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秋冬时节,中医养生正当时
酷暑一秒入冬,今年的秋天和冬天分界似乎不太明显,气温骤降,季节更替,您的身体状况还好吗?古籍《易·系辞》中就曾说:“变通莫大乎四时”。意思就是四时阴阳的变化顾虑,直接影响万物的荣枯生死,人们如果能顺从天气的变化,就能保全“生气”,延年益寿。而《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就对我们遵循季节的养生之道提出了秘密法则,“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秋意渐浓,冬寒将至,此时人体阳气内敛,阴气渐盛,顺应自然,中医养生,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1
精神调养
现正值秋冬季节,从寒露到立冬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转为阴盛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的转换即将由阳转阴。
因此秋冬季节养生以养收、养藏为主。情志调畅,控制情志活动,做到如同对待他人隐私那样秘而不宣,如同获得了珍宝那样感到满足。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利于来春的阳气萌生。可通过阅读、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放松心情。
2
起居调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值秋冬之际,遵循四时养生,起居有常,早睡晚起,顺应天时。
保证充足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注意保暖,适时增添衣物,防止寒邪入侵。对于预防春季温病,具有重要意义。
3
饮食方面秋燥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佳。而冬季阳气衰微,腠理闭塞,很少出汗。减少食盐摄入量,可以减轻肾脏的负担,增加苦味可以坚肾养心。具体地说,秋冬宜多吃温润滋补之品,如芝麻、糯米、蜂蜜、山药、红枣、核桃、枸杞、羊肉、谷类、木耳等,健脾养胃,补肾益精。避免过食辛辣、油腻、生冷之物,以防损伤脾胃。
4
运动方面
秋季,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的好时期。可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也可采用《道藏·玉轴经》所载秋季养生功法,即秋季吐纳健身法。具体做法:每日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扣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炼几遍,分3次咽下,并意送丹田,稍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将气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呼出,呼气时要稍擦口,默念(口四)(音审),但不出声。如此反复30次。秋季坚持此功,有保肺强身之功效。而渐入冬季,不能因天气寒冷放弃运动,但要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运动可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5
防病保健秋季是肠炎、痢疾、“乙脑”等的多发季节,做好预防工作。秋季总的气候干燥,燥邪伤人,易耗人津液,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上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预防秋燥除适当多服一些维生素外,还应服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而冬季则是麻疹、白喉、流感、腮腺炎等疾病的好发季节,除了注意精神、饮食运动锻炼外,可用中药预防,如大青叶、板蓝根对流感、麻疹、腮腺炎有预防作用;黄芩可预防猩红热;兰花草、鱼腥草可预防百日咳;生牛膝能预防白喉。冬寒也常引发痼疾,如支气管哮喘、慢支炎、心肌梗塞等,因此防寒护阳,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要注意颜面、四肢的保健,防止冻伤。
中医养生
传承千年智慧
在秋冬季节
让我们一起遵循
中医养生之道
呵护身体健康
迎接美好的未来
本期科普专家
黄丽 中医科主任
黄丽,主治医师。10年临床从事经验,中医妇科硕士研究生、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妇幼健康分会委员。2014年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系,取得硕士学位,主治医师,现为荆州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负责人。从医10年,于2019年9月—12月在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进修学习,发表论文论著多篇,主持、参与市级科研3项。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妇科不孕不育、月经不调、痛经、产科妊娠呕吐、先兆流产、产后缺乳、乳腺炎、小儿感冒、咳嗽、厌食、腹痛、鼻炎、成人颈肩腰腿疼等疾病。
编辑丨宣传科 宋诗佳
文字丨宣传科 宋诗佳
审核丨中医科 黄丽
责审丨宣传科 谢宇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妇幼健康科普知识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zy的个人网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