等联防联控网络。健全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分析研判预警、实战指挥、部门联动、区域协作等联防联控机制,完善和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责任体系,强化科技支撑与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加强联防联控监管。深度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精准打击犯罪,不断提高治安防控效能。以更高水平的智慧红寺堡建设为目标,重点推进智慧公安检查站、智慧街面巡防、智慧安防小区、城乡一体的雪亮工程等建设,加快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一体化平台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源头防控、终端化解、快速处置、诉源治理机制,大力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持续提升城乡社会面治安管控能力,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 第四节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把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作为完善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全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在安全生产方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统筹安全与发展,完善和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构建五个体系(法规标准体系、安全责任体系、风险防控体系、监管执法体系、支撑保障体系)、形成六个能力(网络化安全管理能力、智能化风险研判能力、系统化教育培训能力、高能的监督执法能力、高效的应急处置能力、能动的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推动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防灾减灾方面,以“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指引,强化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应急意识,压紧压实责任,围绕自治区“八大工程”建设、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和责任规定,全面提升抵御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在应急救援方面,全面抓好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健全城市消防安全体系,不断提高城市预防和抵御火灾的整体能力,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城市小型消防救援站1处、市政消火栓50个,全面修复损坏的市政消火栓,重点加强消防车通道、智慧消防、老旧小区改造、消防装备配置等建设。加快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完善现场应急指挥系统、信息化系统建设,建立常态化领导指挥体系,提升应急管理领导能力。加强应急救援基础设施、物资保障、装备配备和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重点领域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宣传引导、科普教育、专业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和自救能力。制定防灾减灾规划,深入排查风险隐患,分类施策、对症下药、完善预案,防患于未然。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1.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项目:建设宁夏中部应急物资综合储备库、红寺堡应急指挥中心、通用机场、罗山应急救援通道、森林草原火灾应急救援场站等项目。 2.罗山防洪建设项目:建设排洪沟、防洪堤等项目。 3.应急避难场所和网格化队伍建设项目:建设标准化应急避难场所及配套设施;完善应急管理救援网格化设施设备。 第五节 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宗旨,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履行职责、行使权力,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大力优化政府服务,规范行政程序,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窗全办、一网通办,打造审批更少、流程更优、监管有力的服务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持续营造良好环境,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第十一章 深化改革开放,拓展对内对外合作空间 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约束,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市重大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中阿博览会两大平台,拓展开放思路、发展开放经济,着力推动我区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第一节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把全面深化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用改革的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紧扣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统筹做好转变政府职能、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领域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强化面向基层群众的改革,加大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脱贫、投资消费、普惠金融、中小微企业发展等领域改革力度。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大力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资本、技术、土地、数据等要素市场体系,激活各类要素潜能,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 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创新“小政府大服务”管理模式,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深入实施财税体制改革,着力争取自治区设立建设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政府引导基金。积极争取国家将我区列入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内生发展能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两权”抵押,推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依法进行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二节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 依托我区地处新亚欧大陆桥中段枢纽和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全方位扩大开放,推动更高水平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和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服务“一带一路”的物流集散枢纽和西部物流集聚区,把我区建成东西部“中欧班列”休整、维护的重要节点。 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借助自治区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平台,围绕酿酒葡萄、新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支持在境外建设商品推广展示中心,带动区内产品、技术、品牌、服务等出口,积极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聚焦工业、文旅等支柱产业,重点推进5G、物联网、现代农业、人工智能等领域招商,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深化对内开放和毗邻地区合作,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对接合作,实施“呼朋引伴”行动,探索跨区域共建园区、托管园区和“飞地”经济等合作模式,建设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对标企业开办、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电力、不动产登记、纳税等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核心指标评价体系,关注企业全生命周期,打造一流的区域营商环境。认真落实自治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打造审批更少、流程更优、服务更好、监管有力的营商环境。坚持能放则放,应放必放,推行企业登记“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机制。 大力优化政府服务,规范行政程序,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窗全办、一网通办,方便各类创业者在红寺堡注册经营,及时享受各级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打造规范化、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持续营造良好环境,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把我区打造成发展环境最优的投资高地。到2025年,我区营商环境显著改善,营商便利度大幅提高。 第十二章 强化规划实施,落实发展蓝图 红寺堡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是经我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其他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组织实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据,必须最大限度地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群策群力、合力发展的生动局面。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落地实施,把规划变为现实,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全过程。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一步改进作风,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巩固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进一步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国防与经济动员体系建设,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做好“双拥共建”工作,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形成推动规划落实的强大合力,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二节 加强资源要素保障 不断加强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重要要素保障力度,加强财政资金、国有资产、金融资源的协同,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加强大数据资源整合利用与安全保护,全面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进一步加强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项目储备,围绕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等领域建立“十四五”规划项目库,形成论证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储备机制,坚持动态完善、滚动实施,力争有更多项目纳入区市乃至国家规划,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支持。 第三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以发展规划为统领、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为支撑,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建立健全规划指标体系的评价和统计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完善规划评估机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和期末评估,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拓宽规划实施监督渠道,完善政府向同级人大报告和沟通机制,及时通报规划执行情况,充分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意见和建议。加强发展规划实施的舆论监督,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到规划的实施和监督中来,营造全社会关心规划、共同参与和支持“十四五”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相关文件:一图读懂《吴忠市红寺堡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zy的个人网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